未來世界人們將穿著什麼樣的衣服
冬暖夏涼的“空調”服
這種衣服好像我國傳說中的珍珠衫和火龍人,夏天穿上可以遍體生涼,而冬天穿它則不畏寒冷。如果你從溫暖的廣州到寒風凜冽的哈爾濱,路上穿這衣服,便能隨天氣變化自動調節溫度,十分便利。
這種輕便的服裝是用一種特殊處理的衣料製成,可將溫度控製在人感覺舒適的範圍。它有兩種設計型式:一是電子式的,一是晶體纖維式的。
電子式的空調服類似於電熱毯,但它不需要人來調節溫度。這種衣料裏編織有微細的電熱、冷卻和通風的材料,並有許多微細的傳感器,通過微觸頭與人體皮膚接觸,好比好多隻微細的溫度表一樣,記錄出皮膚的溫度。當它們發現偏離了人感到舒適的溫度範圍時,就自動地進行調整。
晶體式衣服是用兩種特殊化合物處理過的纖維製造的,這兩種叫做塑性晶體的化合物,會隨著環境冷熱不同,變化自己的排列結構。當環境溫暖時,晶體呈現立方體的形狀並吸收熱量;當天氣變得冷一些時,晶體恢複它原始的正方晶體結構。用這兩種晶體處理過的纖維材料能貯存和釋放熱量,比沒有處理過的纖維多吸收二到四倍的熱量。科學家已經在多孔纖維裏應用了這兩種晶體,還用來作棉花纖維的表麵塗層。這些纖維經受冷熱變化150次之後,晶體仍然工作完好,因此把它們做成晶體服裝,在大雪紛飛時,衣服會發起熱來;而當熱浪襲來時,外衣又會自己變涼,成了一種冬暖夏涼的“空調”服。
一件衣服穿四季
早先,科學家們已經研製出了一種中空纖維。像羊毛、木棉、羽絨等天然纖維一樣,這種纖維內部具有空腔,由於空腔中充滿了空氣,所以保暖性能很好。假如在空腔中充入保熱性能勝於空氣的氮氣,保暖性能會更好。
利用中空纖維的上述特性,科學家製成了四季可穿的服裝。不過,製作時還要經過特殊處理,就是在加工時摻入溶劑和氣體。當周圍氣溫降低時,溶劑就會凝結而把氣體驅入管狀纖維使它膨脹,衣服因此顯得緊密厚實。加上纖維內充有氣體,衣服的保暖性能使大大提高了,當周圍氣溫上升時,溶劑又融化成液體。溶劑融化時吸熱,具有一定的“製冷”效果。這時纖維恢複原狀,衣服變薄,孔隙增加,透氣性好,穿著就覺得涼快多了。這種衣服特別適宜在一天中氣溫變化劇烈的地區穿著。如果在寒暑不十分懸殊的地區,從春到冬,有這樣一件衣服,也就足夠了。
多功能的無塵衣
科學家們正在研製一種無塵衣。這種衣服不但不會沾染灰塵,而且還有殺菌、防爆的性能。這是因為在某些工廠,工作人員的服裝必須無塵、無菌或者防爆,否則,產品質量就會下降,甚至還會因靜電火花而發生爆炸。
為了製作這種衣服,科學家先要弄清楚,衣服為什麼會沾上髒汙。
除了皮膚的排泄和接觸髒的固體、液體之外,空氣中的灰塵是髒汙的主要來源。空氣本身帶有懸浮的塵埃、微粒,衣服很容易沾上這些灰塵。合成纖維製成的衣服,在受到摩擦後極易帶電,很容易與空氣中帶異性靜電的灰塵相吸,它的吸塵力是棉、毛織物的六七倍。
一般的除汙辦法是利用肥皂或洗衣粉的化學作用,拆開互相吸附的髒汙和纖維分子,也可以在合成纖維中加入一定比例的不易帶靜電的棉、毛、粘膠等纖維,以降低靜電,減少吸塵現象。
80年代,德國製成了塗有鎳、銅或金等金屬薄膜的紡織品,這層薄膜很薄,不到1微米厚,所以用它製成的“無塵衣”,除了重量稍有增加外,外觀、柔軟度、強度、抗皺性能等幾乎與普通織物一樣,我國試製出在纖維之中嵌入金屬、碳黑等導電材料的導電滌綸,可以用來製作抗靜電的“無塵衣”。
更新的“無塵衣”,是用預先經過“汙”性處理的織物製成的。所謂“汙”性處理,是使織物先吸飽、填滿無色或與織物同色的人造“汙”粒,使它沒有餘地再沾汙。日本已經生產了一種經過處理後油水不沾的燈芯絨,水跡、果汁、醬油等都絲毫不會沾汙它,下雨時還可當雨衣。這種“無塵衣”雖經多次洗滌,功能仍然不減。
特殊功能的航天服
宇航員在太空工作,不能像在地球上那樣可以隨便穿什麼服裝,他們必須穿上特殊的製服——航天服。
航天服由服裝、頭盔、手套和靴子四部分組成。服裝又由三部分組成,最外層是防護服,它不怕火,能適應劇烈的溫度變化,能阻擋宇宙射線的直接輻射,還能抵禦宇宙中小隕石的撞擊。中間的一層是氣密服,它會產生每平方厘米025—1公斤的壓強,以維持宇航員的身體不致向外擴張。服裝的最裏層是水冷式內衣,是在耐綸纖維層中加入長約200多米的聚氯乙烯細軟管製成的,在這些細軟管內通入冷卻水,軟管與人體皮膚接觸,達到調節溫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