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眼睛的武器——導彈(2 / 3)

“自主式製導”是在導彈發射之前,將攻擊的目標或導彈飛行路線,變成一組數據或計算公式,裝入導彈內部儀器中,也就是事先交給導彈一張“圖”,讓導彈自己來按“圖”飛行。這種製導不需要任何彈外設備配合,不用同外界做任何信息交換,所以抗幹擾能力很強。許多洲際導彈都采用這種自主式製導。

“指揮式製導”是依靠設在地麵、軍艦或飛機上的指揮站用雷達或光學設備來測定目標和導彈的相對位置,不斷向導彈發出指令,指揮控製導彈飛向目標。它的優點是作用距離遠,飛行路線靈活多變。地對空導彈適宜采用這種製導方式。但是,它測定目標、跟蹤導彈、發出指令大都離不開無線電波,因此容易受到幹擾。

“尋的式製導”采用了仿生原理。我們知道,蝙蝠是個“瞎子”,但它能靈活飛行並捕食飛蟲,是靠它自己發出的特殊聲波從物體(如飛蟲)上反射回來,耳朵聽到後作出判斷,決定自己該怎麼飛,怎麼“捉”。我們還知道,蚊子能叮咬人和家畜,是它覺察出周圍微小的溫度變化和氣味變化,尋“熱”尋“味”,飛向它襲擊的目標。采用“尋的式製導”的導彈,與蝙蝠、蚊子飛捕目標的情況差不多。“的”就是“靶”的意思,也就是導彈要去打擊的目標。在導彈上裝一部小型雷達,主動向目標發出電波,靠接收反射回來的電波尋“波”追擊,這種方式叫“主動式尋的製導”。它往往在作戰距離較短,打擊孤立目標時使用。飛行距離一長,目標一多,它就會感到千頭萬緒不知所向。

像蚊子那樣,追尋著被打擊的目標所發出的熱或聲音或電波信號,向目標飛行的製導方式,叫“被動式尋的製導”。這種導彈上隻要裝上信號接收機就夠了。與“主動式尋的製導”導彈相比,那上麵的設備要輕巧簡單得多。它的缺點是容易受假信號的欺騙。

還有一種介於主動與被動式尋的製導之間的“半主動式尋的製導”。它是由設在地麵、軍艦或飛機上的指揮站,向被攻擊的目標發射無線電波、激光、紅外線或音響等,這樣就能使裝著接收機的導彈靠接收目標反射回來的輻射能追蹤目標了。這種製導,常被地對空和空對空導彈所采用。

導彈靠有力的心髒——火箭發動機而飛得快、飛得遠;靠靈敏的大腦和反應迅速的中樞神經——製導指揮係統以穩定、準確地飛向目標。這一切都是為了攻擊敵方目標,把它摧毀。當然,導彈還應該有一個大炸藥包。導彈專家把這個部分叫做導彈的“戰鬥部”,意思是:這是用於作戰的專門部位。

人們可能會以為這個部分比較簡單,隻要裝上炸藥或核彈就行了。其實,這也是一個既重要又複雜的係統。從結構上來說,它包括本體、引信、傳爆器、安全執行機構等幾個部分。

導彈除了有以上內髒外,還有一副不平凡的外表,它們大都是錐形腦袋,圓柱形身體,有的大型導彈戴著紅帽子,全身乳白色,直立時像一位披著銀白色鎧甲的武士。而有的導彈渾身卻像花蛇一樣,塗著斑斕的偽裝色。

與飛機相比,導彈的“翅膀”似乎已經“退化”了。長在導彈身體上的翅膀叫“彈翼”。但是,並不是所有的導彈都帶有彈翼,即使有,也是又短又硬,形狀各異。有三角形的,棱形的,箭頭形的,後掠形的。它們不像飛機那樣長在機身兩邊,而是呈“X”型分布在彈身的周圍。它們是導彈產生升力和側力的主要部件。

在彈翼後麵,還裝置著幾個小翅膀,那是舵麵,它可以根據控製係統發出的信號轉動,幫助導彈改變飛行航跡。

導彈尾部的穩定翼和那上麵的副翼,就像箭尾部的羽毛,能起穩定作用,可以使導彈在飛行中不隨意旋轉。

會用地圖的導彈

1991年1月17日淩晨,海灣戰爭的第一天。美國的巡洋艦上發射了52枚“戰斧”巡航導彈,擊中了伊拉克首都巴格達和其他一些城市的重要軍事目標。這52顆“戰斧”導彈除有一顆因為故障沒有發射出去,其餘51枚完全擊中了目標,誤差不大於9米,命中率達到98%。此後,在海灣戰爭中又大量使用巡航導彈,它的準確性好,軍方感到非常滿意。從此以後,巡航導彈名聲大振,特別是在海灣戰爭以後,很多國家紛紛購買這種導彈用來裝備自己的軍隊。

巡航導彈是一種飛航式導彈。導彈在空中飛行,按它的飛行彈道可以分成兩大類;一類叫彈道導彈,一類叫飛航式導彈。飛航式導彈有翅膀,彈道導彈沒有翅膀。彈道導彈在大氣層內垂直起飛,當它衝出大氣層後向目標水平飛行,快接近目標時,再入大氣層,攻擊目標。彈道導彈自己攜帶燃料和氧化劑,因為它大部時間脫離了大氣層飛行,因此不需要彈翼。由於在大氣層以外飛行,沒有空氣的阻力,所以它飛行速度很快,飛行的距離也很遠,射程可以達到8000~13000千米。如果裝上核彈頭就成了洲際核導彈。

巡航導彈飛航式導彈是在稠密的大氣中飛行,因此它有彈翼和尾翼。巡航導彈是飛航式導彈的一種,實際上就是一架無人駕駛的小飛機。巡航導彈雖然類似小飛機,但是它的發射不像飛機那樣在跑道上起飛。它本身有兩個發動機,一個噴氣發動機,是它的主發動機,另外還有一個火箭助推器。點燃助推火箭把它發射出去,助推火箭工作6~7秒種後,完成任務自動脫落,然後靠噴氣發動機飛行並攻擊目標。由於它的重量輕,可以在飛機上發射也可以在軍艦上發射,還可以在陸地及潛艇裏發射。艦艇上最多能帶100顆,一般的飛機能帶10~20顆,大型的飛機可以裝80~90顆。潛艇可以攜帶10顆巡航導彈。巡航導彈機動靈活,射程達1300~2500千米。它可以超低空飛行,飛行高度,在平坦陸地為50米以下,山區或丘陵地為100米以下,在海麵飛行為7~15米。由於飛行很低,雷達很難發現,所以它攻擊目標的突然性很強。由於它的體積比較小,在雷達上的信號僅僅相當於一隻海鷗大小,隱蔽性很好。由於製導係統先進,命中率很高,最好的命中精度可以達到10米左右。在海灣戰爭時,我們曾看過這樣的鏡頭,後一枚巡航導彈準確地穿入前一枚導彈炸開的缺口內爆炸。

巡航導彈命中率極高,它到底采用哪些絕招呢?關鍵在於它有三種製導方式綜合使用。以美國“戰斧”巡航導彈為例,導彈長65米,直徑50厘米,飛行速度每小時800千米。它在飛行過程中采用慣性導航,慣性導航的含義是,事先給導彈計算機裏輸入導彈飛行的路線,飛行過程中根據它自己帶的儀器不斷測定位置,與已安排好的路線比較,如果發現偏離了預定路線,自己可以糾正偏差,使得它符合事先設置的路線。但是慣性製導也有缺陷,由於儀器也有誤差,當飛的時間比較久,距離很長時,誤差就會積累,越來越大。“戰斧”巡航導彈在飛行3個小時後,可能出現5千米的偏差,這麼大的偏差是不可能精確地命中目標的。可見,慣性導航隻能給導彈一個大的方向。精確的導航還要靠第二種導航方式,叫做地形匹配製導,這種製導方式就是我們說的巡航導彈能夠使用地圖了。在巡航導彈發射以前,先給它裝上一張地圖。當然這種地圖和我們平常用的地圖不一樣,不是線劃地圖,而是一種數字化地圖,巡航導彈飛行一段距離後,對照地圖,根據地圖隨時糾正自己的偏差。這樣就很容易找到攻擊目標。

數字地圖是什麼樣子的?從哪裏來?我們平常用的地圖上麵有很多符號、數字和注記,用不同顏色表示行政區劃,那叫地理圖。作為導彈導航用還不行,導航必須用地形圖,也就是有等高線的,能表示地形高低起伏的地圖。但這種地圖,巡航導彈仍無法識別,需要把它改造一番。首先,把整個地圖劃分成很多小方塊,把每一個小方塊內地形的平均高度用數字表示出來,一幅圖上全變成了許多數字,輸入到導彈的電腦裏。導彈都是打別的國家的軍事目標,別國地圖那裏來?買一本世界地圖行不行?不行,公開出版的普通世界地圖很概略,不夠詳盡。詳細而精確的目標地區的地形圖隻能重新測量。公開地跑到別國測地圖,那是侵犯國家主權,誰也不會允許。怎麼去幹這件事呢?隻好靠偵察衛星了。衛星用攝影機拍照,再經過複雜的計算和處理,可以製出普通地形圖,再經數字化變成導彈導航圖。這種數字地圖一般人反而看不懂。

巡航導彈靠慣性導航,有了航行的大方向。走了一段距離要對照地圖,導彈裏有個測高儀,在飛行過程中,這個測高儀不斷測高度,它一邊測一邊和地圖比較,如果它測的數字和地圖上的數字相同,就說明它的位置是準確的,如果測出來的數字和地圖上表示的數字不一樣,說明它的位置錯了,趕緊糾正。這樣就可以不斷的糾正巡航導彈飛行的偏差。在整個航程中經過3~4次糾正,就能夠很準確的飛到目標。這就叫地形匹配製導。接近目標以後,還要使用另一種製導方式,叫數字景像匹配製導,在攻擊目標以前要拍出目標的照片,把照片數字化以後存在導彈的電腦裏,當導彈接近目標區時,用攝像機也拍一張目標照片,和事先給它輸入的照片相比較,如果完全相同,就說明目標找對了,它就很快衝向目標,把目標炸毀。如果它拍的照片和事先輸入的照片不一樣,還得另外尋找,一直找準目標,它才進行攻擊。經過這三種導航方式,巡航導彈命中的準確率就大大地提高了。敵方目標的原始照片由誰來拍攝。還是要靠偵察衛星。可見,使用巡航導彈,事前要作大量細致的準備工作,不是隨時想用就能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