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五洋捉鱉——反潛導彈

反潛導彈是專門用於攻擊潛艇的導彈。當導彈的戰鬥部為魚雷時,又稱火箭助飛魚雷。有些國家在深水炸彈上安裝遙控或尋的裝置,稱為製導深水炸彈,它與水麵艦艇、潛艇或飛機上的指揮控製、探測跟蹤、發射係統等組成反潛導彈武器係統。

反潛導彈由彈體、戰鬥部、動力裝置、製導裝置、電源和減速傘等組成。彈體用於安裝彈上設備。戰鬥部可以是聲自導魚雷或核深水炸彈,裝在彈體前部或腹部內。動力裝置一般裝在彈體腹部或尾部,采用無線電指令或慣性製導。減速傘用於彈頭減速入水。

反潛導彈按發射方式分為水麵艦艇、潛艇和飛機發射3類。

從艦艇上發射反潛導彈,是利用艦載聲納所提供的目標信息進行瞄準發射的。

潛艇在水下發射反潛導彈,是利用魚雷管進行的。發射時,內裝導彈的保護筒從魚雷管中推出,靠浮力傾斜升出水麵,到達水麵後,導彈在筒內點火起飛,在製導裝置控製下飛行到預定點,戰鬥部與彈體分離後入水擊毀目標。

從飛機上發射反潛導彈通常在空中進行。當飛機轉向戰鬥方向,距目標30千米時投放導彈,導彈自由下落一段後空中點火,並接受載機發出的遙控信號,導彈到達攻擊區域上空時戰鬥部減速入水,擊毀目標。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開始發展反潛導彈,1961年裝備了水麵艦艇發射的“阿斯羅克”反潛導彈。1964年裝備了潛艇發射的“薩布羅克”反潛導彈。前蘇聯自70年代起,相繼裝備了SS—N—4、SS—N—15、SS—N—16反潛導彈。其他國家也發展了反潛導彈,如法國的“馬拉豐”、澳大利亞的“依卡拉”和日本的R—109等。

自相矛盾——反導彈導彈

中國古代有則寓言:一個人賣矛又賣盾,他舉起矛說:“這是天下最鋒利的矛,任何盾都能刺穿。”一會兒,他又舉起盾說:“這是天下最堅固的盾,任何矛都不可能刺穿它。”旁邊有人問道:“如果用你的矛刺你的盾,結果如何呢?”這個左右為難,無法回答。這就是“自相矛盾”。

同樣,大家可能要問:如果用導彈去打導彈,會怎麼樣呢?

導彈碰到導彈,並不像兩隻牛相抵——一方把一方頂趴下,而是“轟”的一聲同歸於盡。那麼,有沒有這樣“傻”的導彈呢?

有一種專門攔截敵方來襲導彈的導彈,這就是反導彈導彈。還有像美國的“愛國者”多功能地空導彈係統,“短跑”低空攔截導彈係統和前蘇聯的ABM—1高空攔截導彈等。

反導彈導彈從用途上可以分為戰術攔截導彈和反彈道導彈。後者是用來攔截來襲的戰略導彈的導彈。從發射方式上可以分為地空導彈、艦空導彈和空空導彈。目前地空導彈為最多。

反導彈導彈攔截示意圖由於敵方來襲導彈破壞力較大,可能對己方城市、重要經濟設施、軍事基地、指揮機構和大型艦艇造成很大損害,特別是來襲的戰略導彈裝有核彈頭,會造成災難性後果。因此,要求攔截導彈要在敵方導彈來襲途中將其擊毀。要做到這一點,導彈攔截武器係統要能及早發現敵方導彈,並在敵方導彈發射後5~30秒的時間內計算出敵方導彈各種飛行參數並以同樣軌道發射反導彈導彈迎頭痛擊。這是難度很大的,要求包括預警飛機、偵察衛星、高速電子計算機和導彈控製係統形成的全球定位係統共同參與、緊密配合才能完成。

渾身是膽的小個子“長劍”

美國研製的“長劍”低空防空導彈敢於公開它的本領。“長劍”的彈長是224米,與我國著名籃球運動員穆鐵柱差不多高,在地對空導彈中,是個“小個子”。它的動力裝置是一台雙推力的固體火箭發動機,能在瞬間產生很大的推力,把42公斤重的“長劍”以2倍音速送上3000米的天空。

平時“長劍”裝在發射車架上,發射車轉塔上裝有一種高效能的多普勒搜索雷達。當雷達偵察到目標時,敵我識別器就隨即向空中目標發出一連串的詢問信號,如果沒有得到應有的回答,導彈車就會發出一種特殊的音響,召喚操縱手進入戰鬥狀態。這時光學跟蹤器和導彈發射架已經開始隨著雷達搜索波自動向目標瞄準了。導彈操縱手隻要將目標套進光學瞄準器中心,空中目標一進入導彈攻擊範圍,發射車上的電子計算機立即就能算出距離,並亮起信號燈通知操縱手,操縱手隨即按下按鈕,一枚“長劍”便隨之呼嘯升空了。這時,電視攝像管理中心馬上跟蹤“長劍”,一發現偏離航向就馬上發出修正飛行誤差的信號,通過計算機變成無線電密碼指令,傳給導彈,直到“目”送“長劍”把目標擊毀為止。

在能見度很差的情況下,“長劍”發射時就改用雷達跟蹤器來跟蹤。雷達跟蹤器能自動跟蹤和鎖住目標,指揮導彈把目標擊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