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恒星的歸宿
核反應結束了,引力成為主要的矛盾方麵,於是收縮成為恒星的主要趨勢,恒星進入了它的衰亡期。
恒星怎樣衰亡,它的歸宿怎樣,同它本身的質量有很大的關係。
質量小的恒星衰亡是平靜的。在太陽質量13倍以下的恒星,結局都是白矮星。
這種恒星在引力作用下向中心收縮,體積變小,密度增高。它的半徑最後縮到甚至隻有四五百千米,大部分比地球都要小,有的比月亮還小得多,而它們的密度卻達到水的幾萬倍,甚至上億倍。
收縮到這種程度,新的平衡就到來了。我們知道物質的原子中間是帶正電的原子核,核外是帶負電的電子。按照物理定律,正電荷和負電荷相斥,因此電子是不能互相過於靠近的。在密度相當高的時候,電子之間有一種類似於壓力排斥作用,這種作用終於抵抗了引力收縮而趨於平衡,這時它的溫度雖然很高,但是因為體積很小,光度也就很弱,所以它出現在赫羅圖左下角上。
不同質量的星走向白矮星的道路是不一樣的。
比太陽質量一半還小的星,在氫聚變結束以後,由於質量小,中心溫度和密度不能達到氦反應所需要的程度,所以它們不經過紅巨星階段,而直接就變成白矮星。
白矮星的密度比水大幾萬倍,甚至上億倍,小塊白矮星物質和一艘大輪船的質量一樣大
質量是太陽的05~13倍的恒星,或原來質量在太陽的3倍以下經過爆發拋射剩下的,在這個蒞圍的恒星,才經過紅巨星、脈動、爆發等過程成為白矮星。
質量比太陽大3倍以上的恒星,它們的衰亡要經過激烈的轉變。
這是恒星演化中最有趣的過程之一。
由於它們質量大,引力作用強,在這種情況下,恒星一旦核反應結束,向心的引力失去它的平衡力,不再是緩慢的收縮,而是迅猛異常的坍縮。
劇烈的坍縮使核心部分壓縮到密度極高的狀態,同時又向外發出強烈的衝擊波,使外層物質猛然向星際空間拋射,這就是超新星爆發。
超新星爆發的時候亮度急增幾千萬倍以至上億倍以上,經過幾個月時間慢慢變暗下來。劇烈爆發把很大一部分恒星物質拋射到周圍的空間中,成為彌漫星雲。公元1054年(宋至和元年)我國天文學家發現,並且詳細記載了一顆超新星的爆發。根據當時所記載的位置,正和我們現在看到金牛星座時的著名蟹狀星雲的位置相合,這個星雲至今還在以很快的速度向外散開,從它散開的速度推算,它最初從中心向外散開,正相當於我國史書上所記載的觀測到這顆超新星爆發的年代,所以現在天文學家認為,蟹狀星雲就是這顆超新星拋射出來的物質形成的。
超新星爆發使恒星完全瓦解,是使天體由凝聚的星態轉化為彌散氣態這一質變的轉折點。
超新星爆發以後,中心部分留下的殘骸也發生了質變,不再是普通的恒星了。
核心部分在坍縮造成的巨大壓力下,壓縮成為超高密度的狀態,密度高達水的百萬億倍,相當於原子核的密度。在這種情況下,原子裏原來的核外電子幾乎全部被擠到原子核裏去,和原來的核裏的質子結合成中子,這時候恒星的全部物質就都是中子,恒星便成為中子星。由於密度大,中子間的距離小,也產生一種排斥作用,能夠同引力相對抗,於是坍縮停止。
按照角動量守恒的原理,物體體積縮小的時候,轉動慣性減小,角速度要加快,中子星在收縮中,自轉也加快了。一般恒星自轉比較慢,比如太陽,大約每27天自轉一周。中子星由於高度壓縮,縮小到半徑隻有10千米左右,它的自轉速度相應地加快每秒幾周到幾十周。
同時,由於收縮,磁力線越來越緊密,磁場因而大大加強。中子星的磁場很強,比太陽磁場要強上萬億倍。密度高,體積小,磁場強,自轉快,是中子星的突出特點。
中子星的結構和物理性質是十分特殊的。從中子星中心到半徑大約8千米範圍裏,幾乎全是由中子構成的沒有內摩擦的超流體;在8千米到10千米的外層,溫度雖然高達上億度,但是由於高密度物質的熔點極高,這層物質仍然在熔點以下,所以形成一個堅硬的固態的外殼。
本世紀30年代,科學家根據原子核理論,曾經預言了應該有這樣一種中子星存在,但是長時間沒有在天空找到它。直到1967年,射電望遠鏡發現了周期性輻射脈衝電磁波的脈衝星,證明它就是中子星,中子星的存在才得到了觀測的驗證。
如果恒星的質量超過太陽3倍以上,經過超新星爆發拋射物質以後,剩餘的質量仍然大於兩個太陽質量的話,那麼坍縮的結果就是比中子星密度更高的天體。這是因為這種恒星的向心引力實在太大,中子間的排斥作用也不再能抵抗住引力,天體會繼續收縮,不斷走向更高的密度,更小的體積和更強的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