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上弦和下弦

從新月變為半月時,和以上情況相反,月亮到午夜就在西方的天空沉落下去,這樣的半月叫做上弦。過了滿月以後的半月,叫做下弦。

過了下弦,月出的時間越來越晚,一般午夜過後才升起,這時黎明的東方,像彎彎的鐮刀一樣的月牙開始出現,天亮以後仍停留在天空,這種月亮叫做殘月。一過了殘月,月亮又慢慢“瘦”,這時就該迎接新月的來臨了。

月亮經過29天12小時44分周而複始地從圓到缺、從缺到圓,古往今來,人們一直就把這個周期作為一個月,用來製定的曆法,就是阻曆或叫農曆;

月亮盈虧的周期比它繞地球一周的時間長兩天左右。這是因為月亮從新月開始轉一周又回到原來位置的時候,太陽已經離開原來的位置而又向前走了一大步的緣故。就是說需要晚兩天時間,才能追上太陽。不追上太陽,就不能成為新月。

滿月的光亮度

滿月發出的光從天文上說,可比作一盞掛在5米遠處的25瓦電燈。乍一想來,滿月的圓麵正好是兩個半月,那末半月發出的光理應是滿月的一半。

實際的測量告訴我們,無論上弦還是下弦,半月發出的光度僅是滿月的1/12。這是因為,月亮照到地球上的光的強弱不僅取決於它的麵積大小,而且還與光傳播的方向、角度有關。滿月時,月亮與太陽、地球幾乎是“麵對麵”的,光直來直去,而上下弦時,日、月、地三者之間構成了90°的角,地球在月亮的側麵。這樣光要弱得多。加上月亮上山和“海”的反照率(反射陽光的本領)相差懸殊,它們在兩半球分布並不對稱。上弦月也比下弦月亮6%~7%,正是這兩個原因,才出現了這種似乎令人想不通的奇怪現象。

月亮上的“海”

我們所看到的滿月的月麵並不全是一樣,在月麵上散布著相當多的暗淡部分,究竟是些什麼呢?

以前人們想象它象地球上的海,於是就給它起了“海”的名字。例如:雨海、晴海、雲海、靜海、風暴洋、等等。此外還有夢沼、虹灣、露灣等。但這絕不是真正有水的海和湖,在月球上是一滴水也沒有的。

風暴洋覆蓋著月球的東北部,是最大的一個海。麵積為320萬平方千米,等於日本海的3倍以上。它的真麵目卻是一個幹燥而寬廣的月球平原。在它的西北有一個雨海,東西長1200千米,南北寬1100千米。在這個海的北麵,有一個虹灣,虹灣附近是月麵最美的地方。

晴海在雨海的西邊,直徑約為610千米,近似圓形。象這樣的海,在月球背麵較少,正麵較多。

1959年9月,前蘇聯在曆史上首次發射月球探測器,命中月球的表麵。著陸地點是“澄海”以東接近“雨海”邊界的地方,在月麵中心以北約800千米。厄火山那樣鬆散的玄武岩質,所以海的表麵才現出鬆軟平滑的現象。月球上的海是否堆積著很厚的塵埃呢?根據“觀察者5號”的探測所得,月球上的海幾乎沒有塵埃灰沙,完全是堅硬的玄武岩。這樣,宇宙飛船就可以安心地在“海”上著陸了。

月球上的環形山

用望遠鏡觀測月球,可以看到無數劃、不等的圓形坑穴,布滿在它的表麵。這種圓坑四周隆起,叫作“環形山”。由於環形山太多,月球表麵就成為一個坑坑窪窪的大麻子了。最大的環形山在月球南極附近,叫作克拉維,直徑有232千米。在月球東南方的西卡爾德,直徑也有214千米。象邊佯大的環形山內,能裝進去,三個瑞士的國土而有餘。此外還有直徑為192千米的格裏馬第、直徑在160千米以上的文德林和拉格朗日,等等。

從直徑十千米到數十千米的環形山,在月麵上是數不勝數的。以前用望遠鏡隻能看到1~2千米直徑的環形山,象這樣大小的環形山,在月麵上有5萬多個。現在從美國的“觀察者7號”和“觀察者8號”拍下來的照片上看,直徑數米到數十米的小環形山就更多了。這些小環形山無論是在“海中”還是在“陸上”到處皆是,的的確確把月球變成一個滿臉麻子的世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