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再拖延變成“跨世紀工程”

這項耗資巨大,技術複雜的係統工程,原計劃要在90年代實現,現在看來可能成為跨世紀的項目了。1990年10月22日,美國《航空周刊與航天技術》雜誌曾報道,當時的美國副總統奎爾說,美國準備對這項耗370億美元的國際航天工程做出重大修改。第一次發射可能要推遲到2000年,因為要用新研製的不載人重型助推器發射航天站部件,而不是完全依賴航天飛機。

按照經過10多次重大評審確定的設計方案,到,2000年前的日程安排是:1990年12月航天站初步設計評審;1992年5月關鍵設計評審;1995年3月航天站第一個大型構件發射,開始組裝;1996年6月美國實驗室發射;1997年2月美國的居住艙發射;1997年7月宇航員進駐航天站工作;1998年2月日本實驗艙發射;1998年6月歐空局實驗艙發射;1998年航天站組成完畢,正式投入使用。

在計劃提出的頭幾年(1984~1986年),“自由”號確實被視為天之驕子,火紅了一陣。後來卻每況愈下,規模尺寸一再縮小,發射時間一再推遲,而所需的經費預算卻與日俱增。自1985年以來,計劃經曆的大大小小變化已不下十多次,其中改變最大的有兩次:1991年和1993年。

80年代後期,美國經濟出現衰退,財力下降,而最初對空間站的經費估算嚴重偏低,80億美元遠遠不夠。自1988年起,每年的預算要求都在10億至20億美元;美國國內各界人士對空間站的批評日益增加:一些國會議員指責空間站影響了對社會福利事業的投入,而科學家們則抱怨空間站擠掉了本該用於空間科學和空間探索的經費。因此,一年一度國會討論國家航宇局的經費預算時,空間站就成了眾矢之的。

為了壓縮經費預算,爭取國會討論通過,空間站不得不縮小規模,減少技術複雜性,推遲發射日期。

1991年3月完成了第一次重大方案修改,主要內容為:

把桁架梁的長度縮短1/3,改為105米。居住艙和實驗艙的長度從132米縮短為85米。

在軌裝配本是“自由”號勝過“和平”號的主要創新和特色。但新方案將大量減少在軌裝配的工作,構件和部件盡可能在地麵裝配好再送人軌道,實驗艙和居住艙內部的儀器設備也先在地麵安裝好。這樣一來,為建造空間站發射航天飛機的次數可減少到18次。

太陽電池陣麵積縮小,發電能力由75千瓦減低為56千瓦。數據通信設備用航天飛機上用的產品,而不必重新研製。

空間站建成後,宇航員的艙外活動由原計劃平均每星期3~4次,減少為每3~4星期一次。

建站的進度推遲3~5年。首次發射空間站構件的時間推遲到1995年11月;1996年12月完成第一階段有人短期照料的;1999四年建成永久性空間站。空間站工作壽命仍為30年,但站上航天員減至4人。

但是,這個方案沒有維持多久。

時至1993年,克林頓入主白宮。他麵臨著一場扭轉國家經濟衰退狀況的嚴重挑戰。為了壓縮非生產性開支,削減無效益和低效益的投資項目,在發展航天技術政策上,克林頓主張量力而行,講求實效。首先取消了重返月球和載人火星飛行等探索性計劃。

至於空間站,克林頓認為它是美國在世界航天領域保持領先地位的象征。盡管由於前蘇聯解體,冷戰結束,致使“自由”號在政治上的爭霸作用已大大降低,但它仍然是顯示科技與經濟實力的一個標誌,決不能放棄,勒緊褲帶也要幹。何況,它又是一個多邊國際合作項目,即使從國際信譽考慮,也要堅持到底。

但是,為完成空間站所需的總經費估算高達400億美元(其中包括1985~1992年9月為止已花掉的田億美元)。建成後,每年的運營費為20億美元,按30年壽命計,需要再投入600億美元,也就是成本達到1000億美元。

麵對如此龐大的建造、運營費用,又鑒於國內經濟蕭條、債台高築,克林頓政府不得不下決心大幅度削減空間站的經費預算,要求今後5年內,對空間站的年投資不超過10億美元。

在經費削減一半;的情況下,對原來的方案進行局部性修改已無濟於事,必須另起爐灶,重新設計。

“自由”號的新設計

1993年3月,國家宇航局成立了空間站重新設計組,並提出了重新設計的原則:

一、空間站的用途要縮小範圍,由過去的包括微重力材料加工和生命科學等綜合性任務轉向以研究長期航天飛行對人體健康影響的任務為主;

二、縮短桁架或幹脆取消桁架,將桁架式構型改為艙段式構型,太陽電池翼板安裝在艙段的外壁;

三、盡可能在地麵完成裝配工作,進一步減少航天飛機的飛行次數,為節省發射費,可考慮用一次性運載火箭發射空間站的構件或艙段;

四、最大限度地利用現有的技術和裝備,包括經過空間飛行考驗的、已經研製出來的以及正在研製中的硬件;

五、將空間站的工作壽命由30年減為10年,以大大降低設計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