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國古代文學精品

詩經

《詩經》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大約500多年的詩歌305篇。《詩經》共有“風”、“雅”、“頌”3個部分。其中“風”包括“十五國風”,有詩160篇;“雅”分“大雅”、“小雅”,有詩105篇;“頌”分“周頌”、“魯頌”、“商頌”,有詩40篇。

“國風”是《詩經》中的精華,是中國古代文藝寶庫中璀璨的明珠。“國風”中的周代民歌以絢麗多彩的畫麵,反映了勞動人民真實的生活,表達了他們對受剝削、受壓迫的處境的不平和爭取美好生活的信念,是中國現實主義詩歌的源頭。“國風”中還有不少民歌對統治階級的荒淫無恥予以有力的諷刺和鞭笞,如《新台》、《南山》、《株林》等都是這方麵的名篇。

“風”在藝術特點上,體現在以簡樸的語言描摹事物,以樸素的生活畫麵反映社會現實的現實主義創作方法。在形象塑造上,“國風”也具有現實主義藝術特色。作者們能通過抒發主人公的內心傾訴,表現他們的歡樂與悲哀,刻畫主人公的行動及其性格特征。“國風”在形式上多數是四言一句,隔句用韻,但也不是千篇一律。它常衝破四言的規格。而雜用二言、三言、五言、七言或八言的句子,如《代檀》就是一首雜言詩。這些隨著情感的波動而富於變化的詩句。讀起來節奏分明,極富音樂性。“國風”的語言準確、優美、富於形象性。精確恰當地使用雙聲、疊韻、疊字,更增加了藝術魅力。賦、比、興藝術手法的運用,為“國風”大大增強了表現力。

“雅”詩和“頌”詩都是統治階級在特定場合所用的樂歌。它們在思想內容上無法與具有現實主義精神和人民性的“國風”相比,但由於它們或多或少地反映了社會生活的某些方麵,因此,也還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和認識價值。

賦、比、興是《詩經》的3種藝術表現手法,與風、雅、頌一起,合稱為“詩經六義”。所謂賦,朱熹說是“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就是直接陳說;所謂比,朱熹說是“以彼物比此物”,包括我們今日所說的比喻和比擬,所謂興,朱熹說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如《周南·關雎》先寫“關關雎鳩,在河之洲”以引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遐想。因為興常用於詩歌開頭,所以又叫起興。

《詩經》的句式基本上是四言,比較整齊。不少篇目的各段落之間,往往隻更換極少的幾個字,有的句子則完全相同,有“重章疊句”的結構特點,辭意複遝、反複詠唱,給人以一唱三歎,循環往複的感覺。

《詩經》是我國詩歌史上的第一塊裏程碑。它反映現實、針砭時事的精神和賦、比、興的藝術表現手法,對後世的詩歌創作影響極大深遠。漢魏樂府及曆代民歌受它的影響自不必多說,即便是各朝各代的傑出詩人,如屈原、陶潛、李白、杜甫、白居易、陸遊等等,也無不從中汲取營養,采擷精華而融會進自己的詩歌創作。左傳

《左傳》,原名《左氏春秋》,西漢以後稱《春秋左氏傳》,簡稱《左傳》,是我國第一部敘事詳備的編年體史書,左丘明所著。左丘明,春秋時期文學家、史學家。有人稱他與孔子同時,孔子十分尊敬他;有人稱他比孔子稍晚,是孔子的弟子。相傳他家世代為左史,故以左為姓,名丘明。

《左傳》,記述了始自魯隱公元年(前722年),止於魯哀公27年(前468年),共255年的曆史。它周密而詳細地記載了春秋時代各國的政治、軍事、外交以及經濟文化等方麵的重大史實,真實地記錄了當時重要的政治人物的活動及言論,生動地描寫了奴隸社會處於崩潰時期的曆史進程,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麵,是一部極為寶貴的曆史文獻。

公元前770年,周王室日益衰敗,平王東遷洛邑以後,王室統轄的土地及人口劇烈減少,各諸侯王不再聽命於天子,反而天子要依附於強大的諸侯,我國的奴隸社會進入了瓦解時期,封建勢力已開始步入曆史舞台,社會進入了重大的變革時期。到了春秋初期,竟出現了100多個諸侯國。它們為了爭奪人口、土地,開始了相互兼並的戰爭,先後起來爭霸的較為強大的諸侯有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史稱“春秋五霸”。爭霸兼並的戰爭雖然帶來了許多災難,但它加速了奴隸製的滅亡,使諸侯國逐漸減少,加快了統一的步伐,在華夏族與其他各族的頻繁接觸中增強了了解,促進了民族的融合。《左傳》就產生於這樣的曆史背景下,對“春秋五霸”爭奪戰爭,所表現出來的政治、軍事、外交等諸多方麵進行了真實而生動的描寫,展示了一幅延續255年戰火的特殊時期的曆史畫卷。

《左傳》由於其行文辭令之優美,而曆來被人津津樂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