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匈牙利現代文學大家

弗勒斯馬爾蒂

弗勒斯馬爾蒂,1800年出生在一個破落的中等貴族家庭。中學畢業後,他當過家庭教師,後去大學攻讀文學和法律。大學期間他閱讀了匈牙利和西歐、古希臘羅馬大量的文學作品,深受西方啟蒙運動時期先進思想的影響,25歲即發表長詩《卓蘭的出走》(1825),成為在全國享有盛譽的著名的愛國詩人。

1826年,弗勒斯馬爾蒂定居布達佩斯,從事文學創作和編輯工作。1828~1832年擔任著名的刊物《科學彙編》及其文學副刊《花冠》的主編。1830年被選為匈牙利科學院院士。1837~1847年參加文學雜誌《祖國的晨曦》的編輯工作。

他作為匈牙利浪漫主義文學的先驅者,作品包括許多史詩和詩劇,其中影響較大有《廢墟》(1830)、《兩座鄰堡》(1831)、《血的婚禮》(1833)、《麵紗的秘密》(1835)等。這些作品歌頌民族英雄,抒發作者強烈的愛國主義感情,激發了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思想。

弗勒斯馬爾蒂還善於借鑒民間文學作品的優勢,他的詩劇《鍾哥與金黛》(1831)和敘事詩《美麗的伊倫卡》(1833)等,即取材於民間傳說。《鍾哥與金黛》描寫一對戀人為了自由與愛情,衝破層層阻撓,曆盡艱辛追求幸福的故事。作者對黑暗勢力進行了無情地抨擊,讚美了青春和愛情。19世紀30年代末~40年代,歐洲資產階級革命高漲,匈牙利民族民主革命迅猛發展,弗勒斯馬爾蒂寫了《號召》(1836)、《致李斯特·費倫茨》(1841)、《戰歌》(1848)等,號召人民起來反對暴政,爭取民主自由和民族獨立。

弗勒斯馬爾蒂曾積極投身於1848年匈牙利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和反對哈布斯堡王朝的民族獨立戰爭。革命失敗後他被迫隱居。他晚年的詩篇如《序言》(1850)、《老漢岡》(1854)等,對國家落後和民族的不幸發出慨歎,為人類的前途憂心忡忡,流露出某些悲觀消極情緒。裴多菲

裴多菲,1823年1月1日生於屠戶家庭,曾做過演員,當過兵。他少年過著流浪生活使他有機會同勞苦人民接近,進一步熟悉了他們的悲慘生活。

裴多菲於1842年開始發表作品,早期采用民歌體寫詩,在形式上加以發展,創作了不少名篇。他用自己詩歌創作的實踐,推翻了貴族階級文學家一貫輕視農民語言,認為它隻能表達低級感受的偏見。他歌頌大自然的美、草原上的牧羊人、多瑙河畔的漁夫和田野裏勞動的男女青年。他的詩受到人們的喜愛。

裴多菲有50多首詩,如《穀子成熟了》(1844)、《樹上的櫻桃千方顆》(1844)、《傍晚》(1844)等,已經成了匈牙利真正的民歌,廣為流傳。1844年裴多菲從故鄉來到首都佩斯,擔任《佩斯時裝報》的助理編輯並且出版了他的《詩集》(1844)、《愛德爾卡墳上的柏葉》(1845)和散文作品《旅行劄記》(1845)。這幾本集子出版後,資產階級文學家攻擊他把“農民的粗俗卑劣的語言帶進了詩歌的神聖的宮殿”,攻擊他“為卑賤的人歌唱”,但他不予理睬。這時他研究法國革命史,並從事莎士比亞戲劇和海涅詩歌的翻譯工作。

1846年,裴多菲曾一度陷入“淡淡的哀愁”之中,他的組詩《雲》中《希望之歌》、《瘋人》、《大地,你吃的是什麼?》等詩就流露了淡淡的憂傷。但是裴多菲的精神仍然是奮發的,在黑格爾左派哲學思想的影響下,他反對君主專製主義,主張進行徹底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他積極從事政治活動,組成了匈牙利第一個作家團體“十人協會”,並寫了許多政治抒情詩,抨擊到封建製度和王權統治。如《反對國王》(1844)、《貴族》(1844)、《匈牙利的貴族》(1846)、《鐐銬》(1846)等。1846年,裴多菲團結進步作家,創辦了文藝刊物《生活場景》,同資產階級和封建複古派作家們展開鬥爭。他寫了長詩《仙夢》(1846)、《希拉伊·彼斯達》(1846)、《薩爾為城堡》(1846)以及劇本《老虎與土狼》(1846)等作品。他的政治抒情詩《我的歌》(1846)、《一個念頭在煩惱著我……》(1847)等,號召奴隸們起來與統治者作鬥爭,打倒專製製度。

1846年9月,裴多菲同森德萊·尤麗亞結識,一年後結婚。他寫了大量的愛情詩,詩中滲透著強烈的政治內容。例如著名的《自由與愛情》(1847):“生命誠寶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這是詩人走向革命的標誌,也是他向革命邁進的誓言。1847年,裴多菲的詩歌創作直接涉及時事,例如《致十九世紀的詩人》、《為了人民》等詩篇,抒發了時代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