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德國現代文學大家
海涅
海涅,1797年12月13日生於杜塞爾多夫。他的父親參孫·海涅是猶太商人,母親出身於醫生家庭。海涅童年和少年時期經曆了拿破侖戰爭。
海涅曾在美因河畔法蘭克福的銀行和漢堡地的叔父所羅門·海涅的銀行裏工作。1819年秋,經叔父同意進入波恩大學學習法律,與浪漫派代表作家奧古斯特·威廉·施萊格爾接近。1820年秋轉入格廷根大學。1821年因決鬥被學校處分,休學半年,不久轉入柏林大學,聽黑格爾講課。在柏林時結識法恩哈根·封·恩澤夫婦以及作家沙米索、富凱等。受他們的影響,1821年在柏林海涅的第一部《詩集》出版。繼《詩集》之後,1823年發表了《悲劇——抒情插曲》。猶太人不幸的命運激勵海涅反抗壓迫,積極參與柏林的“猶太文化科學協會”的工作。
1824年1月,海涅在格廷根大學學習法律,並繼續寫詩,完成了《還鄉集》。後來寫出《哈爾茨山遊記》,這是他的第一部具有獨特風格的散文作品。
1825年,海涅接受基督教洗禮,同年獲法學博士學位。《還鄉集》增訂後與《哈爾茨山遊記》和《北海紀遊》中的第1部分組詩,彙編為《旅行記》於1826年發表,引起強烈的反響。同年他寫《北海紀遊》第2、3部分。
1826~1827年,海涅寫作類似自傳體的散文《勒·格朗集》。1827年初到漢堡,同年,《旅行記》第2卷出版。去英國旅行後回到漢堡他的《歌集》出版,收入在此之前發表的大部詩歌,為海涅成為傑出的抒情詩人奠定了基礎。
1827年,海涅應出版商科達的邀請,到慕尼黑主編《普通政治新年鑒》。重返德國後在柏林和波茨坦寫《旅行記》第3卷,內容是《從慕尼黑到熱那亞的旅行》和《盧卡浴場》,《盧卡浴場》的最後部分是對詩人普拉滕的論戰。1829年監印《旅行記》第3卷。
1830年夏,海涅在黑爾戈蘭浴場治病期間,巴黎爆發七月革命,他為此熱烈歡呼。
七月革命使海涅決定前往巴黎。行前他在漢堡刊印了《新春集》,收入組詩14首,結束了青年時代的愛情詩。還有一卷《旅行記》的補遺出版,包括《盧卡城》和《英國片斷》。
1831年5月,海涅到達巴黎,與巴爾紮克、貝朗瑞、柏遼茲、肖邦、大仲馬、雨果、李斯特、喬治·桑等人結識,並與聖西門的信徒們交往。1833~1834年在奧格斯堡的《總彙日報》發表《法蘭西現狀》、《論法國的畫家》等報道,並為法國報紙撰寫《德國近代文學史略》(1836年擴充為《論浪漫派》)和《論德國宗教和哲學的曆史》。
當時流亡巴黎的德國政論家路德維希·伯爾納與海涅發生爭論。伯爾納斥責歌德和黑格爾是“押韻的奴才”和“不押韻的奴才”,攻擊海涅是“唯美主義者”。伯爾納雖是個愛國主義者,但是個狹隘的小資產階級激進派。海涅以在1840年發表《路德維希·伯爾納,亨利希·海涅的備忘錄》作為回答。
1834年春,海涅在巴黎與法國女工克雷斯琴斯·歐仁妮·米拉(即瑪蒂爾黛·米拉)相識,1841年結婚。1835年德意誌聯邦議會查禁“青年德意誌”派作家的作品,海涅本來不屬這一派,卻名列第一。受到迫害同時,他與叔父不和,失掉經濟援助,因而在萬般無奈,經濟窘迫的情況下接受了法國政府提供的救濟金,因而受到反對者的攻擊與誹謗。
1843年,海涅從巴黎回國。這次旅行使他對《德國,一個冬天的童話》開始構思。年底重返巴黎後,便動手寫作了。年底在巴黎結識了馬克思,思想受到了一定的影響。此後,海涅常在盧格和馬克思共同編輯的《德法年鑒》上發表諷刺詩。1844年7月,海涅為監印《新詩集》又到漢堡,並從漢堡把《德國,一個冬天的童話》的清樣寄給馬克思,由馬克思代為在《前進報》上發表。
早在30年代,海涅便出現了癱瘓症的跡象,40年代身體越來越差,由於患眼病,差點失明。1844年12月底,海涅左眼完全失明,右眼視力很弱。這時他的叔父也去世了,留給他的遺產隻有區區幾千馬克。他的堂兄卡爾·海涅不讓發表關於他們家族的任何文字,並答應以一份年金作為交換條件,海涅被迫毀掉精心寫作的《回憶錄》。現在保存下來的《回憶錄》是後來重寫的。1846和1848年恩格斯每次到巴黎都去看望病中的海涅。
1848年5月,海涅由於病情的劇烈惡化導致完全癱瘓,以後在“褥墊墓穴”的病床上躺了長達8年的時間。但他以驚人的毅力堅持寫作,口授完成詩集《羅曼采羅》,於1851年出版。他還寫了一些散文作品,把40年代為奧格斯堡《總彙日報》寫的通訊精選成集,題為《盧台奇亞》(巴黎的拉丁文別名)。從逝世前幾個月為《盧台奇亞》法文版寫的前言中可以看到,他對現存社會中貧富懸殊以及不合理的社會製度的深刻不滿,因而祝願共產主義獲得勝利,但又擔心共產主義社會來臨後那些“無知的偶像破壞者”會毀掉他的《歌集》。1856年2月17日,海涅在巴黎逝世。
海涅的一生,為後世留下了無數的珍貴的精神財富,現將他的主要著作介紹如下:
1.詩歌:海涅在文學史上被認為是除歌德之外以後德國最重要的詩人。他的詩歌創作根據他一生的3個時期可以分為3個階段。第1階段是早期抒情詩,代表作為《歌集》。海涅酷愛文學,再加上在波恩學習期間,受到奧古斯特·威廉·施萊格爾在韻律學上專門指導,因此早期的抒情詩感情真摯,語言優美,具有浪漫主義的風格、民歌的曲調和韻律。內容大多是抒寫他的經曆、感受、憧憬,特別是愛情的歡樂和痛苦。《北海紀遊》組詩是德國詩中最早謳歌大海而又最為精彩的詩篇。
海涅早期的抒情詩雖然有較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但不像一般浪漫派詩人慣於創造夢境,使人沉浸其中,忘卻現實,而是用“浪漫主義的嘲諷”的手法,使夢境破滅,正視現實,從不以詩之美去刻意掩蓋現實的醜。詩中包含著對社會的批判。
海涅的抒情詩雖然主要是歌詠愛情,但具有新時代的內容,體現了對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讚揚,對封建主義複辟及其主要支柱教會、貴族的蔑視,對新興資產階級的市儈習氣及其道德的反感,在《歌集》最早的一部分《青春的煩惱》中和《兩個擲彈兵》都屬於政治色彩鮮明的詩篇。
第2階段的主要詩歌創作是:包括《時代的詩》在內的《新詩集》、長詩《阿塔·特羅爾,一個仲夏夜的夢》和《德國,一個冬天的童話》。海涅在30年代思想更加成熟,他研究了聖西門的空想社會主義學說,後來又受馬克思主義影響,並且親身參加了當時的革命運動,因此,在文藝創作上他既反對脫離現實的浪漫派詩歌;又反對當時毫無詩意隻有革命口號的所謂“傾向詩”。
長詩《阿塔·特羅爾,一個仲夏夜的夢》(1843)便是以跳舞的熊為比喻,辛辣地諷刺了內容空洞的傾向詩的作者們。在這首長詩的序中,海涅說他忍不住要嘲笑褊狹的同時代人怎樣粗魯、拙劣而蠢笨地了解人類理想。他認為寫出詩意濃鬱、內容新穎、符合時代精神的詩篇。《時代的詩》是一首政治詩,就是用優美的詩歌形式表現新的認識、把政治觀點和美學思想有機結合的詩篇。因此他的詩歌不僅有強烈的戰鬥性,而且有很高的藝術性。《教義》、《警告》、《傾向》、《等著瞧吧》以及諷刺普魯士國王威廉·弗裏德裏希四世的《中國皇帝》和鞭撻德國小資產階級的《闡明》等都是政治與藝術巧妙結合的優秀之作。
海涅自稱《德國,一個冬天的童話》“是一部詩體的旅行記,它將顯示出一種比那些最著名的政治鼓動詩更為高級的政治”。這部長詩是海涅詩歌創作的頂峰。本詩以1843年漢堡之行的所見所聞為題材用光怪陸離的夢幻表達出來,揭露和諷刺德國的封建割據、市民的庸俗、普魯士的專橫,同時也表達他的哲學觀點、政治信念和對人類前途的希望。
1844年西裏西亞爆發紡織工人起義,海涅寫了著名的《西裏西亞織工之歌》。恩格斯曾稱讚這首詩說:“德國當代詩人中最傑出的一個亨利希·海涅參加了我們的隊伍,發表了宣傳社會主義的詩歌。”海涅這個時期的詩歌,直接為1848年革命的準備吹響了號角。
第3階段:1848年革命失敗,海涅癱瘓不起,但他仍創作了大量優秀詩篇。1851年出版的《羅曼采羅》和《1853年~1854年詩集》,以及一些遺詩,有的寫曆史事件,有的是“時代的詩”的繼續發展。詩歌的情調有時悲憤填膺,有時憂鬱滿懷,但是諷刺的鋒芒和細膩的抒情仍隱含其中。海涅一直都沒有放棄對祖國和人類將來的希望,詩中洋溢著戰鬥的豪情。《決死的哨兵》、《奴隸船》等是這一階段有代表性的名篇。
2.旅行記:1822年海涅在給作家伊默爾曼的信裏說:“詩歌歸根結底隻是一件美麗的次要事情。”1826年他寫信給詩人米勒說;“我作為詩歌作者已經結束,散文把我擁入它寬闊的懷抱。”這說明,這時海涅已經感到用散文來戰鬥更直接、更有力量。他把《歌集》比作“商船”,把《旅行記》比作“戰艦”,《歌集》這艘“商船”將由《旅行記》這艘“戰艦”護航。4卷《旅行記》,從《哈爾茨山遊記》到《英國片斷》,內容範圍廣,反映作者的思想在進步,戰鬥的自覺性在加強。直到晚年他認為時代的偉大任務是“全人類的解放”,他就是在為“人類解放”而奮鬥。
海涅的《旅行記》的體裁和風格上都是德國文學中的佼佼者。作者以漫談的口吻,文筆揮灑自如,意境海闊天空,遊記中有政論,詩情畫意又體現在政論中。例如《哈爾茨山遊記》在對德國大學煩瑣主義的教學以及對容克貴族和市儈進行諷刺的同時,還配合有精彩的風景描寫;《勒·格朗集》回憶童年的生活,其中對拿破侖的頌揚,顯示出作者豐富的想象力和淵博的知識;《從慕尼黑到熱那亞的旅行》對複辟時期的德國給以有力的抨擊;在《盧卡浴場》裏與普拉滕的論戰批判了詩歌中回避現實、模擬古典形式主義;在《英國片斷》裏,作者揭示英國資本主義工業的發展帶來了新的社會矛盾,在表麵繁榮的背後是勞動人民悲慘的生活;在《盧卡城》裏,海涅表示了對革命的堅強信念。《旅行記》體現了他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發展的過程,1830年他熱情地歡迎七月革命,1831年離開德國前往巴黎,是他思想發展的必然的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