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現代智利文學

智利現代文學的發展也趨於多種流派和多種風格。繼承布萊斯特·加納的現實主義傳統的作家仍然很多,其中著名的有華金·愛德華茲·貝略(1887~1967),傾向於自然主義,作品以城市貧民生活為主題,揭示社會對下層人物的不公平待遇。他的重要長篇小說有《貧民》和《無用的人》等。曼努埃爾·羅哈斯(1896~1973)也擅長描繪下層人民的生活,長篇小說《賊的兒子》被認為是最生動的一部作品,他於1937年被選為全國作家協會主席,1957年獲國家文學獎。

在短篇小說方麵作出突出貢獻的有巴爾多梅羅·利略(1867~1923),作品主要描寫礦工生活、海上生活和風土人情,有短篇集《土地下》、《太陽下》、《民間故事》和《寶藏及其他海的故事》。著名的作家馬裏亞諾·拉托雷(1886~1955),以描繪農村和山區風光見長,作品往往忽視人物的塑造,散文性較強,重要作品有《人與狐狸》(1937)和《鳥島》(1955)等。

小說家愛德華多·巴裏奧斯(1884~1963)以描寫人物變態心理而聞名,他的作品大多以智利中產階級的生活為題材,通過對他們變態心理的描繪,揭示社會問題,重要作品有《為愛情而發瘋的孩子》和《驢子兄弟》等。此外,後期現代主義詩人佩德羅·普拉多也寫哲理小說,作品通過對一般事件的引申,總結出人生的哲理,主要有《一個鄉村的法官》和《阿爾西諾》。

現代重要的小說家是何塞·多諾索(1924~),初期作品極力模仿西班牙作家巴列·因克蘭的風格,象征性強,並帶有自然主義色彩;後期作品涉及社會道德問題,往往將虛幻和現實溶在一起,對社會進行諷刺,重要作品有《加冕》、《別墅》等。

現代較有影響的小說家還有:帶有自然主義傾向的尼科梅德斯·古斯曼(1914~),超現實主義女作家馬裏亞·路易莎·博姆巴爾(1910~1980),傾向新現實主義的作家胡安·戈多伊(1911~),描寫礦工生活的小說家貢薩洛·德拉戈(1906~),帶有宿命論觀點的女作家馬爾塔·布魯內特(1901~1967)等。現代阿根廷文學

20世紀初,阿根廷文學出現了新的繁榮局麵。1893年,拉丁美洲現代主義詩歌的主要代表魯文·達裏奧來到布宜諾斯艾利斯,對阿根廷許多詩人產生了影響。其中最重要的詩人是萊奧波爾多·盧貢內斯(1874~1938),他的詩集《傷感的月曆》(1909)和《百年頌》(1910),以它新奇的形式、華麗的辭藻和優美的比喻,對阿根廷文學的影響一直延續到今天。

這個時期的小說和戲劇繼續遵循現實主義的創作道路發展。羅伯托·何塞·派羅(1867~1928)的《勞烏喬的婚姻》(1906)和《胡安·莫雷拉孫子的奇遇》(1910),貝尼托·林奇(1885~1951)的《佛羅裏達的鷹》(1916)和《挖骨頭的英國人》(1924),曼努埃爾·加爾維斯(1882~1962)的社會小說《師範學校女教師》(1914)和《納查·雷古萊斯》(1918),萊奧波爾多·盧貢內斯的《加烏喬戰爭》(1905)和《古怪的力量》(1906),恩裏克·羅德裏格斯·拉雷塔(1875~1961)的《堂拉米羅的榮耀》(1908)和《索戈伊比》(1926),都是這個時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20世紀20年代,阿根廷文學中出現了一種帶有強烈民族特點的傾向,在這一傾向影響下,裏卡多·吉拉爾德斯(1886~1927)創作了他的長篇小說《堂塞貢多·鬆勃拉》(1926),出色地描寫了潘帕斯草原和加烏喬生活,塑造了加烏喬的典型形象。

極端派詩歌創始者之一的豪爾赫·路易斯·博爾赫斯(1899~)的詩集《布宜諾斯艾利斯的熱情》(1923)和短篇小說集《虛構集》(1944),也都是膾炙人口的作品。奧利維裏奧·希龍多(1891~1967)、裏卡多·莫裏納裏(1898~)、弗朗西斯科·路易斯·貝爾南德斯(1900~)、萊奧波爾多·馬雷查爾(1900~1970)、卡洛斯·馬斯特羅納迪(1901~)等,是這一時期比較重要的詩人。

這個時期的戲劇主要著重心理分析,代表作家是薩穆埃爾·埃切爾鮑姆(1894~1967)、阿爾曼多·迪斯塞波洛(1887~)、佩德羅·皮科(1882~1947)和弗朗西斯科·德·菲利皮斯·諾伏亞(1889~1930)。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阿根廷文學出現了一些新的風格、流派,產生了一批值得提及的作家和作品,例如埃內斯托·薩瓦托(1911~)和他的小說《隧道》(1948)、《關於英雄與墳墓》(1962),胡利奧·科塔薩爾(1914~)和他的小說《踢石戲》(1963)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