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南宋皇陵
江南惟一的皇家陵區——著名的宋六陵的準確位置已經得到勘定勘定:勘察,測定。,而在此之前,宋六陵長期以來被認為徒有虛名。
宋六陵是南宋宋高宗趙構等六個皇帝的陵區,坐落在紹興縣皋埠鎮上蔣鄉牌口村(原為上皇村)寶山下,距今已有800多年的曆史。
1131年,隆佑太後病故,選址築陵就被提上了議程,這著實讓大臣們費了一番腦筋。因為北宋的陵墓在中原一帶,而當時中原又被金兵占領。有一位大臣上奏,先把太後暫葬在江南,等收複中原以後再回遷。
北宋皇陵位於河南鞏縣,它的東南麵有一座山叫青龍山,而紹興縣皋埠鎮牌口村的東南麵也有一座青龍山。為了承襲先朝遺風,南宋皇陵選址就確定在這裏,宋六陵因此而建。
1278年,南宋滅亡。被元世祖忽必烈任命為“江南釋教總統”的西域僧人楊璉真珈就盯上了宋六陵。他暗中勾結了一批惡僧奸徒,率領大隊人馬開進陵區。這幫利欲熏心利欲熏心:形容為得到權利、利益的心情和作為。的惡徒用鐵釺、鐵鏟等工具,先後砸開永茂陵、永穆陵、永紹陵和寧宗仁烈皇後的地宮,劈開帝王棺槨,哄搶墓中數目驚人的奇珍異寶。他們甚至把宋理宗趙昀的屍體從永穆陵中挖出,倒掛在樹上三天三夜,並割下其頭顱,做成飲食工具。楊璉真珈為了能招福祛災,天天用它來飲酒取樂。這次瘋狂的盜墓共挖掘了宋六陵中的101座墓。當時,曆代帝後、皇親國戚和百餘名朝廷大臣的骨骸被隨意亂拋,一片狼藉。不久,這些骨骸就神秘失蹤了。
時光流逝,以後的宋六陵依然多災多難,清代和汪偽政權時又有一些利欲熏心的人對之多次盜掘,再經過“文革”時期的浩劫,宋六陵的地麵建築已不複存在。
當年紹興師範學校剛剛從宋陵遺址搬出的時候,每一叢鬆樹下麵的皇陵都有一個小土堆墳包,並且有個標誌。後來“文化大革命”期間,皇陵遭殃了,所有的土堆都被扒平了。當時,學校曾挖過兩口井,挖井的時候曾挖到地下皇陵墓道,用青磚交錯砌建而成,保存還相當完整。現在,看到這兩口井依然存在,井旁雜草叢生,井水清澈。
在曆史上,宋六陵曾有過多次重建。明初朱元璋曾下詔令重新修複宋六陵,並將每座陵都重新立碑,派專人守陵,劃出近四千畝山地作為禁區。這是曆史上對宋六陵最大規模的重建。當時,這裏是一片茂林。我們看到的鬆群就是當時所植。
明孝帝弘治年間及清朝雍正時期都曾派專人修繕修繕:維修、護理、保養的意思。過陵園。
紹興是一個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古城,浙江也是一個集文化、旅遊、經濟等方麵於一體的江南大省,而南宋皇陵恰恰是江南惟一的大型帝王陵墓群。所以,有關專家認為重建宋六陵意義重大。
宋六陵由於遭到多次劫難,一切都變得那樣零亂不全,這無疑為重建宋六陵帶來了極大的困難。但幸運的是,我們找到了一條十分重要的線索——一幅宋六陵古圖。這是一幅康熙年間遺留下來的明代重建宋六陵的古圖,為重建南宋皇陵提供了最翔實、最可靠的曆史資料。該圖詳細、清楚地標出了南宋六個帝王陵墓的具體位置和形狀,還標明整個陵園其他主要建築的情況。
成吉思汗陵
成吉思汗的陵園建築在美麗的鄂爾多斯高原上,在藍天、白雲、黃沙之間,三座蒙古包式的宮殿肅然佇立,明黃的牆壁,朱紅的門窗。再加上璀璨奪目璀璨奪目:形容物體非常精美。閃著耀眼的光芒奪人眼目。的金黃色的琉璃寶頂,使這座永恒的王者之居分外的雍容、典雅、靜穆、莊嚴。
成吉思汗名叫鐵木真,雖然後來被譽為“一代天驕”,但命運給他安排的卻是一條坎坷而曲折的道路。他的父親被世仇塔塔爾人毒死,他九歲就成了孤兒。饑餓和危險始終追蹤著他,他逃亡、潛伏、被捕、示眾,人世間最大屈辱和痛苦,把他錘煉成一個鋼鐵戰土。他耐心地收拾父親的殘部,小心翼翼地積累力量。七年之中,連續擊滅了塔塔爾部、克烈部和乃蠻,使他一躍而為蒙古各部中最強大的首領。1206年,蒙古各部在鄂嫩河畔召開叫做“忽烈而台”的貴族會議,推舉鐵木真做全蒙古的大汗,命名為“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蒙語的意思是“海洋”。也許,命運已經注定,他將有海洋一樣寬闊的疆土,他戰無不勝的鐵蹄將在一片無水的海洋上任意馳騁。
他首先向南擴張,降服了西夏。接著攻陷了金國的中都(今北京市),迫使金王朝遷都開封。然後旌麾旌麾:旗幟。西指,兵鋒席卷中亞,進逼東歐,把中亞古國花剌子模的國君趕到了裏海的荒島;再回戈東進,擊潰俄羅斯軍隊的無效抵抗,把國土和勢力推進到頓河流域。
1226年,成吉思汗再次進攻西夏,在西夏首都即將攻陷的最後時刻,他於1627年舊曆7月12日,在清水縣行營去世。
他的一生是在馬背上度過的。他給他的孫子忽必烈留下了最終統一中國、建立元朝的基礎,他震撼世界的旋風般的鐵蹄,給歐亞兩洲的王公貴族,留下了膽戰心驚的記憶。
但是,他卻沒有留下真正意義上的陵墓。
根據遺俗,蒙古君主無論死在哪裏,他的遺骨都得送回漠北的老家,他們的祖先生息發祥的地方。
然而這座陵寢已消失在茫茫草原之上,早就不辨蹤跡了。坐落在內蒙伊金霍洛旗甘德爾敖包上的成吉思汗園陵,建成於1954年,是我國所有帝王陵墓中最年輕的一座。墓中當然沒有成吉思汗的遺骨。
據《元史》記載:“成吉思汗葬起輦穀”。所謂起輦穀,大略是肯特山脈中一條山穀。“輦輦:niǎn。”是古時帝王乘坐的車,成吉思汗從這裏起步,先統一蒙古各部,進而建立了地跨歐亞的蒙古汗國。然而,由於時間的推移,地名的變更,以及譯音的訛雜,這個極具紀念意義的“起輦”之地,早已湮沒無聞了。
另據《多桑蒙古史》記載,墓地在“斡難、怯綠連、禿剌三水發源之不兒罕合勒敦諸山之一山中。”《馬可·波羅遊記》也說:“成吉思汗葬一山中,山名阿勒台。”這個“阿勒台”,也許就是《多桑蒙古史》中的“……合勒敦”,但它既然隻是諸山中之一山,既沒封樹,又沒有標誌,群山莽莽,四顧茫然,也就無從尋覓了。
蒙古人是真正的遊牧民族,他們把墓地掩藏起來之後,又為成吉思汗建立了一座馬背上的陵園,以供祭祀,這就是“八白室”。
所謂“八白室”,就是八座白色氈帳。也許就是成吉思汗生前所習用的氈帳吧,內中供奉著成吉思汗的遺物,象征著墓地,祭祀活動也就在“八白室”裏進行。這是一座典型的蒙古式的活動陵園。便於遷移,符合遊牧民族生活和戰鬥的特點。最初,“八白室”建立在今阿爾泰山和肯特山一帶的蒙古高原上,明朝初年,安置在河套一帶,天順年間,守護陵寢的鄂爾多斯部進入鄂爾多斯高原,“八白室”也隨之而來。清初在鄂爾多斯高原設立伊金霍洛旗。
伊金霍洛,蒙語的意思就是“主人的陵寢”。
抗日戰爭時期,這座“主人的陵寢”還被轉移至甘肅、青海等地。直到解放後,“八白室”重返伊金霍洛,新建了陵園,才結束了七百多年的顛沛流離的生活。
至於他真正的墓地,早就享受著永恒的靜謐靜謐:安靜,溫馨。,可遇而不可求了。
成吉思汗的真正墓地之所以難以尋求,有傳統上的原因,也有現實中的原因。
從傳統上看:蒙古人是典型的遊牧民族,生產力低下,遷徙遷徙:遷移。徙,搬遷。頻繁,瀚海無垠,黃塵漲天,即使留下高大陵寢,轉瞬也會變成不可辨認的沙丘。所以他們的民族習俗是薄於墓葬,完全沒有漢族的那種講究死後哀榮的墓葬觀。
平民一般奉行“天葬”和“野葬”。所謂“天葬”,就是將死者遺體,放置於山頂或山穀,並不掩埋。所謂“野葬”,就是將死者遺體,放置在木輪車上,然後驅車在荒野奔馳,任遺體在起伏顛簸中掉下為止。三日之後再去查看,如果遺體已被鳥獸食盡,即被認為是死者升天,值得慶賀;如果鳥獸不食,則被認為是死者罪孽深重,另須舉行宗教儀式和“超度”了。
貴族們雖然認為比平民高貴,但也隻是“墓而不墳”。“墓“和“墳”,在古代是有明確界限的,深埋於地下的叫“墓”,隆起於地上的叫“墳”。古代的華夏諸族,也是“墓而不墳”的。墳,畢竟是生活安定後的奢侈品,與遊牧生活是不相適應的。即使成吉思汗的陵墓,也毫不例外地遵循著“墓而不墳”的古訓。
從現實上看:當時是戰爭時期,西夏都城指日可破,任何有關君主去世的傳聞都會動搖軍心,給強敵以可趁之機。所以,成吉思汗曾留下遺囑,為了騙取西夏早日投降,“死後秘不發喪”,待西夏投降後,才由一支騎兵奉著靈柩靈柩:泛指棺木,靈位。,秘密地向預定的墓地急馳。
為了做到真正保守秘密,他們還采取了一係列的嚴酷的措施。在運行的長途中,倘或碰到行人,盡數殺死,決不留一個可能泄露秘密的活口。
到了預定的墓地,先把地麵的草、木、石、雜一一移開,再把挖出的泥土有層次的排列,靈柩進入泥土之後,再逐一把泥土等物還原。倘有多餘的泥土,也要運到遠遠的地方拋棄,決不留下一點可疑的痕跡。
《草木子》一書說:安葬完畢,先騎著馬乃至於動用萬馬在墓地上任意踐踏,使它平整,再在上麵當著母駱駝的麵殺隻小駱駝。然後,派一支部隊遠遠地守護著它,待第二年青草長起,同周圍的大草原青碧青碧連成一片,無法分辨了,才拔營撤走。
這真是萬無一失的安全。
為什麼要殺一隻小駱駝呢?據說,駱駝有辨識自己血親的天性。如果將來還要尋找墓地,就以那隻失去親子的母駱駝為先導,走到它兒子死去的地方,它就放聲悲鳴,不肯離去。下麵當然就是要尋找的墓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