敗仗激發出的發明
1914年8月27日,對俄國軍隊來說,是個極其悲慘的日子。就在這一天,俄國第2集團軍在東普魯士的坦侖堡,陷入了德國第8集團軍的重圍之中。
在德軍的猛烈攻擊下,饑疲交加、士氣低落的俄軍迅速潰散,迷亂的士兵被德軍像羊群般地兜捕起來。結果,3萬多人戰死,9萬多人被俘,500門大炮被繳獲,第2集團軍頃刻瓦解。薩鬆諾夫獨自走進森林,舉槍自殺。
敗績迅速傳遍了全國,整個俄國被籠罩在困惑、憤怒、悲哀、恐怖的情緒之中。可這敗績也激發起了愛國者的發明欲。
米哈伊洛夫炮兵學院格拉維教授想,戰敗的主要原因是大炮結構複雜、笨重,那麼,能不能發明一種移動方便、射擊快捷的新式火炮呢?
不久,格拉維就發明了一種新的火炮。這種火炮樣式很怪。它沒有一般火炮那樣粗大的炮筒,隻有一些鋼鐵支架,它是如何發射的呢?
奧秘在於它的炮彈。這種武器的炮彈是一隻隻小火箭。發射時,點燃火箭裏的火藥,氣體迅速膨脹,就形成巨大的氣流從噴孔裏噴射出去。在氣流向後噴射的同時,產生一個方向相反的作用力,於是火箭炮彈就向前飛出。
火箭彈是如何控製的呢?很簡單,火箭彈裏的火藥放得多一些,它就射得遠些,放的火藥少,火箭彈就射得近。
由於火箭彈是用自己的動力飛行的,因此,發射時並不需要笨重的炮筒和複雜的反後坐機構。它的炮架可以在戰壕內輕易地移動,並可迅速地用車輛從一個戰場運到另一個戰場去。1926年,格拉維教授終於將這種新型的火炮——火箭炮造了出來。
火箭炮第一次亮相,是在1941年秋天。當時,德國人的閃電戰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德軍已越過了斯摩棱斯克,日益逼近蘇聯首都莫斯科。
這天,一支德軍快速摩托部隊正在公路上向前推進,隆隆的發動機聲與汽油味一起彌漫在蕭瑟的俄羅斯平原上。
突然,成千上萬的火箭彈從天而降,公路上頓時濃煙四起,火光衝天,彈片橫飛。德軍被這突如其來的猛烈轟擊打得驚慌失措,狼狽逃竄。不過幾分鍾,這支快速部隊就被消滅得一幹二淨。
戰鬥的勝利使紅軍戰士興高采烈,他們唱起了當時的流行歌曲《卡秋莎,我心愛的姑娘》,並用這心愛姑娘的名字來稱呼火箭炮。從此,卡秋莎便名揚四海,成了火箭炮的代名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