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河流域的故事

發源於底格裏斯河和幼發拉底河的兩河文明,是人類曆史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

古希臘人把兩河流域叫做“美索不達米亞”,意思就是“兩河之間的地方”,它相當於在今天的伊拉克一帶的地方。

兩河流域文明時代最早的居民是蘇美爾人。他們在公元前4000年以前,就來到這裏。兩河流域的文明,就是由他們建立的。

後來,阿卡德人、巴比倫人、亞述人等,又先後繼承、發展了蘇美爾人的成就,使兩河流域的文明成為人類文明史上非常重要的一頁。在他們創造的文明中,又以巴比倫人的成就最大,因此,兩河流域的文明也被稱為巴比倫文明。

因為底格裏斯河和幼發拉底河定期泛濫,時漲時落,隻有建起堤壩、溝梁,蓄水、排澇,人們才能耕種、收獲。所以,兩河流域的居民,主要使用牛、驢拉著木犁來耕地,他們最主要的農作物是大麥和椰棗。大麥酒是當時人們最喜歡喝的飲料,椰棗是人們當年的主食之一。

大約在5000年前,兩河流域的居民們會製作陶器了。他們製作的陶器主要是彩陶,色彩富麗奪目。人們常用的生活用具,比如酒杯、油缸、爐子、燈盞等,幾乎全是彩陶製品。最有趣的是,他們在人死了以後,用的棺材也是彩陶,形狀像一個有蓋的長方形大箱。

古代兩河流域缺少石料,最主要的建築材料是粘土。所以,古代兩河流域的城市建築物,都是用粘土修建的。

兩河流域的金屬製造也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兩河流域在文學上的主要成就是諺語、神話和史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