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突出深遠的意境,就要從不同的角度體現出來。如自山下仰望山巔能感受到高遠;自近山遙望遠山能感受到平遠;自前山而望後山能感受到深遠。
◎突出層次分明。
為了顯示景色的深度,使之層次分明,比如越遠,色彩應當漸淡模糊,紋理應當粗放豪邁,而近山的輪廓紋理應當清晰明快。
◎點種植物和擺件要注意比例協調。
在點種植物和擺件時應掌握“丈山、尺樹、寸馬、分人”的比例關係。
◎構圖要注意虛實相結合。
好的盆景才能耐人尋味,要虛實結合,若隱若現,不能一目了然。例如,半隱半現的亭台,曲折縈回的水麵等。注意雖然盆中的景物應有藏有露,但藏者要多於露者。
這裏有一些很好的構圖形式,結合上述構圖原則,以即作者本身的喜好,可選擇性地進行製作。
◎散點式。
散點式構圖能給人以開闊的視野,結構是形散而神不散。一般需要安放3塊山石,主山的體量應大於客山2倍,兩石之間應拉開很大距離,遠處的水麵要開闊。
另外,為了增強觀賞性,在主山和客山的後麵還要安放一塊更小的賓石,其體量不要超過客山的1/3,隻起暗礁的作用。
◎多峰式。
這種構圖主要突出山峰,體現峰巒疊嶂的形態。一般需要2組山石,其中主山客山均由2~3塊山石拚接而成。此外,山石上的細部要富於變化。山頭要大小相間,有高有低,有起有伏,山坡要有陡有緩,山腳要迂回曲折。不能搞得平頭齊腳、上下一致、左右對稱。
◎重疊式。
用大小兩塊體量很重的山石拚湊在一起,主要顯示山巒的起伏和險峻,重要的是虛實相結合,藏多於露,給人以變幻莫測之感。此外,水域較小。
◎孤立式。
盆內隻放一塊主山石,以突出主山形態。安放的位置略偏於盆麵的一側。為了增加美觀,在主山的腳上可拚接小塊山石做陪襯。
◎開闊式。
盤內安放山石2塊,主山的體量比客山多3倍,兩山之間留出開闊的水麵,水麵周圍的山巒要低於主體山石,給人以開闊的視野。注意主山和客山不能安放在一條線上,石體的正麵也不要正對前方,而應向盆的內側稍稍偏斜。
怎樣製作微型樹樁盆景
微型盆景的作業麵一般為幾厘米至十幾厘米,很適合栽植在許多空間不大的居室中,具有小巧玲瓏,所占空間小,布置方便等特點。製作時應掌握好以下幾個主要環節。
◎選材。
微型盆景的選材很重要,藥具備:枝細、葉小、易活、奇特、豔麗、便於造型等。例如,這類的樹種有六月雪、火棘、小葉羅漢鬆、枸杞、小石榴、金豆、五針鬆等。
◎造型。
微型盆景相對於大型的樹石、山水盆景,要具有高度概括、簡練流暢、飄逸、瀟灑等特點。栽樹幹的原有特征上,適當進行畫龍點睛式的藝術加工。
其造型常采用鉛絲纏繞法,具體方法是:選用直徑合適的鉛絲,順著枝幹把枝幹彎成所需要的形態,用鉛絲纏繞枝幹。注意纏繞時必須緊貼樹皮,注意疏密適度以及纏繞方向。
一般經過1~2年後樹姿基本定型,這時方可拆掉鉛絲。與此同時,要對那些不必要的雜亂枝條進行整形修剪。
◎定植。
樹木定植位置以在盆中1/3處為宜,注意在整型時再從泥盤中移栽到紫砂盆或陶瓷盆中定植。當然,樹木的造型不同,定植的容器也不盡相同。例如,懸崖式宜用長形筒盆,直立式或斜幹式宜用腰圓或淺長方形盆,曲幹式宜用方形盆。
此外,幾架的大小與形狀,也應與盆景形態、色彩相協調,才能顯示秀逸、優雅的藝術效果,即可達到以少勝多,以小勝大的情景交融的完美境界。常用的有博古架、組合架、什景架等。
◎適當增加配件。
為了增加盆景的藝術美,最後需要在盆景中增設一些配件,起到點綴的作用。如石筍碎片,豆石、拳石等。但注意配件不宜過多,應把主要功夫用在樹樁培植與造型上,否則會使微型盆景變成純粹的工藝品,喪失自然曠野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