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躬盡瘁(1 / 1)

鞠躬盡瘁

“鞠躬盡瘁”形容小心謹慎,貢獻出全部精力。

此典出自諸葛亮《後出師表》:“臣鞠躬盡力,死而後已。”

諸葛亮,字孔明,琅琊陰都人。漢司隸校尉諸葛豐的後裔。他在《前出師表》中,介紹了自己的家世與經曆:“臣本布衣,躬耕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馳驅……”

諸葛亮對劉備確實不但有知遇之恩,並且有知己之感。以諸葛的才智,當然看得出當時天下英雄強弱之勢。曹操那時早就平了淮南袁術、河北袁紹、徐州呂布,儼然已有統一江左的趨勢。孫權承父兄的基業,占據江東,人心歸附,財富充足。同時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又在孫權帳下,任謀士。諸葛亮可以借著哥哥的引薦而投奔東吳。但他既沒有投奔曹操,也沒有投奔孫權,卻選擇了沒有任何基礎的主人劉備,白手興家。

當時劉備寄人籬下,在荊州牧劉表那裏做客。諸葛亮是為了劉備三顧之恩,把自己畢生都獻給了劉備,幫著他打天下了。

有人說,諸葛亮如果輔佐曹操,不必等曹丕受漢禪,曹操就能統一中國。如果輔佐孫權,至少孫權不會偏安江左。可惜諸葛亮幫助一個赤手空拳、一無所有的劉備,結果隻能三分天下,無複統一之望。

可也事不盡然,曹操帳下,謀士如雲,猛將如雨。諸葛亮即使投曹,不知能否冒得出來?何況曹操猜忌的性格,連禰衡、張鬆都不能用,許攸之輩,也要斬盡殺絕才能安心,他能把一個諸葛亮放在手邊,讓他輕輕搖著羽毛扇子嗎?

說到孫權,孫權與諸葛亮的關係,怎能與周瑜相比呢?周瑜是孫權哥哥孫策的好友,臨終時就說過“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的話。其實周瑜是東吳的決策者,孫權對周瑜,是以兄禮事之的。赤壁之戰時,諸葛亮到了江東,代表劉備與孫權組織軍事抗曹,周瑜對諸葛亮就表現得非常的嫉妒。“既生瑜,何生亮”,雖僅見於羅貫中的《三國演義》,然而《三國誌·諸葛亮傳》,也有諸葛亮的話:“孫將軍可謂人主,然觀其度,能賢亮而不能盡亮。”因此諸葛亮即使在東吳,也不會有什麼希望。他選擇了一個能夠對他推心置腹的劉備,來共同創業,這個選擇是明智的。

因此,諸葛亮一生謹謹慎慎地立功創業,一步也不能走錯。他辛辛苦苦親手製定的聯孫抗曹政策,被劉備親手破壞,得到的結果是全軍覆沒,甚至搭上了劉備的性命。

劉備死後,四川混亂不堪,外侮內患,交相煎迫,諸葛亮都一一地穩定住了。如五月渡瀘,深入不毛。六出祁山,拒司馬懿。他上了一篇《後出師表》,開頭就說:“先帝慮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故托臣以討賊也……”但他也知道自己勢弱敵強,可是“然而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這篇文章中,提出六不解。堅決請求後主劉禪準許出兵,北伐中原。最後,忠心耿耿地說:“臣鞠躬盡力,死而後已,至於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