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璧歸趙
“完璧歸趙”比喻把原物完好地歸還原主。
此典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趙惠文王時,得楚和氏璧。秦昭王聞之,使人遺趙王書,願以十五城請易璧。趙王與大將軍廉頗諸大臣謀: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來。計未定,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宦者令繆賢曰:‘臣舍人藺相如可使。’……相如曰:‘王必無人,臣願奉璧往使。城入趙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請完璧歸趙。’趙王於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公元前283年,秦昭襄王聽說趙王得了一塊“和氏璧”,於是便打發使者帶了國書去見趙惠文王,說秦王情願拿出十五座城來換那塊玉璧,希望趙王能夠答應他的要求。趙惠文王就跟大臣們商量。想要答應秦國,又怕上當;要不答應,又怕秦國打進來。大夥商議了半天,也想不出好的計策。於是趙惠文王問誰能夠擔當使者上秦國去辦這件事。他瞧了瞧大將廉頗,廉頗卻低著頭不說話。
當時有個宦官名叫繆賢的,他對趙王說:“我有個門客叫藺相如,他是個很有見識的謀士。我覺得讓他出使秦國比較合適。”趙惠文王就把藺相如召上來,問他:“秦王拿十五座城來換趙國的玉璧,先生認為是答應好呢還是不答應好?”藺相如說:“秦國強,咱們弱,不能不答應。”趙王接著又說:“如果把玉璧送了去,得不到城池,怎麼辦呢?”藺相如說:“秦國拿出十五座城來換一塊玉璧,這個價錢夠高的了。趙國如果不答應,那麼錯在趙國。如果大王把玉璧送去,秦國不交出城來,那麼錯在秦國了。所以我們寧可讓秦國擔這個錯兒,也不能不講道理。”趙惠文王說:“先生能到秦國去一趟嗎?”藺相如說:“大王如果沒有合適的人選,那我就去一趟。秦國交了城,我就把玉璧留在秦國;不然的話,我一定完璧歸趙。”趙惠文王當時就拜藺相如為大夫,派他到秦國去。
藺相如帶著“和氏璧”到了鹹陽。秦昭襄王聽說趙國送玉璧來了,耀武揚威地坐在朝堂上。藺相如恭恭敬敬地把玉璧獻了上去。秦王看完了,喜不自勝。他把玉璧遞給左右,大夥兒傳著看,又交給後宮的美人們瞧了一回,大臣們都向秦王慶賀,一起歡呼萬歲。藺相如一個人孤孤單單地站在一邊等著。等了大半天,也不見秦王提起那十五座城的事。他想:“秦王果然不是真心實意地想交換。可是玉璧已經到了他手裏,怎麼能拿回來呢?”於是他靈機一動,上前對秦王說:“這塊玉璧,看著雖然很好,可是卻有點小毛病,別人不容易瞧出來,讓我指給大王瞧一瞧。”秦王一聽,便讓手下的人把玉璧遞給藺相如。
藺相如拿著玉璧,往後退了幾步,靠著柱子,瞪著眼睛,怒氣衝衝地對秦昭襄王說:“大王當初派使者給趙王送國書的時候,說是情願拿出十五座城來換趙國的玉璧。趙國的大臣們都說:‘這是秦國騙人的話,千萬不能答應。’我反對說:‘老百姓還講信義,何況大國的君王?我們怎麼能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呢?’趙王這才齋戒了五天,然後派我把璧送過來,這是多麼鄭重的一回事啊。可是大王太不恭敬了。拿著這塊玉璧隨隨便便地叫左右傳看,還送到後宮去給美人們把玩,根本沒把它重視得像十五座城一樣。從這點看來,我知道大王並不是誠心想交換。所以,我把這塊玉璧拿了回來。大王如果威逼我的話,我寧可把我的腦袋跟這塊玉璧在這根柱子上一起撞碎!”說話之間,他便拿起玉璧來,朝著柱子就要撞過去。秦昭襄王連忙向他道歉,說:“大夫別誤會了我的意思。”他立刻就叫大臣拿上地圖來,指著說:“從這兒到那兒,一共十五座城,全給趙國。”藺相如一想:“可別再上了他的當!”他就對秦王說:“好吧,不過趙王齋戒了五天,又在朝堂上舉行了一個非常鄭重的送玉璧的儀式。大王也應當齋戒五天,然後再舉行一個接受玉璧的儀式。隻有這樣恭恭敬敬地盡了禮,我才敢把玉璧奉上。”秦王無奈地說:“就這麼辦吧。”他隻好叫人把藺相如送到客房去歇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