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舞之鶴
“不舞之鶴”意思是指不肯跳舞的鶴。人們用“不舞之鶴”比喻有名無實;也可用以自謙無能。
此典出自《世說新語·排調》:“劉遵祖少為殷中軍所知,稱之於庾公。庾公甚忻然,便取為佐。既見,坐之獨榻上與語。劉爾日殊不稱,庾小失望,遂名之為‘羊公鶴’。昔羊叔子有鶴善舞,嚐向客稱之。客試使驅來‘氃氋而不肯舞。故稱比之。’”
晉代人劉爰之,字遵祖,沛郡人,少有才學,喜歡談論玄理,曆任中書郎、宣城太守。當時,殷浩(曾任中軍將軍,又稱殷中軍)非常賞識他,就把他推薦給征西將軍庾亮。庾亮非常高興,便把他委任為輔佐之官。見麵之後,庾亮叫劉爰之單獨坐在一個座位上,雙方開始談話。那一天,劉爰之的談吐欠佳,不像殷浩介紹的那樣好,庾亮有點失望,因此給劉爰之起了一個綽號,叫“羊公鶴”。為什麼把劉爰之稱為“羊公鶴”呢?原來,晉代人羊祜(字叔子,曾任征南大將軍)率軍鎮守荊州,江陵澤中有很多鶴,羊祜就捉了一隻鶴,教它跳舞,以娛賓客,羊祜曾經向客人吹噓這隻鶴。可是叫人把鶴趕來,隻見那隻鶴羽毛鬆散,堅決不肯跳舞。庾亮把劉爰之比作那隻鶴,就是嘲諷他有名無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