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樹之歎
“風樹之歎”表現孝道,或感歎對父母未能盡孝;又用“樹欲靜而風不止”形容本想保持寧靜的心態,但卻有某事影響人的情緒,使人心潮難平。
此典出自《韓詩外傳》:“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也。”
春秋時,有一次孔子帶了一群學生出門去。走著走著,忽然聽到前麵傳來一陣哭聲,非常悲傷。孔子對趕車人說:“快點趕上前去,看看是什麼人在那裏哭泣。”
他們走近一看,發現正在哭泣的是一個須發斑白的老人。孔子詫異地問他:“先生是誰?為什麼在這裏哭?”老人回答說:“我叫皋(gāo)魚,因為想起我的三次重大損失,所以傷心痛哭。”孔子又問:“您的三次重大損失是什麼呢?”皋魚說:“一是我年少時就外出求學,父母很早就雙雙去世;二是我自命清高,立誌不為昏君做事,但直到年老體邁卻一事無成;三是我本來有不少情誼深重的朋友,但卻中途斷絕了與他們的友情。如今我想起這些,心潮難平,就像樹木想安靜下來而風偏要不停地吹。我想盡孝奉養雙親,他們卻過早去世。想到再也不能見到我的父母了,我實在悲痛難忍。從此以後,我要與這個世界永訣了。”說罷,皋魚便如枯木一般呆立不動,孔子仔細一看,原來他已經氣絕身亡了。孔子立即告誡學生們要記住皋魚的教訓,於是立刻就有十幾名學生告辭回家去侍奉父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