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成不居
“功成不居”形容立了功而不把功勞歸於自己。
此典出自《老子》第二章:“萬物作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生於春秋末期的老子,具有樸素的辯證觀點。他初步認識到萬事萬物矛盾對立的客觀規律,列舉了美與醜、善與惡、有與無、難與易、長與短、音、聲、前與後八個例子,並把這些規律運用到政治上,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政治主張。
老子說:天下人知道美是美,就有醜與美對立;知道善是善,就有不惡與善對立。有和無是對立相生的,難和易是對立相成的,長和短是對立相形容的,高和下是對立相傾軋的,聲音的大小、長短、高低、清濁是相對立配合的,前和後是對立相隨從的。因此,聖人治國知道有為有所不為,所以用無為政策;知識有教有所不教,所以行不言的教育。萬物各有活動,而聖人不去治理(無為);萬物各有生長,而聖人不占為己有(無私);萬物各有所為,而聖人不去掌握(無為);大功告成,而聖人不以有功自居(無私),正是他不以有功自居,所以人們就都歸功於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