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一個權威部門研究得出,引發雪盲症的主要因素是雪地裏空無一物。科學家曾驗證過,人的眼睛其實總是在不知疲倦地探索周圍的世界,從一個落點到另一個落點。要是過長時間連續搜索而找不到任何一個落點,它就會因為緊張而失明。
美國陸軍依此找出對付雪盲症的辦法——他們派先驅部隊提前在行軍路線上插上顏色較深的旗幟。這樣,一望無垠的白雪中,便出現了一個個的醒目的標誌,人搜索的目光就有了落點,就不會因為長時間的空白引起視神經緊張,而導致失明了。
沒有落點的雪地會導致失明。人生的路程中會經過很多這樣的雪地,必須自己插上導航的旗幟,否則,你會像患上雪盲症一樣迷失在人生的旅途中。
走不出沙漠的人
沙漠中央有一個小村莊,這裏的人們生活得十分艱苦。他們並不是不願意離開這塊貧瘠的土地,而是嚐試過很多次都沒能走出去。
一個旅行者來到這裏,當地人告訴他:“無論怎麼走,到最後,我們還是回到了出發的地方。”這個旅行者不相信,決定找一個當地人試一試。
他讓一個小夥子帶路,準備齊全後小夥子帶著他出發了。經過半個月的跋涉後,一塊綠洲出現在他們的眼前,他們又回到了這個村子。原來他們在沙漠裏繞了一個大圈,這個旅行者終於明白村莊裏的人們為什麼走不出沙漠了,因為他們根本就不認識北極星。
後來,他告訴那個小夥子:“白天休息,夜晚朝著北方那顆最明亮的星星前進,就可以走出沙漠了。”
他們再一次出發,終於走出了沙漠。
人生就如同在沙漠中行走,很多人雖然擁有堅定的決心和能力,卻依然走不出這片殘酷的地帶,那是因為他們缺少明確的目標和恰當的指導。
理想的循環
18世紀後半葉,瓦特發明了蒸汽機,這是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發明。不過,由於它效率極低、需要配有體積龐大的鍋爐,且鍋爐隨時有爆炸的危險,因此人們一方麵不得不繼續使用蒸汽機,另一方麵更加強烈地希望能有一種高效率、體積小且安全可靠的機器取代它。
19世紀50年代中期,不少有識之士都開始投身於此項研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當屬法國工程師萊諾爾及羅夏,此外,還有一位默默無聞的研究者,他就是德國的奧托(1832—1891)。
與上述兩位工程師相比,奧托可以說是最沒有資格從事這項研究的人。他出身於德國一個貧困的鍾表匠家庭,少年時即輟學到德國科隆一家小店做學徒工。
並且,與兩位工程師“競爭”的這一年,他隻有22歲。
結果很快出來了:1860年,萊諾爾首先製造出了一台以煤氣為燃料的內燃機。這種新型內燃機不僅造型小巧,而且比老式的蒸汽機安全得多,不過,遺憾的是,由於沒有在內燃機的機箱內對空氣進行必要的壓縮,所以它產生的熱效率並不高。
接下來,羅夏於1862年提出了內燃機的動力應采取四衝程方式,即在四個衝程內完成一個進氣、壓縮、燃燒膨脹和排氣的工作循環。這是一個極富創意的設想,不過,遺憾的是,不知什麼原因,羅夏卻遲遲沒有製造出樣機。
幾乎同時,奧托也提出了四衝程循環設想。和羅夏不同的是,奧托的設想從一開始就以實際運用為目的,因此在完成初步設計後不久,他就製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四衝程循環內燃機。“奧托循環”因其高效實用,被當時的人們譽為“理想的循環”。
一個小工匠竟打敗了兩位大工程師,這讓年輕的奧托名聲大震。不過奧托並沒有被成功衝昏頭腦,在他看來,這僅僅隻是他實現人生理想的第一步,他還要讓自己的理想無限循環下去。他立即拿出銷售內燃機樣機的收入,添置了新型實驗設備。繼續投入研究工作。
1875年,奧托終於完成了四衝程內燃機的全套設計工作。他的努力再一次為他贏得了無數榮譽,包括他最為看重的柏林大學授予的榮譽工程學博士學位。此後,奧托仍沒有放棄對四衝程內燃機的研究、改進工作,直到1891年於德國科隆病逝。
隻有在成功麵前保持清醒的頭腦,才能讓理想無限循環,抵達成功的頂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