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主持人說,建造此宮殿的目的,是使即將分手的夫婦消除緊張情緒,讓他們微笑著彼此告別。
在此舉行離婚儀式的夫婦,許多人都是揮淚而別的,甚至有些原本決心離婚的夫婦,在最後一刻的情感交流中,回憶起初婚的幸福情景,又重歸於好。
等到在離婚儀式上進行感情交流未免太遲了,為什麼這些夫婦不把最後一刻的感動,放在生活的每一刻?在他們相處的日子裏,在彼此的攻擊和吵鬧中,又何曾有最後一刻的愧疚?
其實,維持感情的藝術在婚姻的開端、結束都是相同的,隻是在相處的時刻,人們把它忘掉了。
婚姻認知模式
夫妻情商中有兩種認知模式:樂觀的和悲觀的。
凱安與麗莎夫婦坐在客廳裏看電視,孩子在一旁吵鬧。
凱安有些不耐煩了,他提高噪門對麗莎說:
“你不覺得孩子太鬧了嗎?”
(凱安的真正想法是:麗莎太放任孩子。)
麗莎聽到這話也深感不快,她頂了丈夫一句:
“他正玩在興頭上呢,讓他再玩一會吧。”
(麗莎心裏想的是:一天到晚沒好臉色,一會兒這一會兒那的。)
凱安此時真的生氣了,他很惱火地說:“是不是要我把他叫到房裏睡覺?”
(凱安想的是:這點小事也不肯辦,這種事也讓我惱火。)
麗莎有些害怕了:“我叫他去睡覺就是了。”
(麗莎心想:他發脾氣了,我跟孩子都會遭殃,不如妥協。)
這個例子說明,夫妻之間的交談真正的含義是由情緒來傳達的,語言隻是傳達意義的一部分而已。而導致婚姻危機的不是平日的話語,而是談論這些話語時真正的情緒狀態。
麗莎覺得丈夫發脾氣強加給她與孩子,讓家裏不得安寧。凱安則覺得妻子總是不按自己的話去做,沒有得到足夠的尊重。
婚姻中的情緒一方表現為迫害,另一方則怨憤難平,其結果必然是火上澆油,彼此傷害。兩個人在情緒的把握上越離越遠,互相拆對方的台,不到激烈的衝突時不會妥協。
這種情緒衝突一旦成為習慣,受情緒壓迫的一方,將不斷從配偶的行為中找根據,凡是跟他的期望不符的行為,一律忽略或隻以自己的意思加以理解。
這是情緒背後的邊界想法,不可不加以重視,因為它隨時都可能觸動神經警戒機製,導致不可收拾的局麵。就以上的例子,麗莎假如不作妥協,叫孩子睡覺這樣一件小事,就可能激發一場家庭戰爭。
在情緒失控導致的對立中,雙方念念不忘的隻是配偶平日的種種不是,至於配偶相識以來的好處卻全部拋至腦後。妻子的溫柔,則被理解成口是心非,丈夫的稍有不快可能被理解成大發雷霆。
情緒智商較高的夫妻,總是善於體會配偶話語背後的真實含義,也就能進行較好的情緒溝通。他們能夠很快地忘掉種種不快,對當前的狀況做出溫和的解釋,所以能夠避免情緒失控。而即使失控,也能較快地複原。
情緒背後的真實想法,在婚姻進入平穩階段後,就成為較為穩定的婚姻認知模式。樂觀的情緒認知,有助於婚姻關係的維持和發展,而悲觀的情緒認知則是婚姻的暗礁。
假如妻子一直這樣想:他是個自私自利的人,他的教養很差,本性難移。他成天讓我給他做牛做馬,卻從不關心我的感受。
這樣的情緒潛台詞,會流露在夫妻交流的每一種情緒中,隨時可能會因雞毛蒜皮的小事,引發無休止的爭鬥。
但假如一個妻子的情緒認知是這樣的:他今天似乎有點不太高興,但他以前一直是很溫柔的,恐怕今天碰到什麼不順心的事,會不會是工作上遇到麻煩了?這樣的認知模式作為情緒的潛台詞,即使偶有不快,也不致會有翻車的危險。
夫妻雙方都是婚姻這艘航船上的舵手,單靠某一方是開不好這艘船的。而兩個舵手間的配合顯得十分重要,互相拆台的舵手,船隨時會有傾覆的危險。
同行的舵手,彼此應當盡可能地進行樂觀的情緒認知,常持悲觀的想法,容易導致情緒失控,一個好端端的行為,可能導致非常荒唐的結局,動不動就因對方的行為感到憤怒或難過,好像婚姻總是無可挽救,與此同時必然訴諸批評或輕蔑,而對方則可能以逃避或冷漠來表示反抗。
悲觀的認知模式加上暴力傾向,婚姻就非常危險了。
研究表明,暴力傾向明顯的丈夫,在家庭中就仿佛學校中的惡霸,好端端的行為也可能被引為乖張的口實,以發泄他心中的惡氣。
受他壓迫的妻子未必在情緒上總是流露出輕視、排斥或羞辱,但他卻總是以情緒認知模式,接納從妻子一方傳來的情緒信息。
他會以為妻子較長時間地同一個英俊男子交談,是在與他談情說愛,並對自己表示輕蔑,從而在家中打罵妻子。平時妻子略有不合意處,動不動就大發雷霆,置婚姻的小舟於狂風大浪之中而不顧。
男人與女人的戰爭
夫妻之間不同的婚姻認知模式,決定著婚姻關係中對配偶情緒含義的理解,也決定著情緒衝突的界限。
不當的情緒認知,使得情緒失控頻繁出現,舊創添新傷,導致一連串的婚姻危機,情緒衝突最後忍無可忍,內心充滿各種可怕的感覺,思考混亂,而且很容易導致惡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