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速則不達
“欲速則不達”意思是說一味求快,反而達不到目的。
此典出自《論語·子路》:“子夏為莒你宰,問政。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子夏,姓卜名商,春秋時期衛國人,是孔子很得意的一個學生。莒父,是魯國的一個縣,如今已經不能確切地知道它的所處的位置,據《山東通誌》說,大概在今山東省高密縣東南。
子夏當上了莒父縣的縣令,他向老師孔子請教,怎樣處理好縣政、事務。孔子回答說:“不要圖快,不要隻顧小利。圖快,反而不能達到目的;隻顧小利,就辦不成大事。”
《韓非子》中也記載了一個欲速則不達的故事。
春秋末期,有一次齊國的國君齊景公正在海邊遊玩,忽然接到侍者的報告:“相國晏嬰病了,非常危險!”晏嬰是長期幫助景公治理國家的功臣,有很高聽威望。景公得到這個消息,十分著急,馬上下令火速返回都城。他挑選最好的馭手駕車,挑選最好的馬拉車。在車上,他不住的催促:“快點跑!快點跑!”雖然馬車跑得飛快,可是景公仍然覺得太慢。於是他把馭手推到一邊,自己拿起鞭子趕車。這樣跑了一陣,他還是覺得不夠快。他心急如焚,幹脆跳下車子奔跑起來。跑了一會兒,便累得汗流浹背,上氣不接下氣。景公哪裏有四條腿的馬跑得快哪,他一心想快,但這樣做的結果反而更慢了,根本達不到他的預期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