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白魚入舟
“白魚入舟”比喻用兵的吉祥征兆。
此曲出自《史記·周本紀》:武王渡河,中流,白魚躍入王舟中,武王俯取以祭。
公元前十一世紀中葉,周武王率兵東進到黃河孟津渡口(現在的河南省孟縣西南),大會諸侯。據說到會的有八百諸侯,盛況空前。這既是一次示威,又是一次政治攻勢,目的在於集結力量,伺機征伐殘暴無道的紂王。兩年以後,周武王發動了滅商戰爭,紂王走投無路,自焚而死,商朝至此滅亡了。
在周武王率兵東進孟津時,發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武王率兵渡河,當船渡到黃河中間的時候,一條鱗光閃閃的白魚跳到武王乘坐的船上。武王立即捉住這條魚用它來祭天。
百戰百勝
“百戰百勝”就是打一百次仗,勝一百次,也就是隻要打仗就會勝利。後人用這個典故比喻每戰必勝,所向無敵。
此典出自《孫子·謀攻篇》:“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謀攻篇》是孫子兵法上卷的第三篇。主要論述如何用計謀征服敵人。
孫武說:戰爭中取勝的原則是:迫使敵人舉國屈服是上策,舉兵去攻打是下策;迫使敵人全軍降服是上策,擊破敵人一個軍(古時以一萬二千五百人為一軍)就差些;迫使敵人全旅(古時以五百人為一旅)降服是上策,擊破敵人一個旅就差些;迫使敵人全連降服是上策,擊破敵人一個連就差些;所以,要想百戰百勝,隻有在進行具體戰鬥之前,就能夠使敵人處於必敗的境地,才算是高超的計策。
白雁落網
“白雁落網”告訴我們,獵人用詭計欺騙了大雁;狡猾的敵人也常常是用詭計欺騙我們的。
此典出自《燕書》。
具區湖畔是大雁經常聚集的地方。到了晚上,它們總在那裏選擇合適的地方棲息。大雁怕被人捕獲,就安排一隻雁在周圍巡夜放哨,一旦發現有人來,就鳴叫報警。
獵人們熟悉了大雁的這一套方法,於是在捕獲大雁的時候,就先舉火照耀。這時放哨的大雁看見了火光,立刻叫起來,獵人便很快把火滅掉。群雁被叫聲驚起,環顧四周,發現毫無動靜,於是又睡了。這樣折騰了好幾次,群雁以為雁哨故意欺騙它們,就都去啄它。
沒過多久,獵人們舉著火把來到雁群跟前,雁哨也不再叫了,於是正在酣睡的大雁們就會被一網打盡。
杯酒釋兵權
“杯酒釋兵權”指采用巧妙的辦法,奪取了重臣武將的權力。
此典出自《宋史·石守信傳》。
宋太祖采用兵變的方式廢掉了後周的皇帝,自己正式做了天子,改國號為宋。他擔心自己的部下也采用自己曾經用過的辦法對付他,因此就千方百計削掉重臣武將的兵權。
公元961年秋天,某日,宋太祖因為散朝較晚,與大將石守信等人一起飲酒,酒意正濃時,宋太祖屏退左右,對這些將領們說:“我若沒有你們的幫助,就不會有今天。我做了天子,卻覺得做皇帝實在沒有做節度使快樂!我整夜都睡不好覺,無法高枕無憂。”石守信等人聽了宋太祖的話,連忙說:“現在天下已定,誰也不敢有異心,陛下為什麼這樣說呢?”
宋太祖說:“哪個人不想得到富貴呢,哪個節度使不想做皇帝?即使你們不想,有一天部下逼著你們做,硬把黃袍加在你們身上,你們雖然不想做皇帝又能怎麼樣呢?”石守信等誠惶誠恐地說:“我們斷不敢有這種異心,請求陛下哀憐我們。”宋太祖說:“人生短暫,光陰難留,就像白駒過隙一樣。你們不如多積攢一些錢財,購買田地房屋留給子孫後代,自己看著兒女歌唱跳舞,痛痛快快地享受天倫之樂。這樣,君臣之間也兩好無猜,不是很好嗎?”石守信等人感恩地說:“陛下為我們想得這麼周到,對我們真是再生之恩啊!”石守信等人明白宋太祖的心意。第二天,石守信等人都主動告病,並請求朝廷解除自己的軍職。宋太祖一一批準,授予他們品位很高的閑散官職,並賞賜了非常豐厚的錢財。閉門種菜
“閉門種菜”比喻掩藏才能,不顯示自己的抱負。也可用於慨歎人不得誌。
此典出自《三國誌·蜀書·先主傳》。
劉奮剛起事時,曾一度因兵少將寡而被呂布打敗,不得不忍氣吞聲,依附於曹操。曹操雖然對劉備以禮相待,情同手足,其實他上對劉備卻非常不放心,時刻加以戒備和防範。曹操為人多疑,經常派自己的心腹暗中監視手下的將領,如果哪個將領同前來拜訪的賓客一起飲宴,就會找借口處死他。劉備深知曹操的為人,為了免遭殺身之禍,就裝作胸無大誌的樣子,天天關起門來,領著人種菜。曹操派密探來打探劉備的情況,密探走後,劉備對張飛、關羽說:“我哪是一個種菜人?曹操一定在猜疑我,不能再待下去了。”當天夜裏,打開後柵門,劉備與張飛等人輕裝騎馬,一起逃走了。
乘虛直入
“乘虛而入”表示趁著某些虛弱的地方侵入或進攻。
此典出自《資治通鑒·唐紀》:“守州城者皆羸老卒,可乘虛直抵其城。”
安史之亂後,唐王朝的統治大大削弱,各地藩鎮興起,各自為政。淮西節度使吳元濟盤踞蔡州,燒殺搶掠,無所不為,鬧得民眾困苦不堪。唐王朝雖然多次派兵討伐,但仍然平定不下來。憲宗元和十年十二月,唐王朝又派李愬前往討伐。
李愬到蔡州後,故意放風聲說:“我是來安撫蔡州軍民的,不是來打仗的。”以此麻痹亂軍,使他們放鬆警惕,同時,李愬又積極前往慰問降兵降將,了解吳元濟軍中的情況。有一天李愬和降將李愬一起聊天,談到了吳元濟軍中情況,李愬對李愬說:“蔡州精兵全在洄曲及四境拒守,“守州城者皆羸弱老兵,可乘虛直抵其城”。”李愬聽了,非常高興,覺得這個計策可以實行。李愬作好了進攻的準備,選大雪紛飛的夜晚,帶領人馬,飛奔蔡州,突然襲擊。李愬之軍進入城內,竟沒有人覺察。淩晨時分,李愬潛入吳元濟宅外,吳元濟還在熟睡之中。李愬命令下屬攻打牙城,奪取武庫,燒其南門,百姓爭先恐後地前來幫忙。全麵進攻一開始,城頭上箭如雨下,殺聲震天,到申牌時分,吳元濟自知無力抵抗,便上城請求歸降。
持重待機
“持重待機”比喻謹慎地等待時機。持重:穩重,不輕舉妄動。
此典出自《晉書·宣帝紀》:“時朝廷以亮(諸葛亮)僑軍遠寇,利在急戰,每命帝(司馬懿)持重,以侯其變。”
三國時,諸葛亮在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率十多萬大軍出兵斜穀,與魏國爭奪中原。魏國的軍事統帥是後來被追尊為宣帝的司馬懿。司馬懿一向都畏懼諸葛亮,這次見諸葛亮來勢凶猛,更是心急如焚。當他知道諸葛亮屯兵五丈原以後,為了安定軍心,便故意對將士們說:“如果諸葛亮從武功沿山往東,我沒法不擔心;如果從五丈原過來,大家可以放心。”當將士們得知諸葛亮果然屯兵五丈原時,便放心多了。為了消耗蜀軍的力量,司馬懿向將士們下了“隻守不戰”的命令。諸葛亮雖然帶了充足的糧草,但這樣長時間地相持下去也不是辦法,於是便向司馬懿挑戰。
魏明帝曹叡知道諸葛亮遠道而來,一定會急於求戰,便命令司馬懿要持重待變,不可輕舉妄動。諸葛亮屢次挑戰,司馬懿都堅守不出。於是,諸葛亮派人給司馬懿送去了一些婦女的衣服和首飾、脂粉,對其進行嘲弄。司馬懿惱羞成怒,上書請戰,明帝仍然不準許他出戰。就這樣對峙了三個多月,由於諸葛亮病死於軍中,蜀軍不戰自退。
哄堂大笑
“哄堂大笑”意思是指滿屋子的人同時發笑。
此典出自唐代趙璘《因話錄》卷五征部記載:“唐代禦史有台院、殿院、察院,以一禦史知雜事,謂之雜端。當時規矩,公堂會食,皆絕言笑,惟雜端笑而三院皆笑,謂之“烘堂”。後來,宋朝人曾在《類說》一書中,將此引作“哄堂”。”
關於“哄堂大笑”,宋代歐陽修的《歸田錄》和《群眾通要》中曾記載過這樣一個故事:
古時候,有兩個好朋友,一個性子急的叫和凝,一個性子慢的叫馮道。一天,和凝看到馮道穿了一雙新靴子,就問他多少錢買的。馮道抬起一隻腳說:“九百。”和凝一聽,立刻問他的隨身小吏:“你給我買的那雙靴子怎麼花了一千八?”並因此批評了小吏一番。這時,馮道又抬起另一隻腳說:“這隻也是九百。”大家聽了哄堂大笑。
東山再起
“東山再起”指隱居後又出來做官從政。也可用來比喻失敗後重新崛起。
此典出自《世說新語·排調》。
謝安,字安石,晉代陽夏人。青少年時代就聰慧穎悟,才識過人,尤其擅長書法,名氣非常大。官府屢次召他做官,他都不肯答應。謝安在浙江會稽東山隱居二十多年。後來,征西大將軍桓溫請謝安做司馬,謝安隻好答應了,當時他已經四十多歲了。謝安即將到新亭去見桓溫,朝中官員都去送行,中丞高崧也親自送他。高崧出發之前,多喝了幾口酒,借著醉意,和謝安開玩笑說:“您多次違背朝廷旨意,在東山隱居,大家經常互相談論說:‘安石不肯出仕,讓天下百姓怎麼辦呢?’如今您出仕了,天下百姓又讓您怎麼辦呢?”謝安笑而不答。後來,謝安擔任征討大都督,在淮河、淝水一帶打敗前秦苻堅的百萬大軍,為東晉王朝立下了汗馬功勞。接著,謝安趁著前秦國力衰弱之際,命令謝玄等率諸將北伐。公元384年,收複徐州、兗州、青州、司州、豫州和梁州六個州。公元385年,猛將劉牢之進入河北名都鄴,東晉王朝取得了重大的勝利。
謝安功績卓越。那時朝廷內部的和睦狀態出現危機,晉孝武帝整天飲酒作樂,不理朝政,並重用同母弟會稽王司馬道子。司馬道子也是一個整天隻知喝酒的酒徒,專橫跋扈,合力排斥、陷害謝安。謝安為了躲避災禍,外出鎮守廣陵的步丘。謝安雖然在朝廷處於依附的地位,但是當年在東山立下的遊山玩水的誌向始終沒有泯滅,經常從言語和神情中表現出來。他在步丘築起新城,把全家老小都接了過去,並製作了浮遊滄海的服裝,準備在安排好鎮守之事後,取道長江東還。不料,雅誌未酬,染重病死去,享年66歲。
洞見症結
“洞見症結”本來是指行醫的人能明辨病症所在及病變的過程,專用在治病方麵的術語。現用以比喻眼光銳利,能夠透過現象看到問題的實質。
此典出自《史記·扁鵲倉公列傳》:“(長桑君)乃出其懷中藥予扁鵲……扁鵲以其言飲藥三十日,視見垣一方人。以此視病,盡見五髒症結,特以診脈為名耳。”
相傳春秋時,有一個叫長桑君的名醫,與扁鵲(姓秦,名越人)交往十幾年,扁鵲對他十分恭謹。長桑君把秘密的藥方傳給扁鵲,還將一包藥物交給扁鵲,說:“你用天上掉下來還沒有落地的水調藥服用,連服三十天,便可替人治病了。”扁鵲按照長桑君的要求,一連服藥三十天,果然出現了奇跡,他竟然能隔著壁看到隔壁的人;接著他專心研究醫理,替人看病,隻要接觸病人,便能清楚辨別出病人的內髒裏的患病部位。
杜漸防萌
“杜漸防萌”的意思是,把隱患消除在萌芽狀態之中。用以表示防患於未然。
此典出自《後漢書·丁鴻傳》:“若敕政責躬,杜漸防萌,則凶妖銷滅,害除福湊矣。”
東漢,丁鴻,字孝公,潁川定陵人。漢和帝(劉肇)即位後,丁鴻被任命為太常。永元四年(公元92年),當上了司徒。當時,竇太後獨攬大權,她哥哥竇憲等人都被封為文武大員,權勢極大。看到這種情形,丁鴻非常擔心,認為竇氏兄弟權勢過大,是產生禍亂的根由。一次,發生了日食,丁鴻以日食為契機,上書皇上,陳述利害。
丁鴻寫道:“有些人的行為違背了天的旨意,其結果就會在天上反映出來。天網恢恢,疏而不漏,有些人的計謀再詭秘,神靈也看得一清二楚,並且顯示征兆,讓君主知道,以示懲戒。近來,不到農曆十五日,月亮已經圓了,過了十五日,月亮還不虧缺。這種天象說明臣子驕橫過度,已經背棄君主,獨斷專行了。陛下對此沒有覺察出來,所以上天屢次顯示征兆,以示懲戒。我們君臣都應對此感到惶恐,加強重視,以防止禍患的發生。《詩經·大雅》上說,‘敬畏天的震怒,不敢偷懶自逸啊。’如果陛下勤於政事,身體力行,把隱患消除於萌芽狀態之中,防患於未然,就會避免凶險妖妄之災,除掉禍害,贏來福氣。”
皇上采納了丁鴻的建議,罷免了竇憲的大將軍職務,後來竇憲和他的兄弟們都自殺了。攻心為上,攻城為下
“攻心為上,攻城為下”意思是指使人心服口服,勝過采用強硬的手段。
此典出自《三國誌·蜀書·馬謖傳》:“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
三國時馬謖,字幼常,襄陽宜城人。他熟讀兵書,喜歡議論軍事,見解不凡,因而諸葛亮非常器重他。
建興三年,諸葛亮親自率領大軍遠征南中,馬謖前去送行。路上,諸葛亮問馬謖對他這次南征有什麼建議。馬謖說:“南中仗恃它路途遙遠,地形險要,很長時間以來就不願意歸順朝廷。即使今日攻破它,使它暫時降服,等到明日,它又會反叛。現在,您傾全國的兵力去討伐南中,向它顯示強盛和威風,南中知道我們表麵勢力強大,實際上卻空虛,它的叛亂就來得更快了。如果我們將他們斬盡殺絕,則不符合仁者的情懷,而且也不可倉促行事。”
接著,馬謖又很鄭重地說:“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我希望此去,能夠設法運用心戰,收服南中人的心,才是上策。”
諸葛亮深感馬謖言之有理,決定采納他的建議,重視運用攻心的戰術。他七次抓住了南中的首領孟獲,又七次將他釋放。孟獲想方設法與諸葛亮鬥勇鬥智,都不能取勝。最終孟獲心服口服,誠心歸順諸葛亮,使這次南征全勝而歸。一直到諸葛亮去世,南中都未敢謀反。
好謀無決
“好謀無決”指的是考慮問題多但不善於決斷。
此典出自《三國誌·魏書·郭嘉傳》:“袁公徒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機。多端寡要,好謀無決,欲與共濟天下大難,定霸王之業,難矣!”
郭嘉是三國時曹操的重要謀士,他為曹操除掉呂布征討袁紹,立了大功,郭嘉少時見識超群,當時朝政危亂,預見天下將有爭鬥,便在家鄉隱名埋姓,密交豪傑。開始,他想投奔袁紹,見到袁紹後,他又改變了主意。
袁紹手下的謀臣辛評、郭圖問郭嘉:“你見了袁紹,對他的印象如何呀?”
郭嘉毫不客氣地回答說:“我看袁紹隻想效法西周的周公,屈己尊人,但不懂得使用人才,所希望的東西那麼多,不知道哪些是最重要的;喜歡多慮而缺少決斷。與袁紹這種人共濟天下大難,奪取霸王之業,太難啦!”說完,郭嘉離開袁紹而投奔曹操。
曹操見到郭嘉,問他:“袁紹地廣兵強,我想討伐他,可是覺得力量不夠,怎麼辦?”
郭嘉恭敬地回答說:“劉邦、項羽的力量開始相差很大,但是劉邦卻勝利了。項羽雖然強大,最終卻免不了失敗。據我分析,目前袁紹必敗,而您必勝;袁紹外寬內忌,用人而疑,而您外簡內機,唯才而用;袁紹多謀少決,失在後事,而您策得及行,應變無窮;袁紹大臣爭權,讒言惑亂,而您禦下以道,浸潤不行;袁紹好為虛勢,不知兵法,而您以少克多,用兵如神……所以袁紹必敗!”
曹操聽了郭嘉的一番話,興奮地說:“使我成大業者,必此人也!”
郭嘉對曹操也非常滿意,說:“曹操真是我想找的主公呀!”
郭嘉幫助曹操取得很大勝利,可惜隻活到三十八歲就病死了。曹操對他的死感到非常痛心,親自下表悼念他說:“軍祭酒郭嘉,自從征伐,十有一年。每有大議,臨敵製變。臣策未決,嘉輒成之。平定天下,謀功為高。不幸短命,事業未終。追思嘉勳。實不可忘……”
合縱抗秦
這個故事講述了蘇秦利用自己所學,“合縱抗秦”,在各諸侯之間遊說,推廣自己的政治主張,打算用合縱的辦法對付秦國。
此典出自《戰國策·趙策》:“蘇秦從燕之趙,始合從。”
秦國殺了商鞅,但卻沒有改變商鞅的法令。商鞅新製定的土地所有製,不但在秦國得到了實施而且其他國家也有仿效的。各國都有新興的商人地主,他們要把封建領主土地公田製改變為稅畝製。六國的舊領主還想保持他們原來的割據統治,新興的土地所有者要求有一個符合他們利益的統一政權。新舊土地所有者的矛盾,形成為當時最突出的兩派對立的政治鬥爭。列國分成了兩派,無論使用什麼名義,也不管其中發生了多少錯綜複雜的事件,新的土地所有者主張親秦,展開“連橫”運動,舊領主和他們的追隨者主張抗秦,展開反連橫的“合縱”運動,有時親秦派得勢,有時抗秦派抬頭。就在這種形勢下,兩個能說善道的政客應運而出。一個主張“合縱”,認為中原諸侯應當聯合起來一起抵抗西方的秦國,造成南北聯合的局麵。從地理位置上看,南北合成一條直線,所以叫“合縱”。一個主張“連橫”,認為中原諸侯應當跟秦國友好,造成東西聯盟的局麵。從地理上看,連成一條橫線,所以叫“連橫”。從此,“合縱”,“連橫”,鬧得天下雞犬不寧。
依賴“合縱”出名的人叫蘇秦。他是洛陽人,本來是個政客,沒有一定的主張。合縱也好,連橫也好,他隻打算憑著能說善道的嘴,弄到一官半職,不論哪個君王都可以做他的主子。他想先去見周顯王,可是,別人不願意把他引薦給周顯王,他就改變了主意,到秦國去。他見了秦國就說連橫的好處,秦國怎麼怎麼強大,勸秦王一步一步地兼並六國。哪知道秦惠文王自從殺了商鞅,就不怎麼喜歡外來的客人。他聽完了蘇秦的話,挺客氣地回絕他,說:“我的翅膀還沒長那麼硬,哪能飛得高呢?先生的話雖說很有道理。可是我得先準備幾年,等到翅膀硬了,再請教先生。”蘇秦碰了軟釘子,隻好走了。
可是他並沒死心,還想著叫秦王用他。他費了好多工夫,寫了一部書,說明兼並列國的方法。他把這部書獻給秦惠文王,但卻沒被接受。他在秦國住了一年多。
蘇秦回到家裏,遭到家人的埋怨。他在家苦研一年多各國政治、軍事、地理,各諸侯心理等,學業有成,便再去遊說六國。他想:“七國中,秦國最強,秦王不用我,我不如去遊說六國,叫他們聯合起來去抵抗秦國。”他先到了趙國。趙肅侯(趙成侯的兒子)正用他的兄弟為相國,稱為奉陽君。蘇秦先去結交奉陽君,向他闡述了一通抗秦的道理。沒被接受,便去了燕國去求燕文公。
蘇秦對燕文公說:“燕國在列國當中,雖說有兩千裏土地,幾十萬士兵,六百輛兵車,六千多騎兵,但如果與西邊的趙國、南邊的齊國相比,就顯出力量薄弱了。近幾年來,趙國強大了,齊國強大了。可是強大的國家老打仗,弱小的燕國反倒太平無事。大王您知道這是為什麼嗎?”燕文公說:“不知道。”蘇秦說:“燕國沒受到秦國的侵略,是因為有趙國擋住秦國。秦國離燕國遠,就是要來侵犯的話,也必須要路過趙國。因此,秦國絕不能越過趙國來侵犯燕國的。可是趙國要來打燕國,那就太容易了。早上發兵,下午就能到。大王不跟近鄰的趙國交好,反倒把土地送給離自己那麼遠的秦國,這個做法很不妥當。要是大王用我的計策,先去跟鄰近的趙國訂立盟約,然後再聯絡中原諸侯共同抵抗秦國。這樣,燕國才能夠真正安穩。”燕文公很讚成蘇秦的辦法,但怕列國諸侯不能齊心協力。蘇秦說他願意先去跟趙侯商量。燕文公就給他預備禮物、路費、車馬、仆從,請他去跟趙國聯係。
蘇秦到了趙國,這時奉陽君已經死了。趙肅侯聽說燕國有位客人來了,親自迎接,說:“貴客光臨,有何指教?”蘇秦說:“如今中原各國,最強盛的就是趙國,秦國覬覦的也是趙國。可是秦國卻不敢發兵來侵犯,這是為什麼呢?還不是因為趙國的西南邊有韓國和魏國擋住秦國嗎?可是有一點,韓國和魏國並沒有高山大河可以防守,如果秦國真的率兵去打韓國和魏國的話,這兩國很難抵抗。如果韓國、魏國投降了秦國,趙國也就要滅亡了。我仔細研究了地形和政治,中原列國的土地比秦國大五倍,列國的軍隊比秦國多十倍。如果趙、韓、魏、燕、齊、楚,六國聯合起來共同抵抗秦國,還怕打不過它嗎?為什麼各國都要拿自己的土地去奉承秦國呢?六國不聯合起來反而分別割地求和,絕不是辦法。要知道六國的土地有限,秦國的貪心可是沒完沒了的。割地求和是亡國政策。反過來說,如果大王和其他諸侯,結為兄弟,訂立盟約,不論秦國侵犯哪一國,其餘五國一塊去抵抗。一個孤立的秦國還敢欺負聯合起來的六國嗎?聯合起來共同抵抗敵人是救國政策。我建議大王邀請列國諸侯到洹水來開大會。”趙肅侯是個有血氣的青年,非常讚成蘇秦合縱抗秦的政策。他拜蘇秦為相國,把趙國的相印交給他,又給了他一百輛車馬、一千斤金子、一百隻玉璧、千匹綢緞,讓他去聯合各國諸侯。
蘇秦當上了趙國的相國,準備去聯絡韓國和魏國。他剛要動身,趙肅侯召他入朝,說有要緊事商量。蘇秦連忙去見趙肅侯。趙肅侯對他說:“剛才接到邊疆的報告,說秦國攻打魏國,把魏國打敗了,魏王求和,把河北的十座城送給秦國。萬一秦國來打趙國怎麼辦呢?”蘇秦心裏嚇了一跳,他想:如果秦國軍隊到了趙國,趙國準會像魏國一樣割地求和,他那合縱的計策不就吹了嗎?但他表麵上仍然神色自若,拱著手,說:“我研究過了,秦國的兵馬已經疲憊不堪了,絕對不會很快就能打到這裏的。萬一來了,我也有退兵的辦法。”趙肅侯說:“既是這樣,你先別出去。如果秦兵不來這裏,到那時候你再動身吧。”蘇秦隻好留下,請趙肅侯加緊作好防禦秦兵的準備。
後發製人
“後發製人”表示以弱對強時,得先讓一步,再打敗他人。
此典出自《史記·項羽本紀》:“先即製人,後則為人所製。”
秦二世元年七月,中國曆史上爆發了第一次農民起義,陳勝、吳廣首先揭竿而起,各地紛紛響應,秦王朝的封建專製統治搖搖欲墜。在農民起義的浪潮中,原先被秦國推翻了的六國後代及一些地方官吏,也相繼起來反對秦王朝,趁勢爭權奪利。會稽郡的太守殷通,一向與項梁關係很好。農民起義後不久,殷通把項梁請來,對他說:“江西已起義,這是滅亡秦朝的好機會!我曾聽說過這樣一句話:‘先即製人,後則為人所製。’(意思是:先下手的就能製服敵人,後下手的就被敵人製服。)我想出兵,先占據一方,然後向外擴展,行動要迅速,晚了就會被別人占了先。我想出兵,請你和桓楚帶領軍隊作戰。現在桓楚流落他鄉,隻有項籍知道他的去處,請項籍去找他吧。”項梁這個人野心很大,怎麼甘願當殷通的下屬,便與他的侄子項籍(羽)密議。他叫項羽拿著寶劍,在外等著,也來一個“先即製人”。交代完之後,項梁又進去與殷通同坐,並告訴殷通,召項羽進來,讓他去找桓楚。殷通答應之後,項梁便召項羽進來,向他使了一個眼色,項羽便將殷通殺了。項梁提著殷通的腦袋,佩上殷通的印章,眾人全都驚駭不已,舊吏亦驚恐。項梁告訴了眾人,於是率兵起義反秦。
緩兵之計
“緩兵之計”指使敵人延緩進攻的計策,借指使事態暫時緩和同時積極設法應付的策略。
此典出自《三國演義》第九十九回:“孔明用緩兵之計,漸退漢中,都督何故懷疑,不早退之?郃願往決一戰!”
蜀漢建興七年夏,諸葛亮與司馬懿在祁山作戰。司馬懿令郭淮、孔禮引兵五千去救武都、陽平,並抄在蜀兵之後,讓其自亂。行軍路上,郭淮問孫禮:“司馬懿、孔明誰強?”孫禮回答說:“諸葛亮大大勝過司馬懿!”郭淮接著說:“諸葛亮雖高明,司馬懿這一計卻有過人之智。蜀兵如果正在打武都、陽平,我們抄到他們後邊,豈不是不打自亂了麼?”二人正在談論,忽然哨馬來報:武都、陽平已被蜀兵占領。郭、孫得知,剛要退後,蜀軍已到,喊殺連天。兩軍交鋒,魏兵大敗,郭、孫二人棄馬爬山逃脫。
郭、孫失敗後,司馬懿又喚張郃、戴陵各引精兵一萬,趁孔明去安撫武都、陽平百姓不在營中之時去奪蜀寨。司馬懿的打算早已在諸葛亮預料之中,張、戴未戰即被蜀兵包圍。諸葛亮在祁山上大喊:“戴陵、張部,你們二人乃無名小將,我不殺你們,趕快下馬投降!”張郃聞言大怒,指著諸葛亮罵道:“汝乃山野村夫,侵吾大國境界,如何敢發此言!吾若捉著汝時,碎屍萬段!”說罷,縱馬挺槍來戰蜀兵。諸葛亮早有準備,張郃、戴陵戰敗而去。
司馬懿連戰皆敗,半月不敢再戰。諸葛亮見司馬懿不出戰,想出了一個辦法,便叫各處都拔寨而回。魏軍得知,張郃便要去追,司馬懿不同意。後來魏軍多次報告,都說諸葛亮接連後撤,司馬懿不相信,他親自去看,果見蜀兵後撤。司馬懿回營後對張郃說:此是諸葛亮的計策,不可追趕。張郃說:“諸葛亮用緩兵之計,漸退漢中,都督何故懷疑,不早退之郃願往決一戰!”經張郃一再請求,司馬懿乃驅兵追趕,結果又中了諸葛亮的計策,魏軍大敗。
患鼠乞貓
用以說明任何事情都有其兩重性,既有利也有弊。要抓住主要方麵,不能因小失大。
此典出自《鬱離子》:“趙人患鼠,乞貓於中山。中山人予之貓,善捕鼠及雞。月餘,鼠盡而其雞亦盡。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無雞。夫有鼠,則竊吾食,毀吾衣,穿吾垣墉,壞傷吾器用,吾將饑寒焉,不病於無雞乎?無雞者,弗食雞則已耳,去饑寒猶遠,若之何而去夫貓也?’”
有一個趙國人擔憂老鼠為害,便到中山國去要一隻貓。中山人給了他一隻貓,這隻貓善於捉老鼠,但也善於捉雞。一個多月後,這個趙國人家裏的老鼠被貓捉完了,但雞也被貓吃完了。他兒子很憂愁,就對父親說:“為什麼不把貓除掉呢?”
他父親說:“這個道理不是你所能知道的。我們的禍患在於有老鼠,並不在於沒有雞。有了老鼠,便要偷竊我們的糧食,咬碎我們的衣服,弄壞我們的牆壁,破損我們的家具,這樣,我們就會挨餓受凍了,不比沒有雞更有害嗎?現在我們沒有雞,不過是不吃雞罷了,離挨餓受凍還遠著哩,為什麼非要除掉這隻貓呢?”
集思廣益
“集思廣益”指集中大家的智慧,以便收到更好的效果。
此典出自《諸葛丞相集·考與軍師長史參軍椽屬》:“夫參署者,集眾思,廣忠益也。”
三國時的著名人物諸葛亮,是一位博學多才,善於聽取各種不同意見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他當了蜀國的丞相以後,仍然保持著這種優秀的品德。對於一些敢於向他提出意見的人,常常給予稱讚。為了鼓勵文臣武將參與政事,諸葛亮寫了一份文告,號召大家積極發表政見,齊心協力把國家治理好。這份文告就是名的《教與軍師長史參軍椽屬》,也稱作《與群下教》。
在文告中,諸葛亮寫道:“丞相府裏之所以要任用僚佐共同參與討論國家大事,就是為了集思廣益,廣泛聽取意見,共同把事情做好。”諸葛亮言而有信,他處處重視集中群眾的意見和智慧,終於輔佐劉備完成了三分天下的大業。
狡狐捕雉
“狡狐捕雉”這個故事告訴人們,狡猾的敵人慣於隱蔽起來,搞陰謀詭計。
此典出自《淮南子·人間訓》:“夫狐之捕雉也,必先卑體彌耳,以待來也。雉見而信之,故可得擒也。使狐瞋目植睹,見必殺之勢,雉亦知驚憚遠飛,以避其怒矣。”
狡猾的狐狸捕捉山雞時,總是先蜷縮起身體,耷拉下耳朵,隱蔽起來等待山雞的到來。山雞覺得沒有危險,便放鬆了警惕,因而狐狸能夠出其不意地捉到它們。
如果狐狸橫眉怒目,現出一副張牙舞爪、殺氣騰騰的樣子,山雞也就知道害怕了,就會立刻躲避起來。
借箸代籌
“借箸代籌”表示代人策劃。
此典出自《史記·留侯世家》:“請借前箸為大王籌之。”
秦朝末年,項羽把劉邦圍困在滎陽,劉邦憂心忡忡,與謀臣酈食其謀劃對策,酈食其說:“從前湯武討伐夏朝的桀,分封其後代在杞,周武王討伐商代的紂,分封其後代在宋。後來秦國背信棄義,侵略諸侯,滅了六國,他們的後代失去了生存的地方。如果陛下恢複六國,送去大印,他們一定會感恩戴德,為陛下效勞。這樣,項羽就會勢單力薄。”劉邦說:“這個計策很好。你立刻負責刻印,然後送往六國。”
這時張良從外麵進來。劉邦正在吃飯,就招呼張良說:“你來得正好,剛才有人建議分封六國的後代,你覺得怎麼樣?”張良聽了,歎息一聲說:“誰給陛下提的建議?陛下的大事完了!”劉邦詫異地問道:“為什麼呢?”張良說:“請陛下把前麵這支筷子借給我一下。”張良接過筷子後,一邊畫來畫去,一邊說:“從前湯武、周武王分封滅亡國家的後代,是因為他們能將敵國置之死地,現在陛下能將項羽置之死地嗎?”劉邦搖頭說:“我被項羽包圍,怎麼能置他於死地呢?”張良接著說:“湯武、周武王的分封都是在消滅敵人、銷毀兵器、戰馬放歸、天下穩定以後才進行的,現在跟隨陛下的將士,都來自六國,他們拋妻別子,血灑疆場,無非是希望有朝一日獲得一塊土地。如果恢複六國,那麼他們就要離去,誰給陛下打天下呢?因此我說陛下的大事完了。”
劉邦聽了張良的一番話,將口裏的食物噴向酈食其,大聲罵道:“呸,你這個臭書呆子,差點壞了我的大事!”
狙公分栗
“狙公分栗”形容聰明人善於用手段駕馭他人。
此典出自《莊子·齊物論》、《列子·黃帝篇》。
有一個宋國人養了一大群猴子。天長日久,他能猜得到猴子的心意,猴子也能聽懂他的話。由於他非常喜歡猴子,人們便稱他狙公(狙,就是猴子)。狙公為了養活那群猴子,甚至不惜減少家裏人的口糧。但猴子太多,消耗太大,漸漸地糧食不夠吃了,他不得不想法限製猴子的食糧。
一天,狙公把猴子們召集來,對它們宣布說:“從今天起,按定量給你們分配山栗(即橡實)。每天早晨三個、晚上四個,你們同意嗎?”
猴子聽了,認為分的山栗太少,都非常不滿,紛紛向狙公“吱吱”大叫,表示抗議。
狙公非常熟悉猴子脾氣,知道如何對付它們。等猴子們吵鬧一陣後,他又不慌不忙地說:“既然你們不滿意,那麼就增加一點,改為每天早上四個,晚上三個,這樣總可以了吧?”
猴子再機靈,也隻是畜生,不會算計。它們聽說早上由三個山栗改為四個,就都以為口糧有所增加,於是就安靜了下來,不再吵鬧。
居安思危
在享受安逸快樂的時候,應該想到一些危險的事情;也就是在看到事情有利方麵的時候,要想到一些不利或困難的情況。
此典出自《尚書·說命中》:“惟事事,乃其有備,有備無患。”
春秋時代,各國互相攻伐,幾乎沒有安寧的日子,史稱戰國。當時鄭國要出兵侵犯宋國,引起晉、魯、衛……等十一個國家的不滿,派出軍隊圍住了鄭國都城,逼迫鄭國退兵,鄭國被迫和那十一個國家簽訂和好盟約。楚國(當時被中原的國家認做野蠻的地方)見鄭國與這些國家和好了,便向秦國借兵攻打鄭國,鄭國又對楚國表示降服。這樣一來,中原十二國認為鄭國背棄了盟約行為,便共同出兵攻打它。
鄭國首先請求較強大的晉國同意講和,晉國答應了鄭國的要求;並轉告其他國家也這樣做了。鄭國感謝晉國的幫助和支持,送給晉國許多兵車、樂器和樂師、歌女。晉王把歌女的一半分送給他的功臣魏絳。魏絳不肯接受晉王的賞賜,說:“現在你能夠團結和統率許多國家,這是你的能耐和大家的功勞;我並沒有做出什麼貢獻。不過,我很希望你在享受快樂的時候,能夠想到國家未來的許多事情。聽人說:‘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我謹以這個道理來勸你。”
快刀斬亂麻
“快刀斬亂麻”比喻處理複雜問題需用果斷手段加以解決。
此典出自《北齊書·文宣紀》:“高祖嚐試觀諸子意識,各使治亂絲,帝獨抽刀斬之,曰:‘亂者須斬!’”
南北朝時期,齊高祖高歡有五六個兒子。高歡弄不清楚他們誰最聰明、最有才能,便命人取出幾團亂麻來,要求兒子們每人理順一團,看誰理得最快,方法最好。他的小兒子高洋非但沒有動手理麻,反而拔出劍來說道:“亂者須斬。”幾劍就把麻剁碎了。高洋的這句話裏含有兩種意思:一是亂的麻,需用劍來斬最方便;一是隻要是煩亂的事必須果斷處理。高歡非常賞識這個兒子。後來,高洋在他哥哥死後,即位為文宣帝。他做皇帝後處理事情果然很決斷,但卻不怎麼嚴酷。隆中對
“隆中對”比喻精辟的對策。
此典出自《三國誌·蜀書·諸葛亮傳》。
諸葛亮(公元181~234年),字孔明,東漢琅邪郡陽都(今山東沂水南)人。他的遠祖諸葛豐,官至司隸校尉。後來家境逐漸衰落。興平元年(公元194年),諸葛亮的叔父諸葛玄被任命為豫章(今江西南昌)的地方官。十四歲的諸葛亮帶著年幼的弟弟跟隨著叔父來到豫章。可是不久,諸葛玄辭掉官職,帶著諸葛亮兄弟投靠了荊州的劉表。叔父死後,諸葛亮不願寄人籬下,於是就在建安二年(公元197年)來到荊州襄陽(今湖北襄陽)的隆中地方居住。建安十七年(公元207年),劉備三顧茅廬,在隆中會見了諸葛亮,向他請教治國平天下的大計。諸葛亮被劉備禮賢下士的行為感動了,詳盡地分析了天下形勢,把自己早已製定好的計劃和盤托出。他說:“自從董卓作亂以來,四方豪傑同時起事,跨州連郡,稱雄數不勝數。曹操和袁紹相比,名望較小,人馬又少,然而曹操竟能擊敗袁紹,轉弱為強,這不僅靠的是機會,也有賴於人的計謀。現在曹操已經擁有百萬大軍,挾製著皇帝,以皇帝的名義發號施令,孫權割據長江下遊一帶,已曆經三代。那裏地勢險要,民眾依附,有才能的人都願意為他效勞,我們隻能和他相互支援,而不可進攻他。荊州北據漢水、沔水,向南直到海邊的物資都可被它利用,其地東連吳郡、會稽,西通巴郡、蜀郡,這裏是用兵的好地方。可是,它的主人劉表卻沒有能力守住它,這可能是上天有意要把這塊地方留給將軍,不知將軍您是否有這個意圖?益州地勢險要,易於防守,沃野千裏,是名副其實的天府之國,漢高祖劉邦就是憑借這個地方建立起漢朝基業的。而據守益州的劉璋昏庸軟弱,北邊的張魯同他也有矛盾。益州雖有眾多的人口和富饒的資源,可是劉璋不懂得愛惜民力,那裏的有識之士都希望得到一個賢明的君主。將軍您是漢朝皇室後裔,國人都知道您講信義,正在廣招天下英才,思賢若渴。如果您能夠占據荊、益二州,守住天險,與西方的少數民族搞好關係,對南方的少數民族實行安撫政策,對外與孫權結成同盟,對內勵精圖治,修明政治。隻要天下有什麼變故,就派一員大將率領荊州的兵馬直取南陽、洛陽,您則親自統率益州的兵馬出師秦川(今陝、甘一帶),進取長安,老百姓怎能不熱烈歡迎您呢?如果真能做到這樣,您就可以建立霸業,複興漢朝的天下了。”猛虎不如群狐
“猛虎不如群狐”比喻一個集體的力量,強於任何個人。
此典出自《晉書·王鎮惡傳》:“語曰:‘猛獸不如群狐。’卿等十餘人何懼王鎮惡?”
南北朝時,南宋皇帝劉裕帶領一大批將領北伐,所向無敵,一直打到洛陽,大將王鎮惡的功勞最大。王鎮惡是前秦丞相王猛的兒子,智能雙全,在北方有很多親朋故友。劉裕正順利進軍、眼看可以統一中國時,突然得知朝廷發生了重大的事情,必須要他親自去處理,無奈,他隻好把統帥大權交給兒子,自己趕回朝廷。這時,大將沈田子勸告劉裕說:“你最好把王鎮惡帶走,你兒子控製不了他,他是一隻猛虎,在北方根基深厚。如果他一叛變那就糟糕了!”劉裕說:“正因為他是一隻猛虎,我才要把他留下來抗擊敵人。你們十幾員大將都是我的心腹,有你們在,還怕什麼王鎮惡叛變?俗話說‘猛虎不如群狐’嘛!你們注意些就行了。”說完,劉裕就回京去了。
後來,王鎮惡真的沒有叛變的意圖,倒是沈田子等人時刻防範王鎮惡,給他“穿小鞋”,終於害死了王鎮惡,使整個北伐大軍遭到慘敗,沈田子等人也陣亡了。
欺以其方
“欺以其方”比喻壞人用合乎情理的方法欺騙別人。
此典出自《孟子·萬章上》:“故君子可欺以其方,難罔以非其道。”
春秋時代,鄭國賢相公孫僑,字子產。一次,有人送給他一條活魚。子產就讓管理池塘的人把魚養到池塘裏。管理池塘的人把魚煮熟吃掉後,向子產報告說:“把那條魚剛放到水裏的時候,它還不夠活躍;過了一會兒,它就搖頭擺尾地遊動起來。然後,很快地遊向水的深處,再也看不見了。”子產聽了這番話之後,高興地說:“魚兒到了好地方啊!魚兒到了好地方啊!”管理池塘的人暗暗得意,離開子產之後,就對別人說:“誰說子產聰明?我已經把魚吃掉了,他還說‘魚兒得到了好地方啊!魚兒得到了好地方啊!’”齊王築城
“齊王築城”說明人們辦事情、想問題,既要考慮長遠利益,也要注重眼前利益,要把二者結合起來。
此典出自《艾子雜說》。
齊王臨早朝,回頭對侍臣們說:“我們國家處在幾個強國中間,年年苦於調度戰備,現在我想抽調一批壯丁去修築一座大城,從東海開始修築,經太行山,接轅山,下武關,曲折蜿蜒四千裏,這樣就可以與各強國隔絕,使秦國不能覬覦我國西方,楚國不得偷犯我國南方,韓國和魏國不可牽製我國左右方,這難道不是一件很偉大的事嗎?讓老百姓去修築大城,雖然暫時有一些勞累,但以後就不再有遠征和遭受侵犯的禍患,可以一勞永逸了;老百姓聽見我下達這個命令,又有誰不歡天喜地地來參加呢?”
艾子回答說:“今天早晨下大雪,我來赴早朝的時候,看見路旁有一個老百姓,光著身子,都快凍僵了,卻還望著天空在唱歌。我覺得十分奇怪,便問他緣故。他對我說:‘這場大雪順應了時令,正高興明年人們可以吃到賤價的麥子,可是我卻要在今年就凍死了。’正像築大城,等到大城築完了,不知道享受永久安樂的是什麼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