鰟鮍和河蚌

鰟鮍是一種魚,河蚌是一種貝。鰟鮍與河蚌天生就有著不解之緣。它們相互依存,互相利用,誰也離不開誰。

因為鰟鮍的繁殖能力很弱,所以,為了延續後代,它們必須要有一套很特殊的辦法。

每當到了生殖的季節,雌性鰟鮍就把它們身體裏麵的輸卵管延長出來,變成一根細長細長的管子。在河蚌的鰓內,也有一根水管。於是,雌性鰟鮍就把它那根細長的輸卵管插進河蚌的“鰓水管”裏,把自己的卵產在河蚌的身上。雌性鰟鮍產完了卵,雄性鰟鮍立刻遊過來,讓被生產在河蚌身上的卵受精。

受精卵就在河蚌的體內開始發育,一直到小鰟鮍被孵化出來,它們才離開河蚌的身體。

河蚌也是一樣的。成年的河蚌把小河蚌生產在水裏麵。當鰟鮍尋找河蚌的身體要產卵時,小河蚌就牢牢地粘附在成年鰟鮍的身體上,直到它安然無恙地度過自己的幼年時期,才離開鰟鮍的身體。美人魚的傳說

丹麥作家安徒生有一篇很著名的童話——《海的女兒》,在這篇童話中,安徒生描繪了一位美麗、善良的人魚公主。這位人魚公主,就是神話中的美人魚,她們的腦袋是人頭,身子卻是魚的形狀。

世界各國都流傳著很多關於“美人魚”的傳說。在我國的古代書籍裏麵,同樣也有關於“美人魚”的記載。大千世界難道真的有“美人魚”嗎?沒有人知道。也從來沒有人看見過真正的美人魚。

可是,隨著現代生物基因工程的發展,科學家們認為,通過人和魚的基因組合,也許真的能夠創造出一條名符其實的“美人魚”。

基因工程起源於一九四六年,首次實現基因重組的兩位科學家是——美國的生物化學家塔特姆,美國的遺傳學家·萊德伯格。他們在實驗中發現,兩種細菌在混合培養的過程中,發生了“雜交”。他們因此榮獲了一九五八年的諾貝爾生理學獎和醫學獎。海洋中的哺乳動物

大約從2.6億年前開始,一些陸地上的哺乳動物開始回到海洋,成為今天海生哺乳動物的始祖。有的科學家認為,海生哺乳動物的祖先是水獺;也有人認為是熊。但不論是誰,這些哺乳動物回到海洋後,開始適應海洋生活——身體逐漸變長,足變成“蹼”,或者“鰭”。它們仍然有毛,有乳腺,體溫恒定。

海豹主要生活在氣候惡劣的南極洲和北極洲。每一頭雄性海豹都有許多“妻子”。

海獅在陸地上用四肢爬行,速度比海豹快。每當繁殖季節,成群的海獅就聚在一起。

作為哺乳動物的鯨,不像海獅、海豹那樣也能在陸地上生活。它們交配、生殖,以及照顧幼仔都要在水中進行。

海豚是一種聰明而且善良的海生哺乳動物,它們喜歡群居生活,在同伴受傷或者生病的時候,它們就會毫不猶豫地提供幫助。它們還能夠用語言互相交流。科學家們正在努力破譯海豚的語言,相信有一天,人類能夠聽懂海豚們說的話。不吃肉的板龍

恐龍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生命之一。今天,它們早已滅絕了。在這大類動物中,有一些是不吃肉的素食主義者。

那時,地球還屬於三疊紀晚期。板龍的體型巨大,身長六到八米,體重有一到兩噸。它們用前肢去采擷樹上的葉子。

與巨大的身體相比,板龍的腦袋很小,嘴也很小,但頭骨卻很結實。在它們的嘴裏,長了許多像樹葉形狀的小牙齒,這些牙齒又扁又平,邊緣有小鋸齒,能幫助它們很好地撕咬植物。

但是,板龍的牙齒隻能幫助它們撕咬植物,而不能咀嚼植物。為了消化食物,它們必須依靠胃。在胃裏有“胃石”,能把植物磨碎。

為了支撐兩噸重的身體,板龍的後腿比前肢長,而且強壯。

板龍的前肢既可以用來防禦敵人,還可以用來抓食物。有時候,如果它們要采擷高樹上的葉子,還可以用後腿支撐在地上,用前肢來攀援樹幹。

不管怎麼說,板龍不但是體型最大的恐龍之一,而且也是最早吃素的恐龍。最後滅絕的恐龍

恐龍在世界上一共延續了一億多年。但是,作為一個龐大的家族,在恐龍群中,有一些種類的恐龍最先出現,也最先滅絕,它們是恐龍的祖先;有一些種類的恐龍最晚出現,也最後滅絕,它們是恐龍家族中的“末代貴族”。卻並沒有哪一類恐龍,能夠讓自己的子孫後代延續整整達一億多年之久。

根據科學家們的考證,在最後滅絕的恐龍中,有不吃肉的三角龍、腫頭龍、愛德蒙托龍;也有吃肉的霸王龍和鋸齒龍。跑不快的恐龍

在人們的印象中,似乎動物的體積越大,行走、奔跑的速度就越慢。一些科學家經過研究,基本上已經證明了這一點。

大型的四足行走動物恐龍,確確實實是行動慢吞吞的“笨伯”。它們行走的速度,大約每秒鍾隻有一米,就像人類慢悠悠地散步那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