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雀、八哥聽完鱷魚的話後,覺得有必要把這個問題弄清楚,於是,他們找來了動物學家。動物學家聽完他們的敘述,笑著說:

“鱷魚與別的動物的生理結構不同,別的動物體內多餘的鹽分是通過腎排出的可鱷魚的腎發育不完全,因此,鱷魚的眼睛下長了個腺體,來幫助它排鹽。當鱷魚張嘴吃東西時,眼部肌肉受到牽動,於是腺體就開始向外排泄鹽水,看起來就像鱷魚在流淚呢!”小傘兵

蒲公英媽媽養了許多孩子,它們就是蒲公英的種子。秋天的時候,蒲公英媽媽交給每個孩子一把毛茸茸的小傘,孩子們把傘頂在頭上,看起來,就像一個個可愛的小傘兵。

一天,蒲公英媽媽對種子們說:“孩子們,你們都長大了,現在是你們離開媽媽,獨立生活的時候,你們打起你們的小傘,跟隨風伯伯到大地的每一個角落去生根、發芽、開花吧!”

此時,風伯伯路過這裏,蒲公英的種子齊聲叫道:“風伯伯,請朝我們吹口氣吧,讓我們的小傘張開,飛起來吧!”

風伯伯很樂意幫忙,他鼓起嘴,向蒲公英的種子們吹了一口氣,呼的一聲,種子們的傘張開了,他們飛上了天空。

“再見,媽媽!再見!”小傘兵們嚷道。

蒲公英媽媽向孩子們點頭致意。並大聲說:“孩子們,一路順風!”小傘兵隨著風,飛啊飛,當碰到濕潤的泥土他們就降落下來。等來年春天,可愛的小傘兵們就成長為蒲公英。他們開著黃色的小花將大地點綴得更加美麗。“小刺蝟”的旅行

蒼耳媽媽有許多孩子,他們長得有些與眾不同:原來,他們的身上披滿了尖尖的刺,看上去就像小刺蝟。於是,大家都管它們叫“小刺蝟”。

“小刺蝟”們聚在一起,無憂無慮地成長著。這天,蒼耳媽媽對他們說:“孩子們,秋天到了,你們也長大了。你們該離開家到別處生活啦!”

“小刺蝟”們說:“媽媽,我們沒有腳,怎麼能到達另外的地方呢?”

蒼耳媽媽笑道:“孩子們,動動腦筋。瞧,媽媽不是給你們每人都穿著一件帶刺的外衣嘛,它不僅可以保護你們的身體,而且還是你們旅行的工具呀!”

“媽媽,我們想去旅行,請教給我們具體的旅行方法吧!”“小刺蝟”們急切地嚷著。

這時,一隻小鹿從蒼耳身邊走過。蒼耳媽媽說:“孩子們,掛在小鹿身上,它就能帶你們到處旅行啦!”

“小刺蝟”們一聽恍然大悟,他們乘小鹿走過身邊時,紛紛掛在小鹿的身上。

小鹿向遠處的山林走去。“小刺蝟”們跟隨小鹿走啊走啊,後來,小鹿覺得身上有些癢,他就靠在樹上擦起癢來,“小刺蝟”們被擦落到地麵,從此,他們就在這裏紮根落戶啦!感恩圖報

春秋時候,吳國的大將軍伍子胥帶兵去攻打鄭國。有個年輕的打魚郎跑來找鄭國的國王鄭定公說:“我有辦法讓伍子胥不來攻打鄭國。”打魚郎跑去吳國的兵營找伍子胥。他一邊唱著歌,一邊敲打著船槳:“蘆中人,蘆中人;渡過江,誰的恩?寶劍上,七星文;還給你,帶在身。你今天,得意了,可記得,漁丈人?”伍子胥看到打魚郎手上的船槳,馬上問他:“年輕人,你是誰呀?”打魚郎回答說:“沒看到我手裏拿的船槳嗎?我爸爸就是靠這根船槳過日子,他還用這根船槳救了你呀。

伍子胥一聽:“我想起來了,以前我逃難的時候,有一個打魚的先生救過我,我一直想報答他呢!你怎麼會來這裏呢?”

打魚郎說:“我不是因為你們吳國要來攻打我們鄭國,希望伍將軍看在我死去的爸爸曾經救過您,不要來攻打鄭國。”伍子胥說:“因為你爸爸救了我,我才能夠活著當上大將軍,我一定感恩圖報!”伍子胥一說完,馬上把吳國的士兵通通帶了回去。打魚郎高興地把這個消息告訴鄭定公。一下子,全鄭國的人都把打魚郎當成了大救星,叫他“打魚的大夫”,鄭定公還送給他一百裏的土地呢!嘔心瀝血

《新唐書·李賀傳》中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唐朝中期,有個詩人叫李賀,他自幼聰明伶俐,喜愛讀書,他父親中年不幸病死,他與母親弟妹過著清苦的生活。李賀喜歡作詩寫文,常常陶醉其中,不顧身體勞頓,孜孜不倦地創作。他不像一般的文人,按照固定的模式先立題目,而是在考察、采訪、遊曆中耳聞目睹積累素材,然後再謀篇布局創作。他常常騎上家裏惟一的一頭小毛驢,背上書囊,帶著一個小書童四處采訪、考察,采集歌謠、民間傳說,遇到好的素材,立即記下來,放進書囊,回家以後,再整理成篇。他母親看著孩子誌向高遠,勤奮創作,心中很是欣慰。但同時又為他從小體弱多病的體質擔心,怕他勞累過度。因此每天李賀回家,母親都要親自查看書囊,發現書囊特別重,母親的心就跟著沉重起來,心疼地責備兒子:“你這孩子,這樣下去,難道要連心血都嘔出來才罷休麼?”李賀連忙安慰母親,但過後仍一如既往癡心創作。後來,李賀果然詩才出眾,在詩壇上獨樹一幟,寫出不少傳世佳作,隻可惜他不得誌,27歲時就在貧病交加中去世了。

後來,人們常用“嘔心瀝血”這個成語來比喻做事情費盡心血。人琴俱亡

這則成語常用來比喻對知己、親友去世的悼念之情。

王獻之的哥哥王徽之對他的弟弟非常欽佩,王獻之對哥哥也很敬重,兩人感情非常深厚。

後來,兄弟兩人都患了重病,王獻之先去世。王徽之的家人怕他悲痛,沒有把這壞消息告訴他。王徽之老是聽不到弟弟的消息,很是擔心。一天,他實在忍不住,便問家人道:“子敬(王獻之的字)的病怎樣了?為什麼長久沒有聽到他的消息?是否出事了?”

家人含糊回答,不向他吐露真情。王徽之終於明白過來,悲哀地說:“看來子敬已經死了!是嗎?”

家人知道再也瞞不下去,便說了實話。王徽之聽了也不痛哭,隻是下了病榻,吩咐仆從準備車輛去奔喪。

到了王獻之家,王徽之在靈床上坐了下來。他知道獻之生前愛好彈琴,便對獻之的家人說:“把子敬的琴取來。”

琴拿來後,王徽之就在靈床上一麵彈一麵想著過去兄弟兩人的情誼。他越想越悲傷,彈了幾次,都不成曲調。於是舉起琴向地上擲去,然後歎道:“子敬!子敬!如今人琴俱亡!”

歎罷,他悲痛得昏過去了。一個多月以後,他也離世而去。森林裏的孩子

哥哥和妹妹一塊兒去上學。當他們走到一片樹林邊時,哥哥對妹妹說:“我們去山上玩一會兒吧。”他倆把書包扔到草地上,對地上的金龜子說:“跟我們玩一會兒吧。”金龜子說:“我要準備午飯呢。”他們對蜜蜂說:“和我們一起玩兒吧。”蜜蜂說:“我要采蜜呢。”妹妹對螞蟻說:“我們來捉迷藏吧。”螞蟻說:“我正忙著造房子呢。”兩人來到小溪邊,小溪說:“你們倆真是懶惰的孩子。你們看我,夜以繼日地工作,從來不休息一分鍾。我為人們做飯、洗衣服提供水,提供能源。”哥哥和妹妹聽了,急忙背上書包到學校上學去了。三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