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愛提問題的戴震
戴震是清代著名的思想家和學者,提出了許多新觀點和新思想,後人都很欽佩他。後人每次說起戴震勇於創新的性格。都會想起他小時候的一個故事。
有一天,老師給學生講《大學章句》。老師按照書上寫的,給學生解釋說:“這章叫《經》,是孔子的話,是他的學生曾子記錄的;以下10章叫《傳》,是曾子的話,由曾子的學生記下的。”
10歲的小戴震一邊聽講,一邊皺著眉頭思索著。老師講完後,戴震站起來問:“先生,您剛才講的這些有什麼根據嗎?”
老師說:“這都是朱熹(南宋時期的學者)說的呀!”
戴震接著問:“先生,朱熹是哪個朝代的人?”
“南宋人。”老師說。
“那孔子和曾子又是什麼朝代的人呢?”
“都是春秋時代的人。”
戴震停頓了一下,接著說:“相隔兩千年了,朱熹又是怎麼知道的呢?”老師張嘴結舌,再也回答不出來,不過他很欣賞小戴震敢於懷疑古人的做法,就和藹地說:“要想弄清楚這些問題,你還要多讀書,多思考。”
以後,戴震憑著豐富的知識和敢於懷疑的學術態度,解決了很多前人留下的疑難問題。傷仲永
宋朝的時候,金溪縣一個姓方的人家出了一個神童,叫方仲永。方家人祖祖輩裴都以種地為生,家裏人沒有幾個識字的。小仲永5歲的時候,有一天忽然哭著嚷著向大人說他要寫詩,父親感到很驚奇。筆墨紙硯拿來了,小仲永接過來,立即寫了一首詩,父親更奇怪了,就拿著詩給鄉裏的秀才看。秀才一看,原來小仲永在詩裏表達了孝敬父母、團結親朋的心願。秀才對小仲永的文才很欣賞,就對小仲永的父親說:“您的孩子是個神童,將來一定能光宗耀祖!”父親高高興興地回去了。
過了幾天,方家出了個神童的事傳遍了整個縣城,來找小仲永的人絡繹不絕。無論他們出什麼題目,小仲永都能一揮而就,眾人讚不絕口。
後來縣裏的一些有錢人經常設宴請方家父子。宴席上,小仲永寫的詩成了有錢人的搶手貨。仲永的父親就覺得這是一個發財的捷徑,就天天領著小仲永去赴宴,小仲永再也沒時間學習了,他做的詩也越來越來平庸。
就這樣,等方仲永長成少年的時候,他再也寫不出詩了,變得和平常人一樣平庸。宋朝的大文學家王安石聽說了這件事,就惋惜地說:“天生的神童變成了平常人,這都是不努力學習的結果啊!”僧達背狀紙
南朝宋代的時候,揚州太守王弘有個兒子叫僧達。小僧達記憶力驚人,4歲的時候就能背誦整卷的《詩經》,凡是見過他的人都驚呼他為“神童”。
揚州城有個惡霸,強占了一位農民的土地,農民就拿著狀子來到衙門擊鼓告狀。小僧達這時正在衙門口玩耍,見到農民拿起了鼓槌,就對農民說:“你別擊鼓,先告訴我為什麼來告狀?”
農民見眼前的小孩雖然年紀小,但顯得很機靈,就把冤情告訴了小僧達,還把狀紙給他看了。小僧達一看,狀紙顯然是一位老先生寫的,很有文采,而且把農民的冤情說得很清楚。小僧達看得入迷,不知不覺就背下來了。
王弘升堂了。農民本來就不識字,這時在眾人目光的注視下,更是嚇得戰戰兢兢,解釋不清楚自己有什麼冤情了,急得流出了眼淚。
這時候,小僧達跑到公堂上,大聲地說:“我來替他陳述冤情吧。”於是僧達就一字不差地把狀紙的內容背誦了一遍,公堂上的人都大吃一驚,要不是親眼看見,誰也不會相信一個6歲的孩子會有這麼好的記憶力。
經過審理,農民打贏了官司,“神童”小僧達的名聲也傳遍了揚州城。高洋快刀斬亂麻
南北朝時候,東魏丞相高歡有好幾個兒子,二兒子高洋外表笨拙,但心思敏捷,做事果斷,高歡很喜歡他,說他有大將的風度。
有一年春節的時候,高歡想試一試幾個兒子的聰明才智。就對孩子們說:
“現在給每人一團亂麻,誰整理得又快又好,就把我的馬送給他。”高歡的馬是有名的寶馬,每個兒子都想得到,就爭先恐後地抓過自己的那一份,認真地清理起來。麻線相互纏繞在一起,整理起來很困難,孩子們一根一根地往外抽,弄得越來越亂。高歡看了,歎了一口氣。
這時,高歡驚奇地發現,高洋並沒有動手,他默默地看著那團亂麻,又皺著眉頭看了看眾兄弟,然後突然拔出雪亮的佩刀,果斷地將麵前的那團亂麻斬為兩段,亂麻團從中斷開後,一根根的麻線自然就不再互相纏繞著了。
高歡見了,心中十分高興。他故意問道:“叫你整理亂麻,可你怎麼卻將它斬斷了呢?”高洋果斷地說:“凡是亂麻,都該一刀斬斷。”
高歡聽了,哈哈大笑道:“真有大丈夫氣概,將來必成大器!”說完,就宣布把自己的馬給了高洋。
高洋長大以後,一舉推翻了東魏,建立起了北齊王朝,成為開國之君。盧莊道過目不忘
唐朝的時候,盧莊道20歲就被提拔為監察禦史,成為一時的佳話。
盧莊道從小就有寫作的才能,而且記憶力超人。12歲那年,他拿了自己的一篇習作去拜訪父親的老朋友高士廉,兩人就拉起了家常。
這時,恰巧有一個客人送來一篇文章請高士廉指教,高士廉把文章放在條幾上,然後就和客人聊天,盧莊道閑著沒事,隨手把這篇文章拿來翻看起來。
客人走後,盧莊道想開個玩笑,就說:“這篇文章是我的。”高士廉很生氣,盧莊道就把文章背誦了一遍。看著高士廉疑惑不解的樣子,盧莊道又說:“我還能把它倒背出來。”果然,他倒背如流。
盧莊道見高士廉更納悶了,就連忙起身跪下謝罪,說:“這篇文章其實不是我寫的,隻是剛才隨手拿來,看了一遍就記住了。”
高士廉仍不相信,就又拿出了幾篇別人送來的文章,讓盧莊道默讀一遍。果然一遍讀後,他就能倒背如流。然後,盧莊道拿出自己寫的文章,請高士廉指教。高士廉看了,讚歎不已。
第二天上朝,高士廉把盧莊道的才能講給唐太宗聽了。太宗召見了盧莊道,在大殿上對他進行了考試,見他果然才學出眾,不禁誇獎道:“這真是個聰明的孩子啊!”小王冕智鬥財主
王冕是元朝時期的大畫家、詩人。他小時候家裏窮,10歲時就給財主家放牛。
過年的時候,財主想克扣他的工錢,就給他出了一道題:
“有一夥窮人正在鋤地,忽然有一個人挖到了一個寶貝,他們就把寶貝砸碎了,一個分到一塊。可是,寶貝砸碎了就分文不值了,結果,這夥想發財的窮人一無所有。你根據這個故事猜一個字,猜不出來工錢可就沒了。”
王冕馬上對財主說:“窮人分寶貝還是窮,這是一個‘貧’字。”
財主隻好把一年的工錢付給了王冕。王冕接過工錢,也給財主出了一道題。
“有個財主外出做生意,他雇了一個夥計。一年後財主發了財,他就把財寶裝在一個箱子裏。當夥計來要工錢時,財主想賴帳,就說一隻馬把箱子踩扁了,財寶都被毀壞了。你猜猜這是什麼字?要是猜不出來,就得學狗叫。猜出來了,就把工錢還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