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國際主義戰士羅盛教

不知道小朋友們聽過這首歌沒有:

羅盛教山上的花常開不謝,羅盛教河裏的水永流不息。羅盛教村中的人夜夜夢念,羅盛教這個名字喲,會千秋萬代地傳遍!

這是一首朝鮮人民創作的歌,講的是21歲的誌願軍戰士羅盛教,他成了誌願軍國際主義精神的楷模。羅盛教18歲參軍,未部隊時間不長,趕上了抗美援朝。他懷著一腔熱情要求參加誌願軍。1951年4月,羅盛教隨同他所在的部隊四十七軍一四一師跨過鴨綠江大橋,踏上了朝鮮這個遭受戰火劫難的國度。

雖然在異鄉,羅盛教卻處處體會到了朝鮮人民對中國人民誌願軍的關懷和熱愛。有一次,在一個風雪交加的夜晚行軍,部隊遇見了一位白發蒼蒼的朝鮮老大娘,約有60多歲,駝著1背,手裏卻高舉著一盞保險燈;無論暴風雪如何肆虐,老大娘始終如一尊雕塑一般屹立於戰士們經過道路的土坡上,為部隊照亮前進的道路。每當戰士走過她身邊,她一手提燈,一手指著路上的深泥坑,嘴裏還不停地念叨著,戰士們雖聽不懂朝鮮話,卻都能明白:老大娘讓大家當心泥坑,別掉進去。羅盛教被這一幕深深感動,他心裏發誓一定要用實際行動來回報朝鮮鄉親的關愛!

上級分配羅盛教當偵察連文書,他心裏不情願,他多麼想上前線去消滅美國鬼子啊!指導員看出他的想法,勸導他說:“你的想法是好的,可是革命工作有分工,你做好了文書工作,對消滅敵人一樣有保證作用啊!”羅盛教於是安心當文書。

9月中旬的一天,羅盛教和炊事員往陣地送飯回來,剛下山坡,忽然聽見有小孩的哭聲。循聲找去,他們在一座防空洞旁,看到了極其悲,滲的景象:一位朝鮮婦女倒在血泊中,鮮血浸透了白衣裙,胸脯被彈片撕開,心髒和肺落了一地;婦女背上還有一個尚在繈褓中的嬰兒,也被炮彈炸得血肉模糊,母親和嬰兒早已斷了氣。一位,10歲左右的男孩不知母親已死,還嚎哭著叫媽媽,拉媽媽起來……

生平第一次目睹這一,滲景的羅盛教,隻見熱血直往上湧,憤怒的火焰在這位湘西青年的胸膛燃燒。他臉色鐵青,兩眼噴火,牙齒咬得“咯咯”直響。他忍住怒火,與戰友們一道將母嬰埋葬,把小孩交給一位朝鮮老大爺照顧,還把僅有的一點錢、一雙襪子、一雙鞋和一件衣服送給了孩子。

冬天到了,部隊奉命調到後方休整,羅盛教隨偵察連來到了一個秀麗的朝鮮山村——平安南道成川郡石田裏。北部朝鮮的冬天,千裏冰封,萬裏雪飄,一派北國風光。由於遠離前線,朝鮮少年時常到冰封的泥櫟河上滑冰,這種輕鬆快樂的場麵在戰火紛飛的朝鮮並不多見。部隊則加緊練兵,準備重上前線。

1月2日清晨,部隊早操過後,羅盛教拉上戰友宋惠雲到河邊練習扔手榴彈,四個朝鮮少年在泥櫟河上溜冰,玩得正歡!

突然,隻聽得“喀嚓”一聲,隨後是一聲驚叫。羅盛教驚得猛一回頭,隻見一少年掉進了冰窟窿,他雙手撲打幾下水麵,便沉到水裏去了。旁邊的三位少年嚇呆了,不住地驚吐礦。

說時遲那時快,羅盛教扔掉帽子,飛快地奔向少年落水處。他一邊跑一邊脫去棉衣棉褲,到落水處,甩掉大頭靴,“撲通”一聲跳進了窟窿裏。宋惠雲也及時趕到,但因為不會遊泳,隻有在岸上幹著急。

這是零下20℃的嚴冬,刺骨的河水立刻凍得羅盛教渾身發緊,他屏住呼吸,在水裏四下摸索,沒有找到,他連忙浮出水麵,深深地吸了口氣,丈潛入了兩米深的水底。摸呀!摸呀!還是沒摸到,羅盛教不得不再次鑽出水麵。這時他的手腳已凍得僵硬,口也張不開了,麵色蒼白,禁不住渾身發抖。

少年們急得直招手,“吆包”“吆包”地直喊。羅盛教示意他們不要靠近,又一頭鑽進水裏。

好不容易找到了落水少年崔瑩。羅盛教急忙用肩膀將他托出水麵。神智已恍惚的崔瑩迷糊著雙眼,兩手亂抓,半天才抓住冰窟窿邊沿,掙紮往上爬,眼看天就要爬上冰麵,突然,“嘩啦”一聲,冰又塌了,崔瑩連人帶冰丈掉進水裏了。

羅盛教再次浮出了水麵,他的臉紫裏透黑,嘴裏噴著水泡,身上的血液快凍結了,全身發紫,精疲力竭。岸上的宋惠雲見狀,知道他快不行了,連忙招手叫他上來。羅盛教搖了搖頭,艱難地吸了口氣,第四次鑽進刺骨的水裏,找到了崔瑩,用盡最後一絲氣力將他頂出水麵。這時,宋惠雲找到了一根電線杆子,崔瑩抱著杆子被拖了上來,然而羅盛教卻再也沒有濘出水麵……

聞訊趕來的人們用斧子砍開冰麵,救起了羅盛教。他的身體已完全僵硬,心髒也停止了跳動。人們拚命地呼喊:“羅盛教!羅盛教!”但隻有嗚咽的北風作答。朝鮮鄉親們再三懇求誌願軍領導同意按照朝鮮人民最隆重的禮儀來安葬烈士。村民們買來白布,給烈士裹上。一位60歲的老媽媽將她留給自己的墳地獻給了羅盛教。按朝鮮習俗,這是一塊風水極好的吉地,老媽媽說:“我把自己的這塊好地讓給羅盛教,就像讓給自己的兒子一樣。”

第二天中午,石田裏的曳親給羅盛教舉行了盛大的葬禮。崔瑩和他的弟弟及其他少年抬著,烈士遺體朝墓地走去,全村男女老幼緊跟其後。人們迎著呼嘯的寒風,端著供品,肅穆地向佛體洞山走去。

為了紀念這位英雄,朝鮮人民將石田裏改名為羅盛教村,把泥櫟河改名為羅盛教河,掩埋他的佛體洞山,改為羅盛教山。山上修建了“羅盛教紀念碑”和“羅盛教紀念亭”。

1952年2月,誌願軍領導機關為羅盛教烈士追記特等功,並授予“一級模範”稱號。1953年6月,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會議常任委員會追授他一級國旗勳章和一級戰士榮譽勳章。

願乘長風破萬裏浪

南北朝的時候,有個叫宗愨的孩子,從小就有遠大的抱負。一次,老師問他有什麼誌向,小宗愨響亮地回答:“願乘長風破萬裏浪。”他的這句話後來成為流傳千古的名言。

當時社會風氣萎靡不振,都輕視練武的人。宗愨卻認為要成就大事,除了讀書外,還要有好的武功,這樣才能報效國家。於是,除了讀書,他每天清晨公雞叫第一遍的時候就起床苦練武功,學習兵法,家裏人都嘲笑他是“粗人”。後來,一次意外讓他們改變了對宗愨的看法。宗愨14歲時,哥哥宗泌結婚。正當全家人熱熱鬧鬧辦喜事的時候,突然闖進來十幾個手執刀槍的強盜!宗愨的哥哥、弟弟和家人都嚇得說不出話來。危急之時,宗愨大喝一聲:“不得無禮!”說著,取出兵器同強盜搏鬥起來。

因為堅持練習武功,小宗愨招數純熟,力氣驚人,強盜與他打了半天,也占不到半點便宜,反而被宗愨打得鼻青臉腫。宗愨一邊和強盜搏鬥,一邊大聲讓哥哥去請救兵。強盜們很害怕,就趕緊逃走了。

從此以後,全家人都支持他一邊讀書一邊習武,再也不叫他“粗人”了。宗愨長大以後,成了曆史上有名的將軍。

名將少年時

李遠是我國南北朝時期北周的著名將領,從小就喜歡研讀兵書,練習武藝。

李遠常和小夥伴們一起玩兩軍打仗的遊戲,孩子們分成兩個部隊,他的角色就是指揮“大軍”和對方作戰。他指揮時,“大軍”的進攻和防守都很有章法,不是把對方打得落荒而逃,就是讓對方不敢進攻。原來,李遠把從兵書上學到的陣法都用在了遊戲上。

有一天,郡太守路過一個村子,發現一群孩子正在玩打仗的遊戲,其中一方的“將軍”更是引人注目,無論是呼喊口令,還是指揮“大軍”布陣、進攻、退守,都很有章法。郡太守就派人去叫李遠,想問他幾句話。孩子們看見真的士兵走過來,就一哄而散,隻有李遠一個人沒有動。

士兵把李遠帶到郡太守麵前,郡太守就說他想再看一遍遊戲。李遠對著遠處的孩子大聲喊道:

“集合,聽我的號令!”

孩子們馬上都跑了回來。李遠布好“軍陣”,然後就指揮“大軍”衝鋒。郡太守驚奇地發現,這次的氣勢比剛才看到的更雄壯了。郡太守看完,感歎地說:

“這個小孩子真了不起啊!長大以後一定是一個將才。”

蔡鍔討風箏

蔡鍔是我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愛國將領,小的時候就很聰明,善於隨機應變。有一次,蔡鍔和幾個小夥伴放風箏,風箏線忽然斷了,風箏就隨風飄進了太守的府裏。蔡鍔帶著小夥伴們想進去找回風箏,卻被看門的攔住了,於是,雙方就吵了起來。

太守正在裏麵休息,聽到吵鬧聲就起來了。到門口一看,見是一群孩子,心中很不高興,就斥責孩子們貪玩,不好好讀書。蔡鍔說:“孔聖人(孔子,我國著名教育家)還教學生們騎馬射箭呢,我們放風箏有什麼不對的?”

太守暗暗吃驚蔡鍔的聰明,就讓蔡鍔和他對對子,對好了就把風箏還給他。太守出的上聯是:童子六七人,無如爾狡。意思是說:這群孩子當中,你最狡猾。小蔡鍔知道這是太守在奚落自己,立即對答道:

太守二三十,惟有公貪。

意思是說:幾十個太守當中,隻有你貪財!太守聽了怒道:“你怎麼敢說我貪!”蔡鍔說:“一個風箏都看在眼裏,這還不是貪?”太守哭笑不得地說:“要是我把風箏還給你呢?”蔡鍔說:“那我就把‘貪’字改作‘廉’字。”

太守見蔡鍔機智伶俐,不好對付,就趕緊命人把風箏還給了蔡鍔。

“怕死不當共產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