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位,”哥倫布說,“你們開始也認為將雞蛋豎起來簡直太簡單,可結果是,你們沒有一個人想出辦法來。發現美洲如同讓雞蛋立起來一樣,你們沒做到,而惟有我一個人做到了。這就是我與你們的區別所在。”
貴族們在事實麵前,隻好閉上了嘴。
撒尿的小英雄
很久以前,一幫外國侵略者入侵比利時的首都布魯塞爾。勇敢的人民奮勇反抗,經過浴血奮戰,侵略者隻得倉皇逃竄。
然而,侵略者十分狡猾,他們趁比利時人民歡慶勝利之機,在一個巨大的彈藥庫外,偷偷引燃了一根導火索。火花噝噝地向彈藥庫蔓延。要不了幾分鍾,伴隨巨大的爆炸聲整個城市都將被毀滅。
小男孩於連到彈藥庫附近捉蟠蟀。忽然,他的視線被噝噝做響的閃光的火花所吸引。於連很聰明,他立刻明白即將有一件可怕的事要發生了。
“怎麼辦?”於連十分著急,“附近沒有水;去叫大人肯定來不及啦!”
於連急中生智,朝導火索撒了一泡尿。立刻,火花熄滅了。彈藥庫保住了!整個城市保住了!
於連的事跡傳遍了全國。為了紀念這位機智的小英雄,比利時人民在布魯塞爾的廣場上,塑起了一個光著屁股撒尿的男孩。從此,於連的名字就和撒尿的小男孩銅像一起,飛遍了世界。
稱 豆 腐
在三國初期有一個名叫張飛的大漢。張飛與劉備、關羽結拜為兄弟,結果張飛成了老三。張飛對此很不甘心,他說:“憑什麼關羽當老二,我當老三?我要求重新比試一番!”
為了讓張飛心服口服,劉備、關羽都同意再比試一次。於是劉備拿來一大塊豆腐,對關羽、張飛說:“我給你們準備一根繩子,一杆鉤子秤,誰能想辦法稱出這塊豆腐有多重,誰就贏。那麼,誰就排老二。”
關羽、張飛都點頭答應。張飛拿繩子捆豆腐,結果根本就擒不起來,更別說稱了。
“這問題根本就沒法解決,請大哥另外換個題目。”張飛說。
“別急。我還沒試呢!”關羽說。關羽牽來一頭豬,先用鉤子秤稱出豬的重量,然後,他又讓豬將豆腐吃光,再稱一稱豬的重量。關羽又將兩次重量一減,結果是一百斤。
“大哥,豆腐重一百斤。”關羽說。劉備點頭稱是,張飛見關羽的確比自己有能耐,便心甘情願地做了三弟。
花木蘭替父從軍
花木蘭一家人過著幸福而安定的生活。
有一天,木蘭得知北方匈奴進犯中原,皇帝下了征兵告示,讓所有的成年男子都去打仗,差役也給她家送來了軍帖,要征她的父親去當兵。
木蘭想,家裏五口人,父親年紀大了,身體已不如從前了,如何能上前線打仗呢?
自己又沒有哥哥,弟弟年紀太小,這怎麼辦?
思來想去,她決定替父從軍。木蘭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母親,父親聽罷,無論如何也不答應。
“我決定和爹爹比武,如果我贏了,我就去從軍,如果爹爹贏了我就在家織布。”父母見木蘭的執拗性格,便同意了。
父女二人在院中寬敞地比武,父親畢竟年紀老邁,體力不支,但他輸得心服口服,欣然同意女兒去當兵。
當時軍情萬分火急,木蘭入伍後,馬上穿上了軍裝,手拿武器,跨上戰馬,向北方邊境出發了。
木蘭怕別人知道自己是女扮男裝,處處十分小心。白天行軍,緊跟其他士兵,從不掉隊;夜晚睡覺,她和衣而睡,絕不脫衣服;沙場作戰,衝殺在前,毫不示弱。木蘭從軍12年,經曆了大大小小各種各樣的戰鬥,她也從一個普普通通的士兵成為了一名將軍。
戰爭結束後,大軍班師回朝,因為木蘭屢建戰功,皇帝親自召見了她,並封她高官,木蘭卻說:“謝謝皇上的龍恩,我不願做官,隻想早日回家,探望父母。”皇帝見木蘭一片孝心,便同意了她的要求,並派人護送她回家。
木蘭回到自己的房中,脫掉戰袍,換上姑娘的衣裙,對著鏡子梳妝打扮後,出來向送她回來的人道謝。
她昔日的戰友們個個大吃一驚,想不到與他們並肩作戰,出生入死12年的木蘭竟是一位巾幗英雄。
英雄戚繼光
戚繼光出身於將門之家,他繼承父職,做了一名將官。
明世宗嘉靖年間,倭寇的活動越來越猖獗,明朝政府派戚繼光前往江浙一帶,負責掃除倭寇任務。那一帶受倭寇侵擾最為嚴重,雖有八萬守軍,但軍紀渙散,指揮不力,常被倭寇打敗。
戚繼光一到任,首先整頓軍紀,招募士兵,組成了一支軍紀嚴明、訓練有素、戰鬥力極強的新軍隊,老百姓稱他們為“戚家軍”。
1561年,倭寇集結了一百多艘戰船,率領一兩萬人,大膽進犯台州,戚繼光得知後,立即帶領戚家軍前去抗敵,他命令士兵扔掉一切雜物,輕裝上陣。經過一夜的急行軍,天剛亮就到達了台州的花街。此時,倭寇正準備拿著搶來的金銀財寶逃跑,沒想到戚家軍突然趕到,個個驚慌失色,麵如土色。
戚繼光張弓搭箭,倭寇的首領應聲倒地,眾倭寇見頭目死了,更是像沒頭的蒼蠅亂作一團。戚家軍則個個像下山的猛虎,殺得倭寇抱頭鼠竄。為了逃命,他們故意把搶來的金銀珠寶扔得到處都是,想借此吸引戚家軍的注意力。沒想釗戚家軍紀律嚴明,士兵們連看都不看地上的東西,一如既往地拚命追殺,倭寇們暗暗叫苦。
台州一仗,戚家軍大獲全勝,還救出了被倭寇抓去的五千多名老百姓。
從此,戚家軍聲名遠播,屢戰屢勝,掃除了江浙一帶的倭寇,然後進軍福建,直逼倭寇老巢,短短三個月就蕩平了橫嶼、牛田、林墩三大倭寇巢穴,使倭寇毫無立足之地。
從此以後,戚繼光和其他抗倭將領,密切配合,轉戰東南沿海,經過13年的浴血奮戰,終於掃清了危害我國東南沿海300餘年的倭寇。
鄭和下西洋
鄭和,原姓馬,小名叫三宅,出生在雲南的一個回族家庭。父親和祖父去麥加朝聖過,他們積累了一定的航海經驗。鄭和很小的時候就學到了這方麵的知識,後來他進燕王宮當了太監,因聰明能幹,受到成祖朱棣的賞識,便賜名給他——鄭和。
公元1405年6月,鄭和自蘇州劉家河出發,經福建沿海,浩浩蕩蕩地揚帆南下。鄭和當時出使的西洋指的是我國南海以西的海洋與沿海各地,艦隊規模龐大,大約有27000人左右,不僅有士兵、水手,還有技術人員、翻譯、醫生等;艦隊由兩百多艘大船組成,最大的船長達44丈,寬十幾丈,在當時是非常少見。鄭和第一次出海,到了分城(今越南)、錫蘭等國家。船隊裝載著大量金銀珠寶。每到一國,他首先是上國書,然後送禮物給國王,表達明政府的友好、善意之情。許多國家見鄭和如此友好,都對他們以禮相待,有的還派使臣隨船帶貢物回訪。
返航經過舊港時遇到了麻煩。舊港有個叫陳祖義的海盜頭目,聽說鄭和船隊帶有大批寶物,就和夥商議,假裝迎接,乘他們不備,進行偷襲。幸虧有個當地人得知此事,暗暗派人通知了鄭和。
鄭和也想趁機殺一儆百,讓其它圖謀不軌的海盜,不敢再輕舉妄動。於是鄭和布下天羅地網,他把大船散開停在舊港外,命令將士做好應戰準備。夜深時,陳祖義以為鄭和船隊疏於防範,便親自率領一幫海盜前來偷襲。誰知剛到近前,隻聽一聲炮響,周圍大船都駛攏過來,把海盜的船圍得風雨不透。明軍從大船上射箭,丟火把,霎時間海盜的船著起了大火。陳祖義等眾海盜走投無路,萬般無奈之下,隻得投降歸順。鄭和等人一路千辛萬苦,終於返回京城,明成祖見各國使者送上大批寶物,大喜過望。明成祖也重重賞了鄭和,認為他出海有功,使大明的聲名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