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喬治·布什

喬治·布什,全名喬治·赫伯特·沃克·布什,出生於美國馬薩諸塞州密爾頓城,美國第41任總統,現任美國第43任總統小布什的父親。

喬治·布什出生於一個名門望族,父親是金融家、國會參議員,因此,童年的布什受過良好的學校教育,從小就被送往著名的菲利普學校學習。菲利普學校是一所專門培養精英人才的學校。布什在校期間學習成績很好,而且愛好體育,喜歡踢足球和打棒球。

1942年6月,布什從菲利普學校畢業,當時,太平洋戰爭已經爆發,美國對日作戰。盡管布什出身名門,但他並沒有選擇繼續深造,而是選擇參軍服役,準備為國家貢獻力量。為此,布什在波士頓宣誓參加海軍,並以二等水兵身份赴得克薩斯州參加海軍的飛行訓練。

由於戰爭緊張,海軍急需飛行員,所以布什的訓練不足一年,就被派往太平洋執行任務。此後,在長達三年的時間,布什一直在執行各種攻擊任務,並且有兩次遇險,幾乎喪命的經曆。1944年9月2日,當布什攻擊太平洋上一個小島時,被日軍的密集炮火擊中,飛行艙中濃煙密布。但布什仍然鎮定自若,駕駛攻擊機向下俯衝,將四顆炸彈投向目標。在返航時,由於攻擊機已嚴重受損,布什與兩個同伴決定跳傘。布什跳傘成功,兩個同伴犧牲,後布什被美軍潛艇救走。由於布什的英勇行為,他被授予海軍英雄的稱號。

1945年9月,布什退伍回到家中,他意識到自己必須獲得一個學位,然後再從事商業。於是,當年11月,他進入耶魯大學攻讀經濟學。在耶魯大學學習時,布什刻苦學習,成績優秀,兩年內就獲得經濟學學士學位。1948年布什畢業,攜帶妻兒前往得克薩斯州奧德薩從事石油業。經過將近十年的艱苦創業,到1965年,布什已經成為一個百萬富翁。

經濟上成熟的布什並不滿足於已有的成就,他認為應當像父親一樣從事政治活動。1964年,他決定競選得克薩斯州的參議員職位,結果失敗。但布什並不氣餒,他決定辭去公司董事長的職務,專門競選公職。果然皇天不負有心人,1966年他當選為眾議員,從而正式開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但眾議員不是參議員,布什的下一個目標仍然是參議員。為此,1970年他又重新競選參議員,但又遭失敗。此時,尼克鬆任總統,布什受到尼克鬆的賞識,被任命為美國駐聯合國大使。1973年,布什回國,不久“水門事件”發生,布什決定辭職,致力於共和黨的黨務工作。

福特總統上任後,布什主動請求擔任駐中國聯絡處主任一職。這是因為,他在聯合國工作的經曆告訴他:在未來的歲月裏,美中關係是至關重要的。

在北京的一年多時間裏,布什夫婦為中美關係的進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1975年,布什被召回國,福特任命他為中央情報局局長。但布什的政治目標不限於此,他準備參加總統競選。1978年開始,布什開始加緊競選的準備工作。但1980年大選的對手是裏根,所以布什的第一次總統選舉以失敗而告終。但裏根很賞識布什,希望布什能做他的副總統,這令布什很高興。實踐也證明,布什是個很好的夥伴,他被裏根譽為“最好的副總統”。

布什一步步接近他心中的抱負,即美國總統寶座。他以興奮的心情準備1988年的總統大選,在裏根的全力支持下,布什終於當選為美國第41任總統。

布什執政四年期間,由於他的“超越遏製”戰略,美國在外交上取得很大成功:促使蘇聯、東歐發生和平演變,促成了兩德的統一,打贏了海灣戰爭。但是,取得輝煌外交勝利的布什並沒有處理好國內的經濟問題。在布什任期內,美國發生了戰後第九次經濟衰退,這使他的連任競選遭到失敗。

後來,布什的兒子小布什當選為美國第43任總統,布什的政治影響力又重新高漲起來。

瑪格麗特·撒切爾

瑪格麗特·撒切爾,1925年生於英國的格拉薩姆,1979年當選為英國第一位女首相,1984年在一場恐怖的暗殺中幸存,1990年在失去保守黨的支持後辭去首相職務。1992年榮獲撒切爾男爵封號,在英國上議院中任職。

撒切爾夫人是英國著名的政治家。在人類曆史上,很難找到能與瑪格麗特·撒切爾相提並論的女政治家。她出身卑微,又無庇蔭,竟一躍而成為英國第一位女首相,並連選連任,創造了英國政壇三次連任的奇跡。她思想敏銳、才華過人、作風果敢、意誌頑強。她使搖搖欲墜的國家獲得了新生,並為英國的繁榮複興創造了有利條件,她本人更是被譽為英倫三島的“鐵娘子”。

自我奮鬥的女強人

瑪格麗特·撒切爾1925年10月13日降生在離倫敦100餘英裏的格蘭薩姆市。父親費雷德·羅伯茨是個出身貧困的雜貨鋪小店主。後來他靠不懈奮鬥,躋身於仕宦之列,擔任過議員、市長、法官等職。父親把自己堅強奮鬥的精神、能言善辯的天賦以及對法律和政治的酷愛都遺傳給了他的小女兒瑪格麗特。

父親沒有受過正規教育,為了使女兒能受到良好教育,他把瑪格麗特送進當地最好的學校。5歲時,瑪格麗特被送去學鋼琴。父親還帶她去聽音樂、演講,隻要是有教育意義和文化性的活動,都讓她參加。

瑪格麗特從小聰明伶俐。在學校,她學習刻苦,成績優異,每年她的考試成績幾乎都是位居第一。

羅伯茨對兩個女兒要求嚴格,寄予厚望。他從來不能容忍女兒說“我不能”、“我認為我做不到”或“太困難”等話,他要求女兒:“如果事情困難,那就更有理由去做。”

中學畢業前夕,由於受一位化學教師的影響,瑪格麗特決定選讀化學係。那時,英國大學裏的化學係曆來是很少有女生敢於問津的。瑪格麗特的誌向,使她第一次顯示出與眾多女性的不同之處。經過一年的艱苦拚搏,她終於得到了牛津大學薩默維爾女子學院化學係的錄取通知書。

瑪格麗特10歲的時候就曾說過,“政治已熔化於我的血液之中”。因此,她一進入牛津大學,就同政治結下了不解之緣。她是校內的活躍分子,參加了學校裏的保守黨俱樂部。驚人的毅力和勤勉的精神使她很快成為該俱樂部的主席。每到星期五晚上,這個協會必舉行娛樂活動,接待內閣大臣,請他們演講。瑪格麗特因此結識了眾多保守黨知名人士,她的組織能力和辯論才能也由此得到了鍛煉和提高。

大學畢業後,瑪格麗特曾在一家塑料公司當過化學師,後又到萊昂斯公司當過化學實驗員,但她的目光始終在政治舞台上,她參加了當地的保守黨協會,繼續參與政治活動。

1949年,年僅24歲的瑪格麗特作為保守黨達特福區候選人參加競選,雖最後被工黨所挫,但她的毅力和頑強精神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當之無愧的“鐵娘子”

1975年,撒切爾夫人當選為保守黨領袖。1979年,她在英國大選中勝出,出任首相。

剛剛上台的撒切爾夫人,麵對的是一個經濟爛攤子:英國國民經濟長期停滯,已欠外債220多億美元,經濟危機深深困擾著這個國家。

秉性倔強的撒切爾夫人決心要“恢複和振興英國”,要指引英國朝著“完全不同的方向”前進。上台伊始,她就開始對國內經濟政策進行一係列重大調整和改革。

撒切爾夫人首先實行貨幣主義政策抑製通貨膨脹。其次,大規模地實行國有企業私營化。同時,她又促使議會通過了幾項法案,限製工會權力,使工會人數銳減,勢力削弱,罷工次數明顯減少,社會得到了一定的穩定。她還改革了工資製度,力圖以此改善勞資關係。

撒切爾夫人為堅定地推行其政策,加強對內閣的控製,幾次改組內閣,1981年一年內就改組了兩次。對妨礙其政策的人,不論地位多高、資格多老,一律更換。她說:“不能讓內部爭論浪費時間。”

在外交事務上,撒切爾夫人更是以強硬著稱。1982年的英阿衝突,使這位女首相的“鐵娘子”風格表現得淋漓盡致。

1982年4月2日,阿根廷以武力收回了由英國統治了近150年的馬爾維納斯群島。這一事件,在英國朝野引起了極大震動。國內輿論稱這是英國的“奇恥大辱”。撒切爾夫人立即召開內閣緊急會議,決定采用“炮艦政策”,並於6月14日攻占了馬島首府斯坦利港,阿根廷軍隊被迫投降。

英國在馬島衝突中大獲全勝,使撒切爾夫人的威望在英國大為提高。在不少英國人眼裏,她成了“英國”。

灑淚辭職,任職議會

撒切爾夫人的改革政策在20世紀80年代使英國重振雄風,再次躋身於西方五強行列。然而,20世紀80年代末,經濟危機卷土重來,英國經濟又一次進入衰退階段,而“人頭稅”又在國內弄得怨聲載道。在舉世關注的歐洲一體化問題上,撒切爾夫人固執地堅持自己的立場,在統一防務、統一貨幣等問題上與其他國家分歧極大,使英國在歐共體內十分孤立。保守黨為保持其執政黨的統治地位,經過激烈的黨內鬥爭,決定逼走撒切爾夫人。

1990年11月,為保守黨贏得三連任、執政十餘年的撒切爾夫人被迫灑淚辭職。離開唐寧街首相府後,撒切爾夫人並未離開政治舞台,她繼續在議會中任職,並在許多國內和國際事務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堅毅、果敢、雷厲風行,這些詞似乎是很少用在女性身上的,但把它們放在撒切爾夫人身上則是再合適不過。她之所以成為英國政壇的“鐵娘子”,一個重量級的政治人物,與她堅強的性格、旺盛的精力、洞察世事的遠見是分不開的。如果沒有一種魄力,想使深受經濟危機困擾的英國重振雄風是很困難的,但撒切爾夫人做到了。

菲德爾·卡斯特羅

菲德爾·卡斯特羅·魯斯於1926年8月13日出生在古巴東部原奧連特省比蘭鎮的一個甘蔗種植園主家庭,少年時代的菲德爾·卡斯特羅,最初在家鄉比蘭鎮的一所公立鄉村小學就讀,爾後很快相繼轉學到省城聖地亞哥市和首都哈瓦那,在私立的天主教教會學校念完了小學和中學。

卡斯特羅在外讀書,一方麵受到了自由、平等、博愛和宗教思想的影響,另一方麵也受到了民主、正義、愛國等社會思潮的熏陶。他在闖蕩人生過程中目睹和感受到了當時城鄉廣泛存在的不公正、不合理和不平等的社會現實,立誌研究和掌握法律知識為勞苦大眾鳴訴不平。1945年,他進入古巴最高學府哈瓦那大學選學法律,並於1950年畢業,獲法學博士學位。

他在大學生聯合會中先後擔任過許多重要職務並努力宣傳和組織群眾,開展了內爭民主外反帝國主義幹涉的鬥爭。1947年和1948年間,他還參加了由拉美一些進步學生組織聯合發起的討伐多米尼加特魯希略家族獨裁統治的遠征隊和前往波哥大聲援抗議哥倫比亞自由黨著名左翼領袖蓋坦被害的人民起義。自1948年起,他開始積極參與和領導古巴人民黨的青年運動,進行抗暴政、反寡頭的政治鬥爭。

1953年7月26日,他率領一批革命青年利用聖地亞哥狂歡節之機攻打位於該市的蒙卡達兵營,他的弟弟勞爾也參加了這次武裝襲擊行動。行動失敗後,卡斯特羅兄弟雙雙被捕,菲德爾被判15年徒刑。作為律師,他在法庭上正義凜然,慷慨陳詞,發表了著名的自我辯護詞《曆史將宣判我無罪》,控訴獨裁政權的罪惡,並提出治國之道。

1955年5月將這批革命青年提前釋放。獲釋後,卡斯特羅發起正式成立“七·二六”運動,踏上流亡墨西哥組建革命武裝打回古巴的征途。

1956年12月2日,卡斯特羅召集的82名青年帶著戰鬥武器乘坐《格拉瑪號》遊艇從墨西哥返回古巴,並在東部馬埃斯特臘山區創建了起義軍和革命根據地,開展遊擊戰爭。以卡斯特羅為總司令的起義軍同巴蒂斯塔政府軍作戰,深受人民群眾的支持,起義軍隊伍迅速發展,戰果不斷擴大。經過兩年多的武裝鬥爭,起義軍終於在1959年1月1日攻克了哈瓦那,推翻了巴蒂斯塔政權,趕走了巴蒂斯塔家族,取得了革命的勝利。

1959年古巴革命勝利後,卡斯塔羅組建了革命政府,第一任總統由從美國回國的烏魯蒂亞擔任,自己則任由起義軍改名的革命武裝力量總司令。同年2月,卡斯特羅出任革命政府總理,並於7月撤換了烏魯蒂亞,由多爾蒂科斯接任,直至1976年取消總統。1976年,古巴召開首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了國家憲法,選舉卡斯特羅為國務委員會主席並兼任部長會議主席。從那時起,卡斯特羅才把相當於總統和總理的兩個職務集於一身。

革命勝利初期,卡斯特羅領導全國人民進行土地改革,同時沒收了包括美國業主在內的大莊園主和大資產階級的部分財產,因而觸犯了美國的利益。美國於1962年正式宣布對古巴實行全麵的經濟製裁。卡斯特羅帶領全古巴人民與美國進行不屈不撓的鬥爭。

他不畏美國強權和威脅,領導古巴人民抵禦侵略和幹涉,走上了獨立道路並建立起美洲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在國際風雲變幻的20世紀90年代,他力挽狂瀾,與美國的強權政治和經濟封鎖繼續頑強抗爭,並為堅持社會主義、捍衛國家獨立和主權以及推進改革開放、克服困難和爭取本國經濟的逐步好轉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亞西爾·阿拉法特

亞西爾·阿拉法特,1929年出生在世界三大宗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和猶太教)的共同聖地耶路撒冷。“阿拉法特”本來是伊斯蘭聖地的一座山名,在伊斯蘭教義中,它是“神與吉祥”的象征。他的父親拉烏夫當時之所以給他取名阿拉法特,是希望真主能賜給兒子和平與幸福。但是,他父親因參加反對英國殖民主義和猶太人統治的鬥爭而遭到迫害,被迫離鄉背井,舉家遷往開羅。阿拉法特的母親紮海媧是一位勤勞賢慧的巴勒斯坦婦女,然而,艱難歲月摧殘了她的身體,就在阿拉法特4歲那年,他的母親就過早地離開了人世。家庭的不幸給阿拉法特幼小的心靈留下了巨大創傷,但苦難的生活卻使他養成了堅韌不拔的性格。

阿拉法特小時候就是一個“孩子王”,經常帶領一群孩子模仿軍人動作,做一些帶有軍事色彩的遊戲,從而為他日後創建遊擊隊,開展武裝鬥爭奠定了基礎。1958年,阿拉法特在科威特秘密創建了巴勒斯坦抵抗運動“法塔赫”,後來成為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的主要武裝力量。1965年,他領導的巴勒斯坦遊擊隊打響了反對以色列的武裝鬥爭第一槍,巴勒斯坦革命由此爆發。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後,以色列占領了整個巴勒斯坦領土,阿拉法特領導的遊擊隊被迫撤到阿拉伯鄰國,繼續開展反以武裝鬥爭。自1969年阿拉法特擔任巴解組織執委會主席以來,一直領導著被占領土內外的巴勒斯坦人開展各種形式的反對以色列占領的鬥爭,直至巴以1993年9月13日簽署和平協議握手言和為止。

1991年金秋之季,坐落在地中海之濱的突尼斯天高氣爽,景色宜人。在這令人陶醉的秋色裏,當時已經62歲的阿拉法特終於與比自己年輕34歲的蘇哈結為伉儷。

阿拉法特從長期鬥爭實踐中逐漸悟出一個道理:戰非出路,和為必行。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誰也吃不掉誰,戰爭解決不了問題,隻能是兩敗俱傷。巴解組織自1964年成立以來,曆經坎坷,大本營幾經搬遷,自約旦而敘利亞、黎巴嫩,最後突尼斯。以溫和和務實著稱的阿拉法特頂住內外壓力,采取現實主義政策,於1988年宣布接受聯合國安理會242和338號決議,從而步入“以土地換和平”、政治解決巴以衝突的道路。1991年馬德裏中東和會的召開是巴以從對抗走向和平的重要轉折點。以色列從與巴勒斯坦交往中也不得不承認以阿拉法特為首的巴解組織是巴勒斯坦人民的惟一合法代表。1993年9月9日,巴以在奧斯陸進行了14輪秘密會談後,阿拉法特和當時的以色列總理拉賓交換了親筆簽字的信函,正式宣布相互承認。13日,阿拉法特與拉賓終於在華盛頓握手言和,簽署了具有曆史意義的關於巴勒斯坦自治的原則宣言,從而為巴勒斯坦問題的最終解決奠定了重要基礎。從1993年10月阿拉法特和拉賓在開羅首次正式會談至今,巴以高級官員圍繞實施和擴大巴勒斯坦自治問題進行了數十輪艱苦、曲折的馬拉鬆式談判。談判之路荊棘叢生,曆經磨難,多少次陷入僵局,多少次瀕臨破裂,又多少次起死回生,每前進一步雙方都付出了巨大努力。每當談判進入關鍵時刻、阿拉法特總是親自出馬,對一些重大問題進行最後拍板。1995年9月,阿拉法特和當時的以色列外長佩雷斯在埃及的塔巴圍繞擴大巴自治問題進行的最後一輪談判持續8天,長達近百個小時,有時一次會談就通宵達旦,長達20多個小時。雖然阿拉法特常給人以溫和的感覺,但他有時也有強硬的一麵。當雙方就以色列從希伯倫撤軍等棘手問題針鋒相對充滿火藥味之時,阿拉法特兩次憤然退出會場,以示抗議以色列在這些問題上的頑固立場。後經埃及和美國從中斡旋,阿拉法特才重新回到談判桌前。鑒於阿拉法特為推動中東和平所做出的卓越貢獻,他與拉賓和佩雷斯一起獲得了1994年諾貝爾和平獎。

1994年,對阿拉法特和所有巴勒斯坦人來說都是具有重要曆史意義的一年,巴勒斯坦終於在自己的土地上實現了自治,巴勒斯坦人有了自己的政府。7月1日,阿拉法特回到了闊別27年之久的加沙,結束了長期漂泊不定的流亡生活。

1996年1月20日,巴勒斯坦曆史上的第一次大選在巴勒斯坦自治區舉行,阿拉法特以881%的多數票當選為巴勒斯坦自治政府主席。然而,阿拉法特並不滿足於目前的這種有限自治。他多次強調,盡管立國之路漫長曲折,一個以(東)耶路撒冷為首都的獨立的巴勒斯坦國終將在巴勒斯坦大地上建立。

阿拉法特為爭取巴勒斯坦國家獨立、民族解放奮鬥了近半個世紀。他是一位民族英雄,同時也是一位受世人尊敬的政治家。

鮑裏斯·葉利欽

鮑裏斯·尼古拉耶維奇·葉利欽,1931年2月1日出生在俄羅斯聯邦斯維爾德洛夫斯克州達裏茨基區布特卡村的一個普通農民家庭裏。葉利欽貧寒的家境,艱苦的童年生活,培養了他倔強好鬥的性格。中學畢業後,他選擇了建築專業,考入了烏拉爾基洛夫工學院建築係。

1955年畢業後,開始在建築行業工作。他從基層工作幹起,一年內竟掌握了12門專業技術。他的實幹精神和工作魄力使他步步榮升,從工長到工段長,又任總工程師,建築局局長。

1961年,他加入了蘇聯共產黨。1968年任斯維爾德洛夫斯克州建設部部長,後升為州委第一書記、蘇共中央建設部部長。1981年當選為蘇共中央委員。

1985年3月,戈爾巴喬夫入主克裏姆林宮後,推行以“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為中心內容的改革,給具有激進思想的葉利欽以扶搖直上的機會,戈氏對葉利欽的青睞,使他很快擔任了蘇共中央書記,莫斯科市委第一書記,1986年2月成為蘇共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

1987年10月,葉利欽在蘇共中央全會上即席發言,向戈爾巴喬夫和蘇聯的改革政策公開的發難,對改革的進程、對黨的組織、尤其是黨的最高領導層的工作作風,其中包括對蘇共中央總書記戈爾巴喬夫提出了批評。葉利欽的這一舉動被批評為是在社會革新的重要時刻分裂黨,企圖破壞最高領導層的團結。

1987年11月11日戈爾巴喬夫代表蘇共中央解除了葉利欽莫斯科市委第一書記職務,改任建委第一副主席。戈氏把這個決定通知葉利欽時,特意強調:“葉利欽你要記住:我決不會再讓你搞政治。”就這樣,葉利欽政治上一度失寵,跌了下去,從戈爾巴喬夫改革的陣營中消失。

葉利欽的性格決定了他決不甘心作一個政治棄兒,決不甘心在蘇一俄政壇上銷聲匿跡。他心裏清楚,戈氏製造和啟動的民主化進程的機製遲早會給他重返政壇的良機,他需要等待。

1988年12月,蘇聯人民代表的選舉給了葉利欽重返政壇的良機。他決定參加競選人民代表。可是,根據當時的選舉製度,部長沒有權利當選人民代表,為此,他毅然辭去了部長職務,全力以赴投入競選。在競選期間,他幾乎每天都要與選民見麵,並多次參加大規模的群眾集會,出席電視辯論會,他要抓住一切機會來宣傳自己的施政綱領,抨擊時政,揭露政府官員們的官僚主義作風和腐敗行為,充分展示自己廉潔奉公、從政為民的形象和深入基層、密切聯係群眾的作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