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篇不可思議的人體之謎
■ 人體是左右對稱的嗎
人的身體似乎是左右對稱的,事實上,人體的左右兩側,並不是絕對對稱的,但要精確測量才會發現。就拿左右手來說,它們的粗細長短是不一樣的;人的眉毛也是一邊高一邊低;眼睛也往往是一隻大一隻小;左右兩隻胳膊和兩條腿,粗細也是不一樣的。經常用左側胳膊或左腿的人,左腿和左胳膊總是比右邊的粗;常用右側的人,則右側粗一些。
從人體內部髒器來看,左右兩側的差別就更大了。右側有一個肝髒,左側卻是一個脾髒。最明顯的是心髒,它並不位於身體的正中,隻有一小部分位於胸腔右側,絕大部分在左側。人體大腦的構造及功能,左右兩側也不完全一樣。對大多數人來說,左側腦子有管理說話、使語言連貫的神經中樞,而右側則沒有。
小資料 為什麼不能一邊吃飯,一邊看書寫字
我們身體的各種器官都要受大腦指揮才能工作。吃飯的時候,大腦指揮消化係統工作,嘴裏要增加唾液,胃要分泌胃液,還要加快蠕動,好讓吃下去的食物很好消化。如果一邊吃飯,一邊看書,大腦就要同時指揮兩個係統的工作。因為看書的時候,大腦需要流進很多血液,這樣就會造成胃缺血,對身體不好。
■ 吸入體內的空氣到哪裏去了
人的生命需要食物提供的能量來維持,食物在人體內轉化為能量的時候需要氧氣。所以人就必須時時刻刻吸入空氣,並把廢氣排出體外。
生命時刻需要補充氧氣,鼻子是空氣進入人體的第一道關口,鼻腔對空氣起到加溫和濕潤的作用,鼻子內的黏膜和鼻毛可以擋住微粒和灰塵。進入人體的空氣通過肺和體內的二氧化碳交換,肺由7億多個肺泡組成,氧氣和二氧化碳的交換就發生在這些肺泡表麵。每一個肺泡上麵都覆蓋有無數的毛細血管,新鮮的氧氣通過肺泡內的毛細血管進入血液,與血液中的血紅蛋白結合,順著血管流到心髒,心髒把含有氧氣的血液輸送到身體的各個組織器官。肺泡則把接收到的二氧化碳交給支氣管,經呼吸排出體外。
小資料 你見過用皮膚呼吸的動物嗎
大多數未長成的蛙類在水中用腮呼吸,發育成熟後到陸地生活就改用肺呼吸,但有少數穴居或樹居的蛙,既不用肺也不用腮呼吸,而是靠濕潤的皮膚呼吸,這些皮膚增加了體表麵積,使蛙在劇烈活動時,能吸取更多的氧氣以供所需。
■ 人為什麼要喝水
水是構成一切生物體的基本成分,水是生命之源,也是人類最必需的營養素之一。
人體重的50%~70%是水分。在人體的各個部分——肌肉器官、腦脊液和血液裏都有水,就是堅硬的骨頭裏也含有1.6%~4.6%的水呢。含水量是隨著年齡、性別及身體狀況的不同而不同。腦組織裏大約含85%的水;血液大約含90%的水。水是人體細胞和體液的主要成分,體內的水分主要與蛋白質、脂類或碳水化合物結合,形成膠體狀態。人體總水量中約50%是細胞內液,其餘50%為細胞外的液體,包括細胞間的液體和血漿。這些水分維持著身體內環境水和電解質的平衡。
水是吸收和輸送營養物質的介質,又是排泄廢物的載體。人通過水在體內的循環完成新陳代謝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水還具有散熱、調節體溫、潤滑關節和各內髒器官等作用。水對人類生命至關重要,如果失水達10%~20%,人體就會消瘦下去,甚至危及生命。
小資料 人體內的血液量
在我國,一個健康男性平均每千克體重大約隻有80毫升的血液,一個健康的女性每千克體重約有75毫升血液。據觀察,成年男子一次失血500毫升以上就可能發生輕度休克。
■ 為什麼運動後越喝水越渴
運動時大量排汗保持了體溫的相對穩定,卻使人體丟失了大量的水分,同時還帶走了許多無機鹽,如鈉、鉀、鎂等。由於水分丟失太多,血漿的滲透壓變高,刺激了丘腦下部的滲透壓感受器,引起大腦皮層興奮,產生了口渴感,需要大量飲水。大量飲水又衝淡了血液中氯化鈉的濃度,為了保持和恢複原有濃度,就要把喝進來的水分再排出去,於是繼續出汗。隨著汗液的繼續排出,氯化鈉又進一步丟失,如此便形成了惡性循環。因此,人會感到越喝越渴。
熱天運動後口渴怎麼辦呢?當然要喝水,不過應在水中加點鹽,一般500毫升水中加入l~1.5克的食鹽就可以了。喝水時一定要避免暴飲。因為胃腸道每小時吸收水分的總量不超過800毫升,一次飲水過多會使大量水分滯留在胃內,影響運動或消化,甚至出現胃痙攣。一般每小時飲水總量不超過1000毫升,每次150~200毫升為宜。水的溫度也不要太高,最好是8~12℃。
小資料 為什麼不要喝生水
自來水雖然進行過消毒,但並不可能把所有的細菌都殺死。同時,從自來水廠出來的水經過長距離地下水管道的輸送,有的還經過幾天的水箱存放後,再送到家家戶戶,可想而知,水會被空氣中的細菌二度汙染,可見直接喝自來水是不衛生的。
■ 人為什麼要吃鹽
我們每天吃的菜中,都要放一點鹽。這不僅是為了調味,也因為我們的身體需要鹽。鹽是維持人體正常發育不可缺少的物質,它調節人體內水分的均衡分布,維持細胞內外的滲透壓,參與胃酸的形成,促使消化液分泌,增進食欲。同時,它還保證胃蛋白酶作用所必需的酸堿度的平衡和體液的正常循環。人不吃鹽或吃鹽過少都會造成體內的含鈉量過低,發生食欲不振、四肢無力、眩暈等現象;嚴重時還會出現厭食、惡心、嘔吐、心率加速、脈搏細弱、肌肉痙攣、視力模糊、反射減弱等症狀。
但是,鹽吃得過多也對人體有害無益。科學家們研究的結果表明:鹽能使人體“水化”,就是說鹽對水有某種吸附力。人體內鹽分多了,要求水分也相應地增加,使過多的水分滯留在體內,從而引起高血壓。
小資料 為什麼不能吃得太鹹
如果吃得太鹹,就有得高血壓的可能,因為鹽中有鈉的成分,而鈉有帶水的特性,大量的鈉和水進入血液後,造成血液增多,血管壁水腫,就會引起高血壓,所以應控製好鹽的攝入量。
■ 舌頭為什麼能夠辨別味道
舌頭能夠分辨出不同的味道,是因為舌頭上有許多乳頭狀的突起,突起裏麵含有“味蕾”。味蕾是味覺的先頭兵,當接觸到進入口腔的食物時,味蕾上的神經係統把它感覺到的味道報告給大腦,大腦下達味覺反應後,就品出味道了。
科學研究發現,味蕾有四種類型,每一種類型感受一種味覺刺激。人類感覺甜味的味蕾較多地分布在舌尖;感覺酸味的味蕾較多地分布在舌頭兩側的後半部分;感覺苦味的味蕾集中在舌根部;而感覺鹹味的味蕾在舌尖的兩側。而且,鹹味傳遞最快,甜味和酸味適中,苦味在大腦中停留的時間最長。其他的味覺,像澀、辣等都是由甜、酸、苦、鹹四種味覺融合而成的。同時,舌和口腔還有大量的觸覺和溫度感受器,這種綜合感受傳遞到大腦,就會產生各種各樣的複合味覺。
小資料 世界上有人不怕苦嗎
你相信世界上有人吃東西吃不出味道來嗎?事實上,世界上確實有食不知味的人,這種現象醫學上叫做“味盲”。但醫生發現,這種人隻對苦味不敏感、品嚐不出苦味,隨後人們對“味盲”的解釋是:僅對苦味無感覺,而對甜、酸和鹹等味覺均與一般人無異。
■ 為何有人是直發有人是卷發
人的頭發之所以有直發和卷發之分,是由於毛囊形狀不同。每一根毛發都固定在皮下微小的毛囊中,毛囊的形狀影響毛發的形狀。圓形的毛囊長出的頭發就顯得直而粗,這種頭發東方人居多;橢圓形的毛囊長出的是波浪式的頭發,這種頭發西方人較多;而那些一頭卷發的人的毛囊是螺旋形的,很多黑人都是這樣的頭發。
頭發在生發過程中可以產生兩種色素:一種能使頭發呈現由深黑到淺褐色的色調;另一種能使頭發呈現金色、金褐色或棕色的色調。這兩種色調就像兩種顏料,由於它們的不同組合而使頭發呈現不同的顏色。不同的人種這兩種色素的組成不同,黑頭發的人主要有前一種色素,金色頭發的人則主要有後一種色素。
小資料 頭發與發飾
古代文獻中記載女子發式很多,同樣,發式也是美發的重要部分,梳好的發髻要用花和寶鈿花釵來裝飾,皇宮貴胄的女子可以用珍奇的材料做發飾,麵一般小戶人家隻能戴荊釵,“拙荊”就是古代男子對外人稱自己妻子的謙稱。
■ 頭發的秘密
人類的祖先身上長滿了毛,隨著人類不斷進化,身上的毛發漸漸變細變少,最後成了現在人們身上的汗毛。而頭發對頭部有很好的保護作用,所以才被保存下來。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美的追求也越來越強烈,頭發作為身體美的一部分,越來越被人們重視。
頭發的秘密:
1、一根頭發的平均生長速度:每天0.3毫米。
2、發根在頭皮以下的深度:4毫米。
3、一根纖細的頭發直徑:45微米。
4、正常情況下,一根幹燥的頭發能被拉長30%,一根濕發能被拉長50%。
5、平均每天脫落的頭發數量:50~100根。
6、一根頭發單獨能承受的平均重量:100克。
7、一平方厘米的頭皮上平均長有200根頭發。
8、中醫學認為頭發的健康與人體的血液和腎髒健康有關。
小資料 頭發有哪些化學成分
如果將頭發浸泡在水中,毛發很快就會膨脹,這種遇水膨脹現象說明毛發中含蛋白質成分很高,而脂質含量很低。毛發具有很強的拉伸性,這是由於細胞中細絲的排列與毛發長軸平行的緣故。
■ 人為什麼要睡覺
睡眠是人最基本的一種生理需求,是大腦神經活動的一部分,是大腦皮質內神經細胞興奮被抑製的結果。當抑製作用在大腦皮質內占優勢的時候,人就會睡覺。除了極個別的人一輩子不睡覺之外,正常人都需要充足的睡眠。
睡眠可以消除體力、精神上的疲勞。人們經過一天的學習及工作,腦細胞在緊張的工作後,會感覺疲勞,需要一定的休息時間。在忙碌了一天之後,一夜的酣睡可以幫助大腦消除疲勞。
睡眠就是為了能讓身體各部位獲得最充足的舒緩狀態,讓精神回複到意識最佳、記憶力最好的狀態。當身體恢複了能量儲備,就會感覺精力相當充沛,學習以及工作的效率就會提高。兒童入睡後,腦下垂體分泌的生長激素會增多,因此充足的睡眠有利於孩子的生長發育。如果睡眠不足,人就可能頭昏腦漲、注意力不集中、胃口不好,長期這樣,就會損害健康。
小資料 為什麼做夢時會說夢話
人腦由很多神經細胞組成,這些神經細胞都有不同的分工,有的負責運動,有的負責語言。人在睡覺時,大腦開始休息,但由於睡得不熟的原因,某一部分神經細胞可能沒有休息,還處於興奮狀態,如果負責語言的那部分神經細胞處於興奮狀態,人就會說夢話。
■ 人為什麼會出汗
人是恒溫動物,在37℃左右的體溫條件下,各種生命活動才能正常進行。出汗是人體的本能,它是維持正常體溫的一種方法。一個人全身皮膚表麵大約有200~500萬個汗腺,汗液就是從這些汗腺裏流出來的。汗腺是人體的“天然空調器”,人的體溫上升時,汗腺開始啟動“空調器”,皮膚下麵的血管就會擴張,身體內的血液湧入到皮下血管。這時,皮膚裏的汗腺就會分泌大量汗液,通過皮膚表麵的汗液蒸發,來帶走體表的熱量,從而降低體表的溫度,保持體溫的恒定。同時,出汗帶走人體內大量代謝廢物,人就覺得舒服、暢快。
為了保證汗腺能正常工作,必須經常洗澡,保持皮膚潔淨,否則汗腺容易被堵塞。如果汗水流不出來,皮膚就會發炎或生痱子。假如體溫超過37℃,汗腺不排汗,體內積聚的熱量就會逐漸增多,加劇體溫上升。當體溫上升到40℃或以上時,體內重要的生物催化劑——酶的活性就會受到破壞,人就會生病。
小資料 酶是什麼東西
酶是生物體的細胞產生的有機膠狀物質,成分是蛋白質,可以加速有機體內的化學變化,比如促進體內的氧化作用、消化作用、發酵等。有機體內的酶有很多種,並且一種酶隻能對某一類化學物質或某一個化學變化起催化作用。
■ 感冒時鼻子為什麼不通氣
鼻子是人的嗅覺器官,可以幫助人們聞到各種不同的氣味;同時也是呼吸器官,能協助人們正常呼吸。鼻子裏分布著很多嗅覺細胞,當它們受到氣味的刺激,就通過電話線一樣的神經,把聞到的氣味傳給大腦,從而分辨出氣味。
鼻子不通氣,是鼻子在與病毒作戰呢!鼻腔是一個具有較為複雜組織結構的通道,它的內側壁是鼻中隔,是兩個鼻腔的間壁;外側壁有三個像房簷狀的突出的粘膜組織,叫做鼻甲。因為感冒,血液加快了向鼻子流動的速度。這時鼻子裏的鼻粘膜就會因充血腫脹而使分泌物增多,使鼻腔通道變得狹窄。呼吸通道被堵住了,氣流通過困難。所以,鼻子也就不通氣了。當然病毒也無法從這裏進入體內了,等到病毒被消滅的時候,鼻子自然就通氣了。
小資料 為什麼人的嗅覺有時會失靈
人的鼻腔上部有一塊嗅覺區,藏著嗅腺。當人吸氣時,空氣中的氣體分子就溶解進嗅腺液中,刺激嗅覺細胞,再經過神經傳到大腦管轄嗅覺的中樞,產生嗅覺。但是,時間一長,嗅覺器官就會因疲勞而嗅不出味道來。
■ 為什麼挖鼻孔不好
挖鼻孔是一種不良習慣,在公共場所挖鼻孔既不文明,又影響身體健康。人的鼻孔裏有鼻腔,在鼻腔的表麵覆蓋著一層又薄又嫩的粘膜,粘膜上有許多很細很小的血管。用手挖鼻孔時,手指甲很容易把粘膜上的血管碰破,引起出血。同時,挖鼻孔的時候很容易使鼻毛減少或脫落,灰塵、微粒及病原體容易進入鼻腔。鼻腔粘膜下層分泌出來的免疫物質能圍殲“入侵之敵”,而經常挖鼻孔會影響鼻粘膜分泌這種免疫物質的功能,削弱了鼻腔預防疾病的能力。
此外,人的雙手會沾染各種灰塵和汙物,這些灰塵和汙物中帶有各種細菌和病毒,挖鼻孔的時候就有可能傳播疾病。這樣看來,經常挖鼻孔會損傷鼻粘膜,造成鼻出血;同時更容易發生鼻炎、鼻竇炎以及上呼吸道感染等,所以,不要挖鼻孔。
小資料 鼻竇炎是怎麼回事
鼻竇的大小和形狀因人而異,成人的鼻竇炎大多數發生於額竇以及最大的上頜竇。鼻竇產生的黏液基本上是向上排出的。鼻竇受到感染時,排液通道堵塞,壓迫神經,引起疼痛。竇液排出不順暢影響睡眠。
■ 為什麼有的人耳朵會動
耳朵可分為3個部分,耳廓、外耳道和鼓膜稱為外耳,起保護和傳導聲波的作用,有的人耳朵能動就是外耳在動;鼓室及位於其中的錘骨、砧骨和鐙骨這3塊聽小骨稱為中耳,中耳以機械形式傳遞振動;耳蝸、半規管和聽覺神經稱為內耳。
我們看到很多動物的耳朵都是會動的,人和動物一樣,耳朵後麵有一塊動耳肌,在神經的支配下可以活動。人類經過長期的進化,有些人耳後的動耳肌退化了,耳朵就不會動了;而有些人的動耳肌沒退化,耳朵就會動。
人的耳蝸上部有三個環形管子,可以幫助我們維持身體平衡,這三條管子被稱為“半規管”,裏麵充滿了液體。當人們運動的時候,管裏的液體也會隨著一起動,耳蝸的神經末梢此時就可以收集到信息,並將其傳送到大腦。這樣,人們就能判斷自己是向前還是向後,是向上還是向下運動了。
小資料 為什麼耳朵進水後聽不清聲音
耳朵裏進了水,正好擋住了聲波的去路,聲波進不去,不能使鼓膜振動,或者進去的聲波因為受到阻擋變弱了,鼓膜振動很小,自然就聽不清聲音了,用棉花塞住耳朵,或用手捂住耳朵,就聽不清聲音,也是這個道理。
■ 為何男人女人的聲音不一樣
人的聲音是由振動著的物體——聲帶發出的,它有著自己獨有的特性,聲帶是位於喉腔兩側的一對彈性黏膜壁。成熟的聲帶由兩部分組成:堅韌的軟骨組織和柔軟的膜片,它們是發聲、歌唱的關鍵部位。
聲音的高低與膜片形態成反比關係。膜片越短、越薄,人發出的音調就越高;反之亦然。嬰兒出生時聲帶總長為6~8毫米,膜片和軟骨組織均為3~4毫米長。6歲前,聲帶生長很快,此後逐漸減慢。長至青春期前,男女聲帶長度基本相等,約在12~15毫米之間。此前男女的聲音沒有很大的不同,都是童音。但到了青春期,青少年也就進入了變聲期。女孩的聲帶隻略微增長,臨近成年時長度為13~18毫米。而男孩的聲帶卻在雄性激素的刺激下,增長十分可觀,到成年後長度一般可達18~23毫米。隨著聲帶的變化,男女音色的區別就特別明顯:成年男子的聲音粗獷低沉;成年女子發音尖聲細語。
小資料 人在什麼時候發育最快
人在出生前長得最快,胎兒在母親的子宮裏住了9個月後,從一個不如句號大的單一細胞,發育成一個大約50厘米長,3至4千克重的嬰兒。嬰兒出生後,仍繼續快速發育,到1歲時,大約已經有出生時體重的4倍!
■ “十聾九啞”的說法有道理嗎
耳聾有先天性耳聾和後天性耳聾兩種。先天性耳聾多數是聽覺器官發育不良造成的。後天性耳聾是人出生後,由於生病或使用了損害聽覺神經的藥物,導致耳朵的傳音器官損壞而引起的耳聾。
啞巴是指不會說話的人,其中很少一部分人,是因為發音器官有問題所致,絕大部分啞巴是因為耳聾所致。通常我們學習語言,首先要能夠聽到聲音,聲音信號傳入聽覺中樞神經係統,並與語言中樞發生聯係後啟動語言通路。因為聾人沒有聲音信息的傳入,這樣語言中樞就無法接受信號,自然無法說話了,因而變成聾啞人。
並不是所有先天性耳聾和幼年時發生耳聾的人都是啞巴,他們在別人的幫助下,是可以講話的。現在的聾啞學校,專門幫助耳聾的孩子訓練發音和說話,這樣孩子們在成年後,就可以與平常人正常交往。
小資料 人體內最小的骨頭是什麼
我們的身體裏最小的骨頭——聽小骨藏在耳朵裏,它由錘骨、鑽骨和鐙骨組成,這三者由靈巧的關節連接成一個鎖鏈,醫學上稱之為“聽骨鏈”。當聲音通過鼓膜傳到聽小骨後,它們立即開始工作,最後由鐙骨把“聲音密布”告知前庭窗。
■ 鼓膜有什麼作用
醫生檢查耳朵的時候,會用手電筒向耳道裏照。在外耳道的盡頭有一層薄膜,這層薄膜就是鼓膜,俗稱“耳膜”,或者“耳鼓”。從鼓膜再往裏就是中耳了,鼓膜恰好位於外耳和中耳的交界處,鼓膜呈灰白色,有光澤,薄而半透明。鼓膜並不與外耳道呈垂直狀態,其外形像鬥笠,向前、外、下方傾斜。鼓膜隻有0.1毫米的厚度,就像一層薄紙,麵積不足一分硬幣麵積的1/4。鼓膜的內側連著聽骨,又和中耳相連,隻要有一點細微的聲響,就會發生震顫,把聲音傳到中耳,人就會聽到聲音了。
據科學家研究,人的聽力隨著年齡的增加而不斷下降。人從出生以後,耳朵裏麵的毛發狀聽覺細胞就開始退化,組織的彈性也會慢慢降低,因此有人說嬰兒時期人的聽力是最好的。
小資料 耳朵流膿是怎麼回事
有人的耳朵會流出膿水,這是怎麼回事呢?耳朵流膿主要是可能得了兩種病:一種是中耳炎,另外一種是長了耳癤子。這兩種病的患者都應注意耳朵衛生,注意飲食要清淡一些,嚴重時要去醫院進行治療。
■ 鼻子、耳朵為什麼最怕凍
人體最怕凍的部位是鼻子和耳朵,這是為什麼呢?
人體的體溫一般保持在37℃左右,當氣溫降低的時候,身體的熱量就會散發出去,人就感覺到寒冷了。冬天,人們會穿上厚厚的冬衣,住在北方的人還要帶上皮帽,穿上皮靴。但是人的聽覺、視覺和嗅覺器官,還要維持正常交流和呼吸,這些部位不能像四肢那樣用厚厚的衣服包裹起來,保溫就比較困難一些。
另外,鼻子和耳朵都突出在頭部表麵。與空氣的接觸麵積比較大,散熱速度比較快。特別是耳朵兩麵都要與空氣接觸,比鼻子更容易凍壞。同時,人體血液從心髒流出的時候,溫度比較高,流得越遠,溫度就越低,當血液流到手指、腳趾、鼻尖、耳朵等神經末梢的時候,溫度就降得很低了。所以,耳朵和鼻子是人體供熱和保溫的薄弱環節。
小資料 為什麼要打噴嚏
人的鼻黏膜上有許多靈敏的細胞,當有刺激的東西衝進鼻孔時,細胞立刻會把這個情況告訴大腦;大腦通過分析,由肺部用力把氣噴出去,這就是打噴嚏。打噴嚏也會傳播病菌,所以不能對著人或食物,要用手絹捂住口鼻。
■ 為什麼會打嗬欠
打嗬欠是一種特殊的深呼吸。
人類的呼吸是靠吸進氧氣,呼出二氧化碳來完成的。平時,體內的血液不斷流動,將氧氣輸送到身體各部位,以滿足身體的需要。如果人在打盹、疲勞寂寞的時候,大腦的抑製過程戰勝興奮過程,這時身體的某些部分進入抑製狀態,而呼吸器官則首當其衝。由於血管中氧的供應不足,積累起來的廢物無法排泄,呼吸也開始減慢並變得更加深沉了,影響到了大腦的呼吸中樞,這時候身體就發生了保護性反應——打嗬欠,這是人體需要大量氧氣的一種表現。
打嗬欠的時候,肺部擴張超過了平常的容量,並由此吸進了大量的氧氣,增加了血液裏的含量氧,這就改善了大腦細胞的供血狀況,並使細胞的代謝過程變得活躍。此外,除非環境不允許,人在打嗬欠時,往往要伴隨著伸懶腰,這個動作會使人暫時清醒許多。打嗬欠對人體是有益的,而且是必需的。
小資料 地球大氣的主要成分
地球大氣的主要成分為約78%的氮,21%的氧和不能0.04%的微量氣體。由於地心引力的作用,幾乎全部的氣體集中在離地麵100公裏的高度範圍內,其中75%的大氣又集中在地麵至10公裏高度的對流層範圍內。
■ 有時人生氣時為何吃不下飯
我們的一切舉動都是受大腦皮層控製的。大腦皮層管的事情非常多,但工作還是被安排得井井有條。一般說來,在某一時間裏大腦隻有一個中心,也就是說隻處理一件事情。即使有的時候大小事情一起來,也是一件一件地解決。
大腦皮層在處理事情時,它隻在有關的部位產生興奮,而這一部位興奮的時候其他部位就會被抑製。比如當我們饑餓想吃東西時,大腦皮層中想吃東西的部位就是唯一的興奮點,其他部位都處於抑製狀態。也就是說胃腸道此時的功能很好,食欲也相應的好;可是如果生氣,大腦皮層中別的部位就產生了強烈興奮,原來管吃的部位就會被抑製,胃腸道的功能受到影響、減慢甚至停止它們有節奏的動作,使人不想吃飯,於是食欲消退,也就吃不下飯了。這時即使吃下飯,也會停在胃腸裏不動造成消化不良。
小資料 倒立著能吃東西嗎
如果倒立起來,食物會不會從胃裏倒流出來呢?不會的,因為在食管與胃連接的地方有一塊肌肉叫“賁門”。咽下東西時,肌肉張開,使食物到達胃裏;在人不吞咽時,這塊肌肉是緊縮在一起的,能阻止食物流出,所以,即使我們的身體倒立起來,食物也不會倒流的。
■ 碰傷的地方為何會發青發紫
皮膚顏色起紫發青,這是皮下出血的表現。人身上幾乎到處都有血管,有的很細,像頭發絲,甚至跟蠶絲差不多;還有的幾十根擰在一起,也隻不過一根頭發那麼粗,這種血管在皮膚下麵到處都有,叫毛細血管。毛細血管的管壁是一層非常薄的薄皮,不小心碰著了,毛細血管就會破裂出血。如果毛細血管和別的小血管破得很厲害,出血很多,碰傷的地方就會因出血而出現青斑紫塊。
血管破了,流出來的血會變成青紫色。這是因為紅細胞裏缺少了氧氣。原來,紅細胞裏有一種成分,叫血紅蛋白。在肺髒的作用下,氧氣和血紅蛋白結合起來,流向全身各處的毛細血管,供給各個細胞去利用,並將細胞所產生的廢物——二氧化碳運走。這時,血就變成了暗紅色。碰傷的地方,血管破了,血流了出來,這部分血紅蛋白沒法再流回肺髒去吸收氧氣就顯出紫色來。
小資料 為什麼長期暴曬容易誘發皮膚癌
醫學研究已經證實,陽光中的紫外線可以增加患皮膚癌的幾率。皮膚癌可以分為黑色瘤皮膚癌和非黑色瘤皮膚癌。一旦患上皮膚癌,惡化的速度相當快。皮膚癌多數在手掌和腳掌上出現,所以在一般情況下,最好避免長期在烈日下暴曬。
■ 為何嬰兒剛出生就哭
胎兒在子宮裏是不呼吸的,出世後的嬰兒就必須依靠自己的呼吸來吸入氧氣和排出二氧化碳。胎兒的肺內沒有空氣,肺還是一團結實的組織。
小孩子生下來時都會哭,那是因為嬰兒一出生,馬上脫離母體,原來呈蜷縮的姿勢,一下子伸張,而原來蜷縮的胸廓突然伸張;肺葉也跟著張開,使胸腔立即擴大,於是嬰兒就吸進了出生後的第一口空氣。吸氣完成後,胸廓由擴大狀態恢複到原來沒有吸氣的大小,空氣就緊接著被排出體外。然而當空氣從肺部回到氣管,呼出時經過喉頭,喉頭肌肉加緊收縮,使喉腔內左右兩邊的兩根聲帶拉緊靠攏。廢氣體衝出,帶動聲帶就發出了類似於哭的聲音。
由於嬰兒剛出生的時候,大多都是處於缺氧狀態,很需要大量空氣,所以都大口大口地呼吸身體所需的氧氣,就發出一陣緊張的“哭”聲。
小資料 胎兒在子宮裏做什麼
胎兒在媽媽的肚子裏時,並不是每天睡覺。胎兒3個月後器官已經完全成型,可用眼睛看東西,喜歡聽慢節奏的音樂。而且胎兒也有了觸覺,在體外碰他的手,他會握起小拳頭。
■ 為什麼小孩子會換牙
人一生中長兩次牙,在出生後的6~8個月開始長牙齒,到3歲左右牙齒就長完了。我們將這次長出來的牙齒稱為乳牙,乳牙一共有20顆。到了6歲以後,長有牙齒的顎骨隨著年齡而變大,導致乳牙與牙床不吻合而脫落,同時再長出新牙。新牙叫“恒牙”,能讓我們使用一輩子,因此,這時長出的恒牙也叫做永久齒。恒牙共有32顆,在乳牙剛脫落時恒牙就會逐個長出來,全部長齊需要6年時間。也就是說,當我們13~15歲時,嘴巴裏的牙齒就已經全部換成恒齒了。人還有幾顆牙齒,是在20歲左右才會長出來,這幾顆牙叫遲牙或智牙。
人的牙床骨有一個從小到大的發育過程,在幼兒期,牙床骨不大,這時候如果長出一副恒牙,將無法在牙床上立足。進入成年期後,牙床骨長大了,假如這時還是那些乳牙,牙床骨就填不滿,難以發揮正常的咀嚼作用,所以,人要長兩副牙齒。
恒牙可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牙齒,脫落後就再也長不出來了。所以,我們要保護好牙齒,盡量做到飯後刷牙,平時少吃甜的食物等。
小資料 牙是由什麼構成的
人身體裏最堅硬的部位就是牙齒了。牙齒可以分為牙冠、牙頸和牙根三部分。牙齒的外麵一層是光亮堅硬的牙釉質,緊接牙釉質的是齒質,再往裏是牙髓腔,牙髓腔內充滿了血管和神經。
■ 人的牙齒有什麼作用
牙齒的排列和形狀完全適應人的食物類型,人是雜食動物,既吃植物,又吃動物。人前麵的門牙很薄,就像一把切刀,最適合切斷食物。另外,它還能配合舌頭發出齒音。犬牙形狀尖利,專管撕碎食物。磨牙的表麵很不光滑,就像一台磨盤,也叫臼齒,研磨起食物來非常方便。顎部的肌肉很有力,它把下顎拉向上顎,使牙齒能有力地咬合起來。
剛生下來的小孩嘴裏雖然看不到牙齒,但是實際上牙槽骨裏已經有了牙齒,隻不過還沒有長出來而已。孩子長到7個月的時候,下麵的兩顆門牙會長出來,以後其餘牙齒也會陸續往外長,一直到3歲左右,20顆乳牙就會全部長齊。
牙齒是人體的重要器官,牙齒長得不整齊不僅會影響人的消化功能和語言表達,還會影響人的容顏。青少年應該保護好自己的牙齒,學會正確的刷牙方法,還要養成良好的習慣。
小資料 牙刷的曆史
世界上最早使用牙刷保護牙齒的是中國人,根據考證,在中國遼代就有了植毛牙刷。在歐洲最早的牙刷出現於1780年,以骨柄鬃毛為原料,比中國晚了700年左右。
■ 睡覺時為什麼會磨牙
產生磨牙的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由於腸道寄生蟲(如蛔蟲)的反射作用,晚上入睡以後,肚子裏的寄生蟲就會在腸道內不斷地蠕動,咬嚼肌肉的神經細胞受到蟲子毒素的刺激,引起神經的反射,使人產生了磨牙的舉動;二是由於白天過於疲勞,尤其是運動量過大,神經係統受到過度的刺激,長時間得不到休息,晚上不能安靜地睡覺,就會出現磨牙現象。
除此以外,精神過度緊張或興奮,也會刺激大腦皮層的相應部分產生一個興奮區,導致咀嚼肌過度緊張;或者是上下牙齒長得不規範,牙齒排列不齊或畸形,引起咬合障礙,通過增加上下牙齒的磨動,來除去咬合障礙等,這些情況都會導致入睡以後磨牙。磨牙是有害的,如果磨牙次數過多,時間過長,就會嚴重損傷牙齒的組織結構,造成牙齒缺損。
小資料 人嘴裏的“魚鱗”
你絕對不會相信,我們嘴裏會有“魚鱗”,不過,按照科學家的說法,人類的牙齒可能就是古代海洋中魚類身上的硬鱗片,他們認為,在進化過程中,魚鱗逐漸改變了位置和形狀,變成了牙齒。
■ 為什麼牙齒的形狀不一樣
嬰兒降生的時候是沒有牙齒的,大約到半歲的時候開始長牙齒,這個時候長出的牙齒叫做乳牙,也叫奶牙。等長到六七歲的時候,乳牙就會一個個地脫落,換上新牙。新牙也稱恒牙,這些新牙以後就不再換了。
人類的牙齒有的是扁的,有的是尖的,有的是圓的。那麼,為什麼會有不同的形狀呢?這是由牙齒的功用決定的。門牙長得又扁又寬,像菜刀一樣,因此又叫“切牙”,一共有四對,它的主要任務就是切斷食物;嘴角兩邊的附近各有一對尖尖的牙齒,叫做“尖牙”,也叫做“犬齒”,它的主要作用是撕碎食物;其他的牙齒,圓圓的,和盤子一樣,所以也叫做“盤牙”或者“臼齒”,它們的作用是磨碎食物。
小資料 怎樣矯正牙齒
如果兒童的牙齒歪斜不齊或擠在一起,可以用牙箍把歪斜的牙齒扳齊,除此之外,整形牙科醫生還采用磨牙麵以及安裝牙套、牙橋等方法進行矯正治療。如今,改良的黏合劑和新的合金常把牙箍固定在牙齒後麵,不必擔心張嘴出金屬牙箍。
■ 為什麼咬嘴唇不好
咬嘴唇是一種壞習慣。正常情況下,牙齒位於唇舌之間。舌肌和唇頰肌的壓力在牙齒內外處於平衡狀態,可以維持牙齒的正常排列和嘴唇的自然形態。咬下嘴唇會使上下門牙受壓,這種異常的壓力會推動上門牙向前傾斜,壓迫下門牙向後移動。結果造成上門牙過度前傾,牙齒間出現縫隙;下門牙又擁擠得排不整齊,上下門牙前後距離擴大。上嘴唇也會被前傾的上門牙拱得向外翻卷而變厚,與下嘴唇難以並攏。結果既影響牙齒的功能,又影響美觀。
咬上嘴唇恰與上述情況相反,會造成上門牙內瞘、排列擁擠,下門牙稀疏和下頜骨前突出。嚴重者甚至形成門牙反錯,俗稱“兜齒”、“地包天”,使整個麵部顯得凹陷。此外,有咬嘴唇的習慣的兒童,唇部常有牙印,容易發生唇炎,應改掉咬嘴唇的不良習慣。
小資料 嘴唇為什麼是紅色的
我們看到的嘴唇的顏色,並不是嘴唇表皮自身的顏色,而是表皮裏血液的顏色。事實上,嘴唇的表皮非常薄、很柔軟,而且是透明的。由於血液是紅色的,所以我們看到的嘴唇就是紅色的。
■ 眉毛為何不能像頭發一樣長長
人體各個器官和組織的生長是根據人體的生理需要,非常科學而巧妙地統一安排的。根據科學家研究,人體的毛發長度是由生長頭發的毛囊的大小和形狀決定的。而且,毛發的生長要遵循一定的周期,根據人體的不同部位,毛發生長的長度會有所不同。因為不同部位的毛發有其各自的毛囊,每個毛囊的生長周期各不相同。同時,每一種類型的毛囊僅能承受一定長度的毛發。它隻能長到一定的年齡和一定的長度,經過一段時間後就會脫落下來,之後在脫落的地方再重新長出新的毛發。
眉毛的毛囊比頭發的毛囊承受力小得多,當眉毛長到了一定的長度,毛囊承受不了的時候,眉毛就會停止生長而自行脫落。因此,眉毛無法長得如頭發那樣長。
小資料 怎樣預防近視
為了預防近視,孩子們應該做到“三要”和“四不看”。讀寫姿勢要正確,眼與書的距離要在33厘米左右,看書、看電視或使用電腦1小時後應休息,不在直射的強光下看書,不在光線暗的地方看書,不躺臥看書,不走路看書。
■ 人為什麼會長睫毛
睫毛和人身體上的其他毛發一樣,是人類進化過程中,為保護人體健康成長而保留下來的。睫毛生長在上下眼瞼的邊緣,是眼睛的第一道防線,隻要任何東西接近眼睛,首先碰到的就是睫毛。當睫毛被碰到,眼睛就會做出閉眼的動作,這樣就可以防止空氣中的灰塵、沙土等異物進入眼內,從而保護眼睛。睫毛以特殊的弧形向外彎曲,能防止紫外線對眼睛的損害,而且不妨礙視線。閉眼時睫毛可以上下交連而不會刺向眼球。
睫毛在毛發中的壽命最短,隻有半年左右的時間。因此睫毛永遠不會長得像頭發和胡須那樣長,也就不會出現睫毛過長妨礙視覺的事。患了沙眼,可引起“倒睫”,使睫毛內翻刺向眼球,損害角膜,這就需要手術矯正。
小資料 白內障是怎麼形成的
透明的晶狀體變得渾濁,阻礙光線到達視網膜而使用視力大為降低,叫做白內障。一般的老化過程似乎是白內障最常見的原因。因為白內障形成沒有任何疼痛,大多數患者沒有任何覺察。有的白內障是先天性的,如母親懷孕的前三個月感染風疹所致的白內障。
■ 眼淚為什麼是鹹的
鹽在人體內分布很廣,有的存在於細胞液中,有的在細胞外的液體中,如血液、汗液、唾液等。據科學家用微量分析的方法發現,人的淚水中含有99%的水分,其中隻有1%是固體,而這固體中又有一半以上是鹽分,因此眼淚才有鹹味。
在眼球的外上方有一個小手指大小的腺體,叫淚腺,眼淚就是以血液為原料,再由淚腺加工而成的。因此淚水中自然就會含有鹽。鹽在血液中約占0.9%,但是在淚水中約占0.6%,所以每次當淚水流入嘴裏,會覺得鹹。
淚水中不僅含有鹽,還含有能夠溶解細菌的酶,它對眼睛有殺菌和消毒的作用。另外,眼珠表麵經常有一層薄薄的眼淚,這能潤濕角膜,避免眼珠幹燥、混濁。除了睡覺外,淚腺能不停地製造眼淚。可我們卻感覺不到眼淚,這是因為平時這些眼淚都通過眼角處的鼻淚管流到鼻腔裏去了。
小資料 為什麼人會常常眨眼睛
眼睛是人體最“嬌氣”的器官,俗話說眼睛裏不揉沙子就是這個意思。其實,人體許多器官對外界的反應都是一種自我保護的能力,眨眼就是其中的一種。眨眼的時候,眼淚能把眼球表麵的細微灰塵洗掉,保持了眼部的清潔。另外,眨眼也是眼睛休息的一種。
■ 為何疲勞過後眼圈就會發黑
人疲勞後眼圈發黑會有以下兩種情況:
第一種是因為過度疲勞或睡眠不足而引起的。它使眼皮在很長時間內緊張收縮,使眼圈皮膚裏的毛細血管充血。而眼圈皮膚的皮下組織很鬆弛,如果毛細血管的充血量一多,血液流動就不順暢了,加上眼圈皮膚又很薄,於是眼圈出現青黑色。這類的情況,隻要好好睡上一覺,黑眼圈很快會消除。
第二種是體內某個髒器有問題,最有可能的是得了腎髒病。腎髒的細胞組織內存在一種黑色素,腎功能衰弱後,黑色素就會表現出來,眼圈就會發黑。另外如果是內分泌或心血管方麵的疾病,也會引起身體裏血液循環不正常,由於眼圈皮膚毛細血管長時間地充血,所以使黑色素沉澱下來。
總而言之,眼圈發黑是一種“信號”,它讓你知道疲勞過度,應該多注意休息;更可能是一種“警告”,告訴你可能得了某種疾病,要快點去醫院檢查!
小資料 看眼知健康
眼睛是心靈是窗口,而且,眼睛也是反映自身健康的一個風向標,如果眼白轉為淡灰色,可能有消化不良的毛病;眼白有藍斑,腹中可能有寄生蟲;肝膽有病時,眼球會發黃。
■ 為何眼睛眨動時還能看見東西
眼睛眨動是眼睛對自己的保護,因為眼珠需要濕潤,眨動眼睛,眼皮就能把眼淚均勻地抹在眼珠上,使眼淚濕潤。同時能把掉進眼睛裏的灰塵衝洗掉,保持眼睛的清潔、舒適。
人的眼睛由眼球和眼眶、眼瞼、淚器等附屬器官組成。眼球是最主要的部分,它近似球形,包括眼球壁、眼內腔和內容物、神經、血管等。眼睛之所以能看見事物,光起了很大的作用。比如在看書的時候,是光先照射到書上,再反射進入眼睛,將光線聚集到視網膜上。因為視網膜上有感光細胞,能把光線的刺激轉變成神經信息,然後傳遞到大腦,這樣就形成了視覺,人就可以看見外界物體了。
人在晃動的情況下,依然可以看見物體,這是因為人耳深處的半規管可以感知人的動作,再通過小腦進行信息處理,指揮眼球上的六條肌肉協調運動,使人即使是晃動頭部也能閱讀。
小資料 眼睛和照相機的對比
照相機的光圈和眼睛的虹膜相似,能控製光線進入,眼睛和照相機的鏡頭都會產物顛倒的物像,但兩隻眼睛所看到的範圍在腦子的幫助下,能把物像變成正的,並且使物像產生立體感,而照相機則不行。
■ 為什麼會流眼淚
人體內一個神經與另一個神經之間,傳遞興奮要靠一種媒介——中樞遞質來完成。如果這種中樞遞質過多,便會引起過多的神經衝動。為此,體內一定要產生一種相應的分解酶來分解過剩的中樞遞質。一旦中樞遞質過多,分解酶不能把它們全部分解掉,就要靠眼淚來把它排出體外了。
在人的眼睛上方,有一個淚腺,除了睡覺外,能不停地製造眼淚。平時我們覺察不出流淚,是因為下眼瞼的內角處,有一個針尖大小的洞,連通鼻腔,眼睛分泌的淚水,除一部分被蒸發外,其餘的就經過這個小洞流到鼻腔裏。流淚時,眼睛周圍的微血管會充血,同時小肌肉為保護眼睛而收縮,導致淚腺分泌眼淚。對人體而言,眼淚是沒有任何副作用的產品,它能保護衝洗眼球表麵的塵土,保持眼睛清潔,防止細菌生長。同時,它還能起到潤滑作用,使角膜保持濕潤和透明。
小資料 人體哪些部分含有鹽
我們身體裏的不少地方都有鹽;除眼淚裏麵有鹽外,鮮紅的血液裏也有鹽分,甚至人出的汗水也是鹹的,隻不過有的地方鹽多一些,有的地方鹽少一些。
■ 近視是怎麼回事
光線進入眼睛,經眼球產生彎曲與折射,在視網膜上形成影像,這個過程稱為屈光。能夠正常屈光、準確對焦的眼睛,稱為正視眼。近視、遠視和散光均屬於屈光不正,但近視患者的比例比遠視和散光患者多。
近視還可以再細分為多種類型:按病因分為軸性近視和屈光性近視兩大類;按病程進展和病理變化可分為600度以下的單純性近視和600度以上的病理性近視兩大類。正常的眼睛看東西時,景物反射的光線進入眼睛,經屈折後,聚焦在視網膜上,形成清晰的影像。近視患者的眼睛,因眼球過長,遠方的光線隻能聚焦在視網膜前,故遠距離的影像便變得模糊,如同照相機沒有正確對焦一樣。
小孩為什麼有近視呢?原因有以下幾點:一是兒童眼球發育過快過長,使眼軸過長;二是不正確的用眼習慣,如看近物過久或看得太近,導致睫狀肌痙攣,晶狀體變凸,折光率變大。
小資料 為什麼不宜在強光下看書
我們每一個人的眼睛裏都有一層很薄的“視網膜”,它是由無數能感光的細胞和神經細胞組成。如果我們在大燈泡的台燈下或強烈的陽光下看書,強烈的光線會刺激眼睛的感光細胞和神經細胞,這樣會使眼睛疲勞、頭昏、眼花。時間一長,會傷害視網膜,傷害眼睛。
■ 為何近視鏡的度數應該及時調整
患上近視的人需要通過配戴眼鏡來調節,然而近視的屈光度數並不是一成不變的,一旦有了新的變化,如果沒有及時調整眼鏡的度數,就會加大近視的程度。
根據配戴眼鏡以後視力的變化程度,可以把近視眼分為進行性近視和非進行性近視兩種類型。非進行性近視眼的人配戴上眼鏡之後,一般不再發生變化,或者隻是發生輕微的變化,這種情況不需要更換眼鏡片。進行性近視眼的人即使戴上眼鏡,近視的度數還會發生變化,處於近視的度數不斷增加的狀態。當近視度數增加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需要更換鏡片的度數了。對於近視眼患者,需要定期做視力檢查,最好每隔半年進行一次,如果發現視力有了變化,就應該及時調整鏡片的度數。
小資料 為什麼做眼保健操能預防近視
眼保健操是針對造成近視眼的原理,運用醫學中的推拿、穴位按摩等方法,綜合而成的預防近視眼的措施。眼保健操對穴位按摩,就是起到排除障礙的作用,使經絡疏通,通過神經的反射,加強整體組織的新陳代謝,改善和增進眼部血循環,從而起到預防近視的作用。
■ 為什麼有人分不出紅和綠
眼睛之所以能看見五彩繽紛的世界,是因為在眼睛後部的視網膜上,有一種叫圓錐的感光細胞,它含有對顏色敏感的色素,因此能感受色彩。正常人的圓錐細胞裏有三種感光色素,它們能對紅、藍、綠三種原色產生反應。當各種顏色的光折射到視網膜上時,這三種色素就會受到相應的刺激。由於接受刺激的強弱程度存在著差異,因此當它們在眼內被調和在一起後,便使人感受到了各種不同的色彩。
如果感光細胞缺乏這三種視覺細胞中的一種,就不能辨別相關的顏色。如果視網膜上缺乏能感受紅色的細胞就是紅色盲,不能分辨綠色的是綠色盲,這三種都不能分辨的叫紅綠色盲。除部分紅綠色盲以外,還有全色盲的人,他們看的一切都是灰色的。
色盲是一種遺傳性的先天缺陷症,是染色體上的一個基因有缺陷導致的,色盲大多數無法醫治,但不影響正常生活。
小資料 視網膜
視網膜簡稱網膜,是眼球最內層的薄膜,由神經組織構成。外麵跟脈絡膜相連,裏麵是眼球的玻璃體,是接受光線刺激的部分。如果視網膜上的感光神經出現異常,就會引起視力問題。
■ 人類的色覺是怎樣產生的
18世紀末,科學家們認識到色覺是三色性的,就是說任何一種顏色都可以由紅、綠、藍三種基本色調調配而成。白色是由三種基色等量混合而成的。1802年,英國的物理學家楊·丁提出,人的視網膜中可能存在著與三種基色相對應的三種感受器,我們看見的顏色,就是由這三種感受器興奮的相對程度決定的。
人眼睛的視網膜是由上億個神經細胞組成的,它的光感受器按照形狀的不同,可以分為兩種類型:一種稱為視杆,呈杆形,和明暗感覺有關,不參與色覺;一種稱為視錐,呈錐形,可以辨別顏色。在光感受器中含有對光敏感的視色素,視色素不見光時呈紫紅色,經過光線照射後會發生一係列化學反應,使光感受器興奮並產生電信號,經過視神經網絡處理後,將信息傳到大腦,就產生清晰的可以區別的視覺。
小資料 為什麼有的人晚上看不清東西
有的人一到晚上就看不清東西,這是因為他的身體裏麵缺乏維生素A。我們的視覺細胞有兩種,其中感受暗的杆狀細胞一旦缺乏維生素A,就無法正常工作。所以患夜盲症的人隻要多吃含維生素A的食物,如胡蘿卜、魚肝油等就能恢複。
■ 眼皮為什麼跳
人全身的肌肉都是受神經支配的,這些神經都通向腦和脊髓。眼皮裏麵有肌肉,有的從上到下,它們收縮一下,可使眼睛睜開;有的圍著眼睛排成一圈一圈的,它們收縮一下,可使眼皮閉合。這些肌肉分別歸第三對和第七對腦神經指揮。如果這兩對神經有了什麼問題,眼皮的活動就會受到影響。比如有一種“麵神經麻痹”的病,就是第七對腦神經失去了作用,眼睛就閉不緊,即使睡著了,眼睛也是半睜著的。相反,如果腦子裏管理這兩對神經的細胞活動過多,眼皮裏的肌肉就會發生一陣陣的收縮,這就是引起眼皮跳動的原因。
眼皮出現頻繁跳動時,可閉上眼睛休息一下,或用熱毛巾敷一下眼睛,以縮短眼皮跳動的時間。如果經常反複發生,可能腦神經受到過度刺激,應該到醫院檢查。
小資料 在什麼情況下眼睛就要及時檢查
如果眼睛剌痛,持續性地流淚或眼睛幹澀、視覺模糊、視力部分或全部喪失,或是看物象出現彩色光環,就要及時去醫院檢查。
■ 瞳孔為什麼會變大變小
從黑黑的電影院裏剛走出來的時候,會感到強烈的光線刺激。這是因為瞳孔在暗光下變大了,而走出電影院後突然接收到大量強光後瞳孔縮小造成的。
科學家們曾經做過一個試驗,把豐盛的美食分別放在饑餓的和剛吃過食物的人的麵前,饑餓的人的瞳孔比剛吃過食物的人要大2~5倍。人們在看到新奇的事物時,也會有瞳孔變大的現象。美國的心理學家赫斯發現,人在受到強烈的視覺刺激後,會使交感神經產生興奮,從而使瞳孔變大。
科學家發現,學生在做簡單的習題時,瞳孔會保持原來的狀態;當題目很難的時候,瞳孔就會擴大到最大的程度,這說明瞳孔的變化與思維活動有關。瞳孔的變化是受到植物性神經的支配和瞳孔肌運動的結果,使瞳孔縮小的肌肉叫做瞳孔括約肌,它是由副交感神經支配的;而負責瞳孔擴大的肌肉是瞳孔開大肌,它由外向內發射在瞳孔周圍。
小資料 白兔紅色的眼睛是用眼過度造成嗎
兔子眼睛的顏色與它們的皮毛顏色有關係。黑兔子的眼睛是黑色的,灰兔子的眼睛是灰色的,但白兔子的眼睛卻是紅色的。其實白兔的眼睛是透明的,不含色素,我們看到的是眼睛中紅色的血液。因此白兔紅色的眼睛與熬夜無關哦。
■ 為什麼眼睛不怕冷
天冷了,人的身體會用棉衣、棉褲、棉鞋、厚襪子、帽子等來保暖,而眼、鼻、口、耳等需要接受外界信息,保溫是比較困難的。耳朵和鼻子突出在頭部表麵,體積小,但接觸空氣的麵積大,因此熱量很容易散發。尤其是耳朵,它隻是薄薄的一片,兩麵都是皮膚,與空氣接觸後,耳朵本來就很少的熱量很快就散失了,而且耳朵裏分布著末梢毛細血管,越是到毛細血管的末梢,血液越少,能量和熱量也就越少。再者,耳朵雖然相對於身體其他部位體積小,但相對表麵積卻很大,所以熱量最容易散失。
同時,眼珠前麵有一層眼角膜,它不含血管,幾乎沒有什麼散熱能力,但能起到緩衝寒冷傳導到眼球裏的作用,所以熱量散失得比較少而且很慢。除此以外,眼珠前麵還布滿柔軟的眼瞼,能擋住寒風,使眼珠在寒冷中保持一定的溫度。因此眼球盡管露在外麵,但不怕冷。
小資料 眼睛健康是吃出來的
吃飯人人不可少,我們從一日三餐吃出眼睛健康。維生素A、B2、C、E和胡蘿卜素、鈣、鋅、蛋白質就是保護眼睛的“靈丹妙藥”,富含營養的瘦動物肉、禽肉、動物內髒、魚蝦、奶蛋、豆類、新鮮蔬菜和水果等都具有保護眼睛的作用。
■ 剛進黑了燈的電影院為何看不見東西
我們剛走進黑了燈的電影院中,眼睛會有一段時間看不見東西。從光線強的地方突然進入一個光線較弱的地方時,剛開始時看不見任何東西,要過一會兒才能逐漸看見,這叫做暗適應。
這種暗適應的變化,是因為視網膜內的錐細胞和杆細胞還沒來得及製造出足夠感受暗光的色素,所以,才會暫時地看不見東西。隨著感受暗光的色素的增多,感受暗光的能力就會慢慢增強,到20~30分鍾以後,感光色素製造完畢,人就能夠看清四周的事物了。
維生素A是影響暗適應能力的重要因素。如果人體中維生素A的含量缺乏,人的暗適應能力就會降低,甚至可能變成夜盲。而當人進入老年的時候,由於視網膜的錐細胞和杆細胞的功能逐漸減退,暗適應能力也會逐漸下降。
小資料 眼鏡的演變
玻璃和石英做的放大鏡至少在4500年前已經出現。最初的鏡片是用手拿著放在物體上使用的。到13世紀時,威尼斯人把兩塊鏡片連在一起製成了眼鏡。到15世紀中葉,眼鏡的需求量大增,一直沿用到今天。眼鏡不斷發展演變,現在我們所看到的眼鏡,從品種和功能上已有明顯的改進。
■ 為什麼多看綠色對眼睛有好處
在工作和學習的時候,看一看窗外鬱鬱蔥蔥的樹木和綠油油的草叢,對眼睛有好處。這是因為顏色對人的情緒有影響:過分鮮豔的顏色會使人容易產生倦怠;而過分暗淡的顏色又會使人情緒低沉。
不同的顏色會帶給人不同的感覺:紅色和黃色對光線的反射比較強,讓人感覺刺眼。眼睛如果長期受到強光的刺激,就會形成近視眼。而綠色對光線的吸收和反射適中,能讓人感覺清爽、平靜,這對人體的神經係統、大腦皮質和視網膜組織比較適合,能起到解除眼睛疲勞和保護眼睛的作用。綠色不僅能吸收強光中的紫外線,還能夠減少強光對眼睛的刺激,所以,綠色對眼睛有好處。
小資料 什麼是視力受損
視力損傷最主要的是眼睛器官老化所致,但某些視力損傷可能是遺傳造成。視力的受損程度不同,所造成的影響也不同,尤其是兒童出現的視覺疾病及早進行診斷和糾正是很重要的,因為它會影響孩子的學習和生長。
■ 為什麼剪指甲不痛
人之所以能感覺到痛,是因為人的身體裏麵有專門管疼痛的神經係統。這個係統主要是靠皮膚裏的神經末梢和血管來感應的,一旦皮膚上發生異樣,神經末梢立即將疼痛感迅速傳向神經係統,由神經係統傳達給大腦,大腦再發出疼痛的命令,這樣才會感覺到疼痛。人的指甲上沒有血管,也沒有神經,所以剪指甲是不會感覺到疼痛的。
指甲是角質蛋白組成的,它由身體的表皮細胞演變而來。表皮細胞從出生到死亡,一直都在不停地進行新陳代謝。隻要有新的角質蛋白產生,就會把指甲向外推,因此指甲就會一直不停地生長。
做事的時候,總不能缺少手的幫助,隻要室內有灰塵,長指甲縫裏就很有可能成為汙垢和細菌的藏身之處。如果不經常清洗,這時若抓傷皮膚極易造成繼發感染,傳染上疾病。同時,長指甲加大了抓傷皮膚的可能性,所以指甲要常剪。
小資料 為什麼手能感覺到疼痛
人的皮膚表麵有許多神經末梢,它們能感受到冷、熱、痛等感覺。手被紮了這個信息通過神經迅速傳達給大腦,大腦再通過神經告訴手收回來,免得繼續被紮。這種信息傳遞的速度非常快,所以,手一被紮,馬上就收回來了。
■ 手指為什麼比其他部位敏感
手是人體最敏感的部位。手可以幫助人們完成許多複雜的工作,比如編織、剪紙、繪畫等,還可以幫助人們感知物體的形狀、溫度、光潔度等。
人的皮膚上有許多神經末梢“感受器”,能把冷、熱、痛等信號傳遞到大腦,再經過大腦的判斷做出決定。據統計,人體皮膚上每平方厘米大約有12個感受熱的“感受器”,100~200個感受痛的“感受器”,25個感受冷的“感受器”。這些“感受器”並沒有平均分布在皮膚的各個部位,而是在手指、嘴唇、腳底等部位多一些,所以這些部位就比較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