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年,梁思成接受“國立編譯館”委托,編寫《中國建築史》,林徽因為寫作《中國建築史》抱病閱讀二十四史,做資料準備。她寫了該書的第七章,五代、宋、遼、金部分,並承擔了全部書稿的校閱和補充工作。
11月,費正清、陶孟和從重慶溯江而上,去李莊訪問林徽因、梁思成。
1944年40歲
在李莊鎮。
作詩《十一月的小村》、《憂鬱》。
是年,費慰梅到李莊訪問林徽因。
1945年41歲
在李莊鎮。
8月,日本侵略者宣布無條件投降。
是年,林徽因到重慶檢查身體,大夫說徽因將不久於人世。
1946年42歲
2月,林徽因在費慰梅陪同下乘機去昆明拜會西南聯大校長梅貽琦,建議清華大學增設建築係,住唐繼堯後山祖居一座花園別墅,與張奚若、錢端升、金嶽霖等舊友重聚。
7月,同西南聯大教工由重慶乘機返回北平。為清華大學設計勝因院教師住宅。
10月,梁思成應聘赴美耶魯大學作訪問教授。
11月,發表散文《一片陽光》。
是年,作詩《對殘枝》、《對北門街園子》。
1947年43歲
夏,飽經歐戰浸染的蕭乾,由上海來清華園探望林徽因,二人長談七年來各自的經曆。
是年,作詩《給秋天》、《人生》、《展緩》、《病中雜詩》(四則)。
12月,做腎切除手術。
1948年44歲
2月18日,作詩《我們的雄雞》。
2月至5月,發表詩《空虛的薄暮》、《昆明即景》、《年青的歌》、《病中雜詩九首》、《哭三弟恒》。
11月,國民黨當局迫使北平高校南遷。清華園展開反遷校鬥爭,林徽因說:“我們不做中國的‘白俄’。”
是年,北平解放前夕,張奚若到林徽因家,請梁、林畫出保護古建築目標圖。
1949年45歲
北平解放,林徽因被聘為清華大學建築係一級教授。
2月,與梁思成等編印《全國重要文物建築簡目》。
春,送女兒再冰參加南下工作團。
7月,政協籌委會決定把國徽設計任務交給清華大學和中央美院。清華大學由林徽因、李宗津、莫宗江、朱暢中等七人參加設計工作。
1950年46歲
6月,國徽圖案評選,經周總理廣泛征求意見,清華小組設計圖案中選。
6月23日,林徽因被特邀參加全國政協一屆二次會議。
9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澤東發布國徽圖案命令。
是年,林徽因被任命為北京市都市計劃委員會委員兼工程師,提出修建“城牆公園”設想。
是年,妹燕玉故。
1951年47歲
是年,為挽救瀕於停業的景泰藍傳統工藝,抱病與高莊、莫宗江、常莎娜、錢美華、孫君蓮深入工廠做調查研究,並設計了一批具有民族風格的新穎圖案,為“亞洲及太平洋區域和平會議”、“蘇聯文化代表團”獻上一批禮品,深受與會人員歡迎。
1952年48歲
是年,梁思成、劉開渠主持設計人民英雄紀念碑,林徽因被任命為人民英雄紀念碑建築委員會委員,抱病參加設計工作,與助手關肇鄴一起,經過認真推敲,反複研究,終於完成了須彌座的圖案設計。
5月,為迎接即將到來的建設高潮,林徽因、梁思成翻譯了《蘇聯衛國戰爭被毀地區之重建》一書,並由上海龍門書局印行,為國家建設提供了借鑒。
是年,應《新觀察》雜誌之約,撰寫了《中山堂》、《北海公園》、《天壇》、《頤和園》、《雍和宮》、《故宮》等一組介紹中國古建築的文章。
1953年49歲
10月,當選為建築學會理事;並任《建築學報》編委。
是年,被邀參加第二屆全國文代會,江豐在美術家協會的報告上對林徽因和清華小組挽救景泰藍的成果,給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
1954年50歲
6月,林徽因當選為北京市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秋,林徽因不抵郊外風寒,由清華園搬到城裏去住。不久,因病情惡化住同仁醫院。
1955年51歲
4月1日6時20分,病逝於同仁醫院。
4月2日,《北京日報》發表訃告,治喪委員會由張奚若、周培源、錢端升、金嶽霖等13人組成。
4月3日在金魚胡同賢良寺舉行追悼會,遺體安放在八寶山革命公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