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石燃料的經營者們在尋找新的儲備源,早已不是什麼新聞了。過去的一個世紀以來,為了滿足文明不斷擴張的胃口,地球的礦脈幾已窮盡。交錯的航道、鐵路及管線隻證明了稀有資源一向值得巨額付出。
而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現正計劃從根本上改變人們采集資源的渠道——具體辦法是將早就屯在計劃表中的一個任務揪出來,賦予它意義更“深遠”的使命:在2016年9月將發射的名為OSIRIS-REx的探測器,用來勘察分布著貴金屬的近地天體——而如果財政和技術都允許,小行星們必然會成為人類龐大的資源儲備庫。
OSIRIS-REx的發射其實是老早就定下來的。2011年它在競標中擊敗另兩個方案,成為美國太陽係“XJ界”任務之一。其名字全稱是“源光譜釋義資源安全風化層辨認探測器”,看似非常複雜,但其實就是一個采樣返回的家夥,主要承擔了對一顆碳質小行星成像以及從它風化層帶回樣本的任務。
但它的技術程度無疑是最前沿的。科學載荷包括毫米級的成像包以及三台光譜儀,采樣方式與先前RB的“隼鳥”號(首個從小行星上帶回微量物質的探測器)相似。預計在伴飛小行星過程中就會傳回大量珍貴數據,最後返回艙再為人類奉上至少60克的小行星樣本,科學家對其分析則要一直持續到2025年,整個計劃才算完成。
不過,在被套上“小行星采礦先行者”的大帽子後,它的一係列科學任務就被淡化了,人們正樂於將去年Asterank網站對小行星的“估價”翻出來舊事重提:依靠現在所能掌握的信息推算,太陽係中普普通通的241Germania小行星,擁有的礦產資源總價接近百萬億美元,超了全世界的GDP總量。據估測,太陽係內最有價值的5顆小行星中,最低的也要價值過萬億美元。
如果按《太空資源的勘探與利用》一書作者的計算,一顆直徑一公裏的小行星,重量差不多是20億噸,可能會含有3千萬噸鎳、150萬噸鈷和7500噸鉑,而這種規模的小行星在太陽係中差不多有100萬顆!想到隻要一抬頭,不知多少近地小行星懷揣著被人類標記為“價值”的一切而未被開墾,簡直是種勾引。
與此相關的技術,看似早已有了眉目——2001年2月,NASA已能將探測器登陸到一顆名叫“愛神”但長得有點像土豆的小行星上了;而如果發揮得好,美國即將發射的OSIRIS-REx探測器甚至能從小行星上帶回2200克的物質。
但是,真想要達到自由攫取小行星資源財富的程度,先請把至今還沒人能描繪的小行星礦井的樣子畫出來吧;再考慮一下采礦期間如何阻止小行星自轉;最重要的是還要做一道算術題:用飛船往返搬運設備、材料和礦產,能否回本?——根據NASA的經驗,從太空中帶回地球2盎司(約合60克)礦物的成本是10億美元——那會不會有極大可能是數十億美元的砸下去,浮上來一點鐵和鎳?畢竟太陽係不是隨處都飄蕩著純白金的小行星。
Asterank網站在為小行星估價的同時也指出:小行星采礦,是否真能帶來數萬億美元收益?
而如果不談收益,我們就不能理解一個前後覆蓋15年之久的小行星采樣計劃了嗎?突破低地球軌道、向深空進軍的科學意義,一直遠大於其經濟收益。隻不過,要說是為了弄清我們自身及太陽係的起源之類的,未免空泛,遠沒有發掘一個價值連城的太空寶藏那麼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