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女青春期的合理飲食
女孩子從10~18歲起就開始進入青春期,標誌著豆蔻年華的到來,青春期的開始,是人身生理發展的一個轉折點,此時,人體各器官迅速發育成長,逐步完善,對營養素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為了使少女在青春期得到健康成長,注意合理飲食至關重要。因此應當注意膳食的配備,食物品種應多樣化,尤其是應多吃一些營養豐富,含有優質蛋白質的食物。
少女青春期最顯著的特點是,性腺(卵巢)的發育、成熟和月經的來潮,而性腺的發育,需要優質蛋白質的參與,因此,每天應攝入一定量的奶或奶製品、瘦肉、魚、蛋等食品,如有可能,每天可飲半斤牛奶,食用兩個雞蛋。月經的來潮,每月都要損失一定量鐵元素,為了補充鐵質防止貧血,平常要注意多吃些含鐵豐富的瘦豬肉、蛋、魚等,各種動物血也是補血佳品,價錢又便宜,可以進食一些。
不能邊看書邊用餐
食物的色、香、味、形能通過人的感觀產生條件反射,從而增進人的食欲,使人體獲得足夠的營養素。吃飯的同時看書、看報或者觀看電視,其主要注意力肯定不全在飯菜上,因而再好的飯菜也品不出味道來。另外,眼睛不斷地通過報紙、書籍或電視屏幕往腦子裏輸送信號,大腦就會被迫付出一定的精力來對輸入的各種信號進行整理、分析、綜合、判斷和加工,並消耗一定的能量,這就要求更多的血液來為大腦服務。這樣一來,流經腸胃的血液就會減少,這種做法,偶爾為之當然沒有什麼,可是時間長了,成為一種習慣,勢必會誘發腸胃係統的疾病。據調查,患腸胃疾病的人中,有相當一部分人喜歡在吃飯的同時“聚精會神”地看書、看報、看電視,因此,這種習慣應當糾正。
營養不良的原因
進良不足。不吃早餐或進食量少,導致蛋白質熱量供應不足和維生素、無機鹽缺乏。
膳食結構不合理,膳食中缺乏含有優質蛋白質和維生素A、B2、C及鋅、鈣、鐵等營養素的食品,飲食過分單一,如偏素食,不能做到葷素合理搭配。
飲食習慣不良,喜挑食,偏食,濫吃零食,喜歡飲大量的飲料或所謂“營養滋補品”,並以此代替主食而導致營養攝入不足。
營養知識缺乏。不懂得如何合理營養和平衡膳食。
疾病因素,胃腸道疾病,如胃炎和潰瘍、慢性腸炎等導致食物消化吸收不良;蛔蟲、鉤蟲等腸寄生蟲病導致蛋白質等慢性消耗;齲齒等口腔疾病導致咀嚼等消化不良;結核、肝炎等病導致慢性營養性消耗。
營養不良的表現
蛋白質、熱能不足性營養缺乏症。主要是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貧乏、對疾病抵抗力差而經常患病等蛋白質缺乏症狀和體征;以及身體疲勞無力,反應遲鈍,熱量長期不足,這可致其他營養素代謝障礙,出現相應的缺乏症。
維生素缺乏病。不同維生素缺乏症可出現不同的特征性異常表現,據此可作出自我診斷。
維生素A缺乏症。有畏光、夜間視物模糊不清等夜盲症表現;並有皮膚幹燥、脫屑、皸裂以及對傳染病抵抗力下降表現。
維生素D缺乏。有“雞胸”等佝僂表現,牙齒發育不齊、排列不整、易發生齲齒。
維生素B1缺乏。易致胃腸功能不良,如消化不良;並導致手腳發麻等多發性周圍性神經炎及腳氣病等。
維生素B2缺乏。易致口角炎、舌炎、唇炎、皮炎等,表現為舌乳頭紅腫疼痛、口角口唇皸裂、出血、起泡等皮膚損害。
維生素B12缺乏。易致臉色蒼白、毛發稀黃、食欲不佳、精神不振等貧血症狀體征。
維生素C缺乏。經常有皮下出血(指皮下紫癜),牙齦出血,傷口不易愈合,皮膚粗糙以及壞血病表現。
無機鹽缺乏病。主要是缺鋅、鐵、碘。
鋅缺乏。表現為長期發育遲緩、性征不發育,味覺減弱或喪失,導致食欲差和“食無味”,智力發育水平差,疾病抵抗力弱。
鐵缺乏。主要表現為缺鐵性貧血,如皮膚黏膜蒼白,全身乏力易疲勞,學習工作能力和效率降低等。
碘缺乏。可致缺碘性甲狀腺腫。
當自身出現相應的營養不良臨床表現時,應及時到醫院做全麵檢查。
營養不良的解決
樹立營養意識,學習營養知識,充分認識合理營養的重要性,主動學習營養知識,用科學的飲食營養知識指導自己的飲食行為。
培養良好的飲食習慣,做到不挑食,不偏食,不濫吃零食,合理安排膳食。
治療導致營養不良的相關疾病,如胃腸道疾病、結核病、肝炎病、蛔蟲病等。
飲食營養療法,即通過加強合理營養和平衡膳食提高營養水平。做到合理安排膳食結構和增加進食量,重在“葷素搭配,粗細搭配”。提高動物性和大豆製品等優質蛋白質攝入量。
補充相應的營養素,如補充相應缺乏維生素或無機鹽等。
自我監測,及時診治,當發現自己食欲較差,體重增長過慢,外型較瘦等情形時應主動測量身高、體重從而判斷自身的營養狀況,同時監測營養缺乏的臨床症狀,以便及時采取相應的防治措施,嚴重或不明病因的營養不良病患者應去醫院作進一步診治。
青少年運動保健常識
青少年正處在生長發育階段,體育鍛煉對增強體質、促進健康有重要的意義。它能促進新陳代謝,增強各器官、係統的結構和功能,提高生理功能,從而促進身體的發育與健康。
增加心肌力量
體育運動能增進心肌力量,使心肌收縮有力,從而使每搏輸出量增多,可從每搏60毫升血液增加到90毫升上以上。這樣,在心髒每搏輸出量增多的情況下,安靜狀態時心率相應減慢,心髒的工作貯備能力增強,使機體的體力、耐力增加。
增進新陳代謝
運動時體內新陳代謝增加,能量消耗增多,使胃腸蠕動增強,同時消化分泌液增多,提高了消化吸收能力,增加食欲,有利於兒童的生長發育。
提高身體素質
運動能夠促進身體素質和運動能力的提高,即力量、耐力、速度、靈敏、柔韌等素質以及走、跑、投擲、攀爬等活動能力的提高。
促進骨骼發育
通過體育鍛煉,肌纖維變粗,肌肉內貯備氧的肌紅蛋白增加,從而使肌肉能適應緊張的工作。運動還可使骨骼發育。
鍛煉人的意誌
體育鍛煉能培養人堅強勇敢的品格,使人精力充沛、情緒愉快,提高抗病能力,豐富生活,延遲衰老,延年益壽。
增強肺的貯備能力
體育鍛煉對肺活量有促進作用,可增強呼吸肌肉的發達,使呼吸幅度加深,相應呼吸頻率減少,使肺的貯備能力和適應能力增強。
增強反應靈敏度
體育鍛煉能增強反應靈敏度,使人動作快捷協調,肌肉神經的調節完善準確,增加活動的反應速度,提高機體對平衡、定向的精確程度。體育鍛煉還能提高睡眠質量,提高工作和學習的效率。
由於運動能夠使肌肉發達,同時使多餘脂肪燃燒減肥,也可以使瘦人豐腴起來,所以堅持體育鍛練,可使體型健美。
青少年運動保健措施
根據教育部規定,中小學生每天要有1小時的活動,包括體育課、課間操和課外鍛煉。學校應合理組織,因地製宜,靈活多樣,保證體育活動的時間和質量。
早操和課間操絕不可少
早操可使學生打消睡意,提起精神,迅速投入學習;課間操能使較長時間靜坐學習的機體獲得運動和調節的機會,改善大腦的功能,提高工作能力。因此每天必須安排10分鍾的課間操或早操。
合理安排運動
體育教師可以按年齡、性別和健康狀況組織運動隊或體育小組進行不同內容、不同運動量的活動。
體弱者可進行慢跑、打乒乓球、打太極拳等活動;對一部分學生應進行的“達標”鍛煉,“體育達標”的多少,也是衡量一個學校體育鍛煉好壞和學生體質強弱的重要標誌。一般學校的“達標率”應在35%~50%以上;對一部分身體素質好的學生,可由老師專門指導進行一定技能的專項運動訓練,為參加體育比賽做準備。
對於小學的學生應以小運動量為主,間隙時間多些;對於中學生,運動量要相對增大,運動技術也要有所提高。運動量的大小應根據人的年齡、性別、體質、健康狀況和訓練水平不同而有異。以下舉例說明用心率(脈搏)來安排運動量的方法。
首先,學會準確熟練地測定自己橈動脈或頸動脈的脈搏(或稱心率)的方法。也應知道自己的最大心率,即220-年齡的數,為最大心率。在運動時有效心率範圍,青少年是(200-年齡)×065為心率下限;(220-年齡)×075為心率上限。
例如年齡為15歲的少年,他的最大心率是220-15=205(次)。其有效心率上限是205×075=153(次/分);下限是205×065=133(次/分)。這就是他鍛煉時,心率在133~205次/分範圍內是合適的運動量,是健身的適宜心率。對於不經常運動的孩子,可先從比這小的運動量開始鍛煉,逐漸過渡到這個心率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