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湯普森醫院包了一層樓,增設了五部電話和兩部傳真機。當時的《泰晤士報》是這樣渲染的:湯普森——美洲的石油中心。
費迪的心髒手術很成功,他在這兒住了一個月就出院了。不過他沒回美國。蘇格蘭鄉下有一棟別墅,是他十年前買下的,他在那兒住了下來。1998年,湯普森醫院百年慶典,邀請他參加。記者問他為什麼賣掉自己的公司,他指了指醫院大樓上的那一行金字。後來有人在費迪的一本傳記中發現這麼一句話:“富裕和肥胖沒什麼兩樣,也不過是獲得超過自己需要的東西罷了。”
費迪和羅斯頓的例子告訴我們,單純追逐金錢的生活是不明智的。生活中能夠帶給我們歡樂和幸福的,除了金錢之外,還有愛心、健康、智慧等重要的東西。如果我們一心隻想著追逐金錢,就會像大文豪巴爾紮克筆下的老葛朗台一樣,為自己的生命套上一隻重重的枷鎖,終日辛勞,卻絲毫體會不到生活的樂趣。
買買提是一位快樂的新疆小姑娘。她的父親失業後,全家靠吃羊市上賣剩的羊雜碎過活。一天,她在一個商場的櫃台裏看到了一枚帶紅色塑料花的小發卡,頓時她便發瘋般地迷上了它。她趕緊跑回家去央求媽媽給一元錢。母親歎了口氣(一元錢能買1斤羊雜碎呢),但父親說:“給她錢吧,要知道這麼便宜的價格就能為孩子買到快樂,今後是不會再碰上了。”那時,買買提就明白,這一元錢所能買到的是比金子還貴重的快樂。
金錢不是生活中最重要的。如果你要做一個快樂的人,一定要記住不要讓自己變成金錢的仆人,因為當金錢變成你的生活目標時,你就很難體會到生活帶給你的簡單的樂趣了。
“慢”出健康的心態
忙來忙去,享受生命
人生的選擇最關鍵的是先挑出生命中的“大石塊”,否則你會終生錯過,留下無盡的後悔。
一天,時間管理專家為一商學院的學生們講課。“我們來做個小試驗。”專家拿出一個一加侖的廣口瓶放在桌上。隨後,他取出一堆拳頭大小的石塊,把它們一塊塊地放進瓶子裏,直到石塊高出瓶口再也放不下了。他問學生們:“瓶子滿了嗎?”所有的學生應道:“滿了。”
“真的?”專家說道。說著他又取出一桶礫石,倒了一些進去,並敲擊玻璃壁使礫石填滿石塊間的縫隙。“現在瓶子滿了嗎?”這一次學生有些明白了,“可能還沒有。”一位學生回答道。“很好!”接著專家又拿出一桶沙子,把它慢慢倒進玻璃瓶。沙子填滿了所有間隙。
他又一次問學生:“瓶子滿了嗎?”“沒滿!”學生們大聲說。然後專家拿過一壺水倒進玻璃瓶直到水麵與瓶口齊平。
這個例子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如果你不先把大石塊放進瓶子裏,那麼你就再也無法把其他小東西放進去了。那麼,什麼是你生命中的‘大石塊’呢?你的信仰、誌向、學識……切記我們應先處理這些‘大石塊’,否則會終生錯過。”
尋找生命中的“大石塊”的過程其實便是一個自我規劃的過程。在我們逐漸成長的過程中,我們生命中的“大石塊”會越來越多,親情、愛情、友情、事業、金錢、名利、虛榮……我們肩頭的擔子逐漸地加重了。乍一想,似乎這些都是我們生命中的大石塊,我們不舍得割舍其中的任意一個,於是我們隻好背著所有的“石塊”上路,以至於讓自己負重不堪,勞累不堪。
為什麼我們不能挑選合適的“石塊”上路呢?是因為我們的欲望,我們總是需要太多的東西。讓我們試著在下麵這個故事中把那些對我們來說不算重要的“石塊”丟掉吧。
有五個人上了天堂,在爭辯什麼是人生最重要的東西。
第一個人指著頭說:“理性才是最重要的。”
第二個人指著胸說:“愛才是最重要的。”
第三個人指著胃說:“食物才是最重要的。”
第四個人則說:“性才是最重要的。”
第五個人說:“你們說的都不對,因為宇宙間的一切都是相對的。”
上帝笑著說:“你們說一個活著的人如果得知自己下一秒就要死去,那麼對於他來說什麼最重要?”
其實,答案真的很簡單,我們的生命最重要,既然如此,那生命外的東西還有什麼是不能放棄的呢?我們忙來忙去忙到最後,不就是為了讓生命散發光彩,不就是為了享受生命嗎?一個人在自己的一生中,最應該學會的就是選擇和放棄,這樣才能讓生命的步伐走得更穩健,也更自在。
放慢生活的腳步
一個20出頭的年輕小夥子急匆匆地走在路上,全然不顧路邊的景色與過往的行人。一個人攔住了他,問:“小夥子,你為何如此行色匆匆啊?”小夥子頭也不回,飛快地向前走著,隻甩了一句:“別攔我,我在尋求幸福。”
轉眼20年過去了,小夥子已變成了中年人,他依然在路上疾馳。
又一個人攔住他:“喂,夥計,你在忙什麼呀?”
“別攔我,我在尋求幸福。”
又是20年過去了,這個中年人已成了一個麵色憔悴、老眼昏花的老頭,還在路上掙紮著向前挪。
一個人攔住他:“老先生,還在尋找你的幸福嗎?”
“是啊。”
當他回答完別人的問話,猛然一驚醒,一行眼淚掉了下來。原來剛問他問題的那個人,就是幸福之神啊,他尋找了一輩子,可幸福之神實際上就在他旁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