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別讓財富成為幸福的絆腳石(3)(2 / 3)

在此基礎上,他做出決定,把那些不利的而且無法改變的條件從頭腦中劃掉,注意力集中在那些對自己孤島生存有利的條件,並且從中得出驚人的結論:“從現在起,我即使隻身在孤島,仍然能夠使自己生活得很幸福;如果不是在這樣一座熱帶孤島上,而是在別的什麼地方的孤島上,自己就不會像現在這樣幸運了。”

魯濱遜的故事告訴我們,人們要想生活得幸福愉快,他就要正視自己的現實處境,並根據自己的現實條件為自己提出切實可行的目標,決定自己為實現這個目標應該采取的正確行為;否則,總是有不切合實際的想法,總是給自己提出不可能達到的目標,要求自己去做那些超出自己能力的事情,那麼最後所能得到的隻能是失敗和不幸。

一個人如果承認自己生活中存在問題,承認自己生活中還有很多不完美、不如意的地方,並且能夠采取正確的態度來對待它們,他就有希望過上幸福的生活。那些總是拚命追求自己身體永遠健康,希望雙方關係白璧無瑕,希望自己所有物質方麵的願望都能得以實現的人,則不會像前者那樣,他們既不會有幸福,也不會有愉快的生活。

幸福並不取決於外界條件。有那麼一些人,他們很富有,也很健康,家裏的人都對他們很好,但是他們生活得並不幸福,有的甚至是很不幸福。而有的人窮得像乞丐,身體並不健康,甚至是孤苦伶仃地生活,但是他們活得很開心、很自在,覺得自己很幸福。原因可能不少,但至少可以肯定的是:凡是追求所謂永遠幸福的人,那他是不會有幸福的;凡是那些一生都在苦苦追求物質財富的人,他一生都會覺得自己很貧窮。

擺脫欲望才會幸福

人生不幸福的根源是欲望太多,我們不知不覺就做了它的奴隸,而欲望之缽是永遠也填不滿的。

湯瑪斯·富勒說:“滿足不在於多加燃料,而在於減少火苗;不在於積累財富,而在於減少欲念。”我們時常感到活得很累,實際上隻是因為我們所求的太多。我們總希望自己爬得越高越好,擁有得越多越好,不斷地索取,心靈自然無法得到休息。

據說上帝在創造蜈蚣時,並沒有使它長腳,它可以爬得和蛇一樣快速,但蜈蚣並不滿足。有一天,它看到梅花鹿、羚羊和其他有腳的動物跑得比它還快,心裏非常不高興,便很妒忌:“哼!腳越多,當然跑得越快。”

於是,蜈蚣向上帝禱告:“上帝啊!我希望擁有比其他動物更多的腳。”

上帝聽後,便答應了蜈蚣的請求。他把好多好多的腳放在蜈蚣麵前,任憑它自由取用。

蜈蚣迫不及待地拿起這些腳,一隻接著一隻往身上貼,從頭一直貼到尾,直到再也沒有地方可貼了,才依依不舍地停下來。

蜈蚣心滿意足地看看滿身是腳的自己,心中竊喜:“現在,我可以像箭一樣地飛出去了!”

然而,等它一開始要跑時,才發覺自己完全無法控製這些腳。這些腳各走各的,隻有全神貫注,才能使所有腳不致互相絆跌而順利地往前走。

這樣一來,它走得比以前更慢了。

我們承認,人要生存,首先要有物質作為基礎,但索取物質必須有一個度。雖然物質可以無限地增加,但是你未必都能真實地享受。家有萬貫之財,別人每餐吃一碗,你未必能吃十碗,別人晚上躺一張床,你未必能躺十張床。

其實,任何事物並不都多多益善。蜈蚣因為貪婪,想擁有更多的腳,結果卻適得其反,腳成了束縛它行動的阻礙,代價可謂高昂。貪婪是一種頑疾,其結果隻會給人帶來無窮無盡的煩惱。一個貪得無厭、毫不知足的人,等於在愚弄自己,希望得到一切,可是到頭來兩手空空,得不償失。

人生在世,不過短短數十年,用陶行知先生的話說,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而生活貴在平衡,每一個環節都非常重要,因此不能有所偏廢。如果過分貪婪,把握不好必要的尺度,就很容易受到傷害。有一則寓言也從另一個角度闡釋了同樣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