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坎坷更能激發動力
在生活中活得不那麼順當,在生命中走得不那麼平坦,其實並不是壞事。如那些當國王的,從另一個層麵來說他們也很可悲,因為他們隻要提出願望就能滿足,卻體驗不到饑渴和挫折。
而神仙,雖然他們擁有無窮的法力,但書上卻描寫他們經常化身為旅行者,下界來敲凡人家的門。他們一定會因體驗到饑渴和愛情的衝動而感到些許幸福。不過一旦想到自己的法力,他們就會告訴自己,這一切不過是鬧著玩,隻要願意,他們就可以取消時間和空間,從而打消自己的欲望。
通常,人們想象所得到的幸福大於實在的財富帶來的幸福。這是因為當人們擁有實在的財富的時候,會認為一切已成定局,於是人們不再追逐,而是停下腳步。
什麼也不做的人什麼也不愛。你給他端上現成的幸福,他會像沒有食欲的病人一樣掉頭不理。就像我們更喜歡自己演奏音樂,而不是聽音樂。我們喜歡的正是困難。所以當路上出現障礙,我們必須打起精神。誰願意要不費力氣贏得的奧林匹克桂冠?大概沒有人想要。也沒有誰還願意打牌,如果他永遠隻贏不輸。
從前有個國王常和朝臣打牌,他一輸就會生氣,朝臣們很了解這一點。自從朝臣們學會應該怎樣出牌以後,國王再也沒輸過,以後他就不愛打牌了。他起身上馬,出去打獵。不過這是國王行獵,獵物會自動跑到他麵前來,它們也和朝臣一樣討他的好。
世界上有很多國王,他們備受愛護、奉承,別人對他們照料唯恐不周。他們無須表達什麼願望,人們就會力圖猜出他們的所思所想,以便先意奉承。但是還是會看到他們大發雷霆,他們不得不製造一些障礙,異想天開,派給自己一些古怪的願望,如一月的太陽一般變幻莫測;他們不惜一切代價使自己有所要求,從厭煩變成怪誕。
絕境背後的壯麗和輝煌
在生活中我們時常會麵臨一種“絕境”,這種“絕境”常讓人心灰意冷,絕望得連呼吸都感覺困難,仿佛人生真的要走到盡頭。
然而,事情的發展往往不是絕對的,絕望中有時孕育著生機,絕望的同時也能讓人萌生希望,這裏的關鍵是要保持一種不絕望的心態——不肯低頭。隻要擁有這種心態,那麼無論在何種情況下,幸福的火把都會為我們燃燒著指明方向。
中國台灣女作家杏林子,童年時本是一個美麗的女孩,12歲時,突然患上了“類風濕關節炎”,這是一種免疫係統失調的疾病,各關節不斷受到侵蝕從而發炎,而現實的醫學,無法完全醫好她的病。
自從杏林子患了這種病,她沒有一分一秒不在痛苦中掙紮,數十年來,她躺在病榻上,生活無法自理,行走隻能靠輪椅,甚至連睡覺都要戴上呼吸器。
劇烈的疼痛讓她的身心疲憊到極點,多少次,她都想停下來,放棄一切。可是內心深處總有一股無形的力量驅使著她前進。她深深明白,前進或許還有一絲生機,放棄則是唯有死路一條。
不能選擇死,便隻有選擇生。她不再怨天尤人,從此,她的生命煥發生機,產生了新的力量,孕育出新的希望。
她開始寫作,用筆表達出心中的情感。很難想象,這樣一個飽受痛苦煎熬(疾病糾纏了她48年)、隻有小學文化程度、執筆寫字對她來說都異常困難的杏林子,從1976年(34歲)開始寫作至離世,26年來,共寫作了散文、劇作等作品共80多部,除擁有廣大讀者外,文學界對她作品的評價甚高,看過她的作品的人,無不深受激勵和鼓舞。多年以來,盡管杏林子的生活如同囚徒般地受限於一床一桌之間,然而,她眼中有牆,心中卻無牆。山也罷,水也罷,詩也罷,畫也罷,都在她的心中自成宇宙。苦難猶如一張濾網,將她生命中的雜質一點點濾去,剩下的部分便澄澈如水。
“‘行到水盡處,坐看雲起時’,在人生的旅途上,有時候我們真的以為走到了絕境,其實,說不定正是另一種人生的轉承。”杏林子給我們留下了一句智慧的話語。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說得對極了,人生境界就是如此。在生命的過程中,我們埋頭勇往直前,到後來竟發現那是一條絕路,沒有路可以讓我們朝前走下去!山窮水盡、悲哀失落情緒難免出現。此時,我們應該如何麵對呢?不妨往左右或回頭看看,也許還會有別的路通往終點;即使根本沒有路可走了,往天空看吧,雖然身體在絕境中,但是心靈還可以暢遊太空,還可以很自在、很愉快地欣賞大自然,體會寬廣深遠的人生境界,於是,內心便會生出一絲希望來,再也不會覺得自己窮途末路。
有個成語叫“絕路逢生”,說的就是隻要有心去想,用心去做,總能夠想出辦法來,積極主動地奮鬥,就能走出困境,達到目標。
絕境本無所謂有,就看你肯不肯去做。如果你夠積極,夠主動,就能從一粒沙中看見世界,從一朵花中看見春天,通過對主客觀情況的分析比較,找到自己的優勢和希望所在,就能轉危為安,找到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