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困苦中的幸福時刻(2)(2 / 3)

猶太民族一向是以善於苦中作樂而著稱的。猶太人中有一句流傳很廣的諺語:“有十個煩惱比僅有一個煩惱好得多。”因為猶太人認為,僅有一個煩惱時,這個煩惱一定是相當深刻的,所以一個人如果同時有很多煩惱,他就應該謝天謝地。因為,我們常聽說有人為一個煩惱而自殺身亡,卻很少聽到有人為十個煩惱而自殺。猶太人的這種觀念十分有趣,其中除了體現出他們苦中作樂的精神之外,也體現出猶太人麵對苦難和折磨的從容姿態。

還有一則名叫“飛馬騰空”的故事也體現了苦中作樂的精神。

古時候,有一個人因惹怒國王而被判處死刑,這個人向國王請求饒恕一命,他說:“隻要給我一年的時間,我就能使您最心愛的馬飛上天空。如果過了一年,您的馬不能在天空自由飛翔的話,我寧願被處死刑,絕不會有半點怨言。”

國王想了想就答應了他。

在他回到牢房之後,另一位囚犯對他說:“你不要信口開河好不好,馬怎麼可能飛上天空呢?”

這個人回答道:“在這一年之內,也許國王會死,也許我自己病死,說不定那匹馬出了意外送了命。總之,在這一年之內,誰知道會發生什麼事情呢?所以隻要有一年的時間,沒準兒馬真的能飛上天空!”

縱觀人類的曆史,到處都有這種樂觀的精神。無論是戰爭還是瘟疫,都沒有使我們倒下,可以說,正是因為有了苦中作樂的樂觀精神,我們心中才充滿了希望,才使我們在一次又一次的災難和痛苦中生存下來。

對於我們來說,樂觀一直都深深地埋藏在我們的心底,任何人都無法奪去,所以我們才能一直樂觀向上,縱使在世間最罕見的苦難中也堅強無比。會苦中作樂的人擁有令人欽佩的生活智慧,他們會登上人生更高一層的境界。

有一位先聖曾說過:“能夠妥善調整自己的人,比世間任何君王更加尊貴。”也就是說,調整自己的心態比什麼都重要。所以,如果你處於痛苦之中,隻要你願意去努力尋找快樂,就能達到人生的更高境界。

你不是那個最不幸的人

當你遭受重大的挫折和打擊時,往往產生一種錯覺,那就是認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果真是這樣,你最痛苦也就罷了,但可能嗎?你了解世上究竟有多少人比你更不幸嗎?

一個老人,死了兒子,她非常傷心,終日沉浸在痛苦中無法解脫。她去問神父有沒有辦法讓她的兒子複活。神父說:“可以。你拿一隻碗,一家一家乞討,如果有一家沒死過人,就讓他給你一粒米,你討夠十粒米,你的兒子就會複活。”

老人聽後便馬上去乞討,但一路走來竟發現沒有一家沒死過人,到最後她一粒米也沒討到。於是,她恍然大悟:親人去世原來是任何一家都避免不了的,逐漸從痛苦中走了出來。

哲人說:苦難使人生有意義。了解了這點會對痛苦抱有平常心。客觀地說,生活中既有鮮花、笑臉和陽光,也有挫折、打擊和痛苦,就像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人活一世不會總是一馬平川、春風拂麵,生活中不會總是心想事成、萬事如意。在漫長的人生道路上,每個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失望、挫折和不幸。隻是有的人一生可能順利一些,有的人可能挫折多一些而已,但是完全一帆風順的人肯定沒有。在人生的某一時段你可能是不幸的,但若說你是最不幸的人恐怕是言過其實,實際上比你更不幸的大有人在。

“苦難是人生的一筆財富”。但是,苦難變成財富是有條件的,這個條件就是:你戰勝了苦難並不再受苦。隻有在這時,苦難才是一筆值得驕傲的人生財富,你再怎麼說起以前的苦難,都不會感到自卑,反而有一種豪氣;別人聽到你說你的苦難,也不覺得是在聽你念苦經,而是在聽傳奇,不會可憐你、輕視你,反而敬重你。但如果你沒走出苦難,整天愁眉苦臉地向人訴苦,豈不成了“祥林嫂”?

很多時候,人們往往把苦難等同於不幸,因此怨天尤人,失去了鬥誌,敗在了苦難麵前,結果苦難真的轉化為不幸。要知道,苦難是生活的一部分,是生活複雜性的一種表現形式,既然逃脫不掉,就應接受現實,積極應對。隻有戰勝了苦難,才會獲得更大的幸福。困境或打擊對弱者是致命的一擊,對強者卻是奮進的動力。

因此有人說:“快樂不在於得到了什麼,而在於能夠從痛苦和挫折中解脫出來,這是一種最高級別的快樂。”而且此時快樂的程度與你所掙脫的痛苦的程度成正比。

有這樣一位姑娘,在一次車禍後,不幸臉上留下了一塊疤痕。原來相愛的男友離她而去。在她眼裏,世界失去了顏色,目及一切都是悲哀。一天清晨,她打算到公園找一處僻靜的地方結束自己年輕的生命。

她魂不守舍地走在公園的林蔭道上,無意間,她注意到身後的一對夫妻。妻子失去了雙腿,坐在輪椅上,而丈夫是個盲人,戴著一副墨鏡,推著輪椅。輪椅“吱呀吱呀”,很快將她甩在了後麵。前麵正在翻修的道路坑坑窪窪,輪椅被推得顛簸搖晃。她開始替他們擔心,害怕他們跌倒受傷,於是加快腳步跟在他們後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