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做事,也是同樣的道理。俗話說“月圓易虧,物極必反”,凡事要留有餘地,留有後路。隻有這樣,才不容易失敗,即使失敗也有回旋的餘地,有反敗為勝的一線生機。
一位口若懸河的推銷員向一位少婦推銷《幼兒百科全書》,說他的這套書能解答孩子們提出的任何問題。這時,恰巧少婦的小兒子來了。推銷員就對他誇下海口:“小弟弟,你隨便問我一個問題,我都可以從這本書上找到答案。”小孩問:“上帝坐的是什麼牌子的車子?”推銷員一下卡住了,隻好收拾起他的書,一聲不吭地走了。
百貨公司為什麼不叫萬貨公司?據說也是有來曆的: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時候,看見一家“萬貨商店”,他就進去問老板:“你這裏有萬種貨物嗎?”老板不知天高地厚,回答道:“豈止一萬種,你想要什麼就有什麼。”乾隆就說:“那我就買一把金子做的鋤頭吧,你有嗎?”老板一下子無話可說了。乾隆接著說:“話不能說滿,你還是將這萬貨商店改為百貨商店吧!”所以,後來才有了百貨商店。如果話說得太絕對,做事不留有餘地,就會像這位老板一樣,使得自己難堪、被動。
話不要說滿,事不要做絕,這不是沒有道理的。隻要細心觀察,在日常生活中,留有餘地的哲學隨處可見:
書畫家進行創作要留有“餘地”,就是畫麵上留有相應的空白,給觀賞者留下想象的空間;建造樓群,要留出“餘地”,種上一些綠樹、花草,讓人們心情放鬆;鋪築路麵,每到一定的距離,便要留下一條名為縮水線的“餘地”,以免路麵發生膨脹而破裂;高速公路每過一段路程,就要在路邊留出一塊“餘地”,供有毛病的車輛應急停靠檢修。
沒見過一隻發條永遠上得十足的表會走得久;沒見過一輛馬力總是加大到極限的車會很安全;沒見過一根繃得過緊的琴弦不易斷;也沒見過一個心情日夜緊張的人不易病。
所以善用表的人永遠不把發條上得過足;善駕車的人永遠不把車開得過快;善操琴的人永遠不把琴弦繃得過緊;善養生的人永遠不使心情日夜緊張。
做人做事留有餘地,就是多給別人留點好處、說話不要絕對、不要輕易許諾、不要讓對方太難堪等,這些也是給自己留有回旋的餘地。如果你把所有的事都做絕了,不給他人發展的空間,別人也會這樣地對待你,就會將自己困在一個人際關係的死胡同裏麵。李嘉誠給兒子李澤楷的忠告是:“做事要留有餘地,不把事情做絕,有錢大家賺,利益大家分享,這樣才有人願意合作。假如拿10%的股份是公正的,拿11%也可以,但是如果隻拿9%的股份,就會財源滾滾。”
這也是李嘉誠從商一輩子的處事經驗準則,它讓李嘉誠結交了無數商界朋友,贏得了廣大股東和員工的信賴和支持,樹立了崇高的形象,為他換來了無數的財富。
生活當中,對物質和金錢的求取,就當如李嘉誠這般,不過貪。貪者,失敗之根本。有多少人由貪而變貧,由貪而伏法,由貪而寢食難安啊!
不過,人人都有欲望,都想過美滿幸福的日子,都希求豐衣足食,這是人之常情。但是,可“欲”而不可求的東西,硬要強加於自身,哪能沒有壓力?
得與失是互為辯證的,得到多少,相應也就失去多少。別太羨慕那些生活過於富足和奢侈的人們,他們在表麵上看似很幸福,實際上也有不為人知苦的一麵。生活對於我們每個人都是公平的,隻是活法不同而已,要何種活法全憑自己取舍。
那些活得既自在又幸福的人,他們既不貪圖,又不奢侈,豐衣足食,足矣。所以他們活得瀟灑自在,既不累,也沒有那麼多煩惱和壓力。由此,不禁想起兩個詞,非常貼合他們“留有餘地”的生活狀態:一曰“微醺”,二曰“半糖”。
所謂“微醺”是指飲酒飲到三四分,既非毫無感覺,但又不是失控,剛有點飄飄然就打住,那才叫享受。何必鬧得五髒六腑恨不得全吐出來,甚至醜態百出,活受罪呢?
至於“半糖”,則源於一首流行歌曲的名字,就叫《半糖主義》。歌詞唱道:“我要對愛堅持半糖主義,永遠讓你覺得意猶未盡。真心不用天天黏在一起,愛來之不易,要留一點空隙,彼此才能呼吸……”這裏談的雖然是愛情,但其中的哲理卻有著普遍的意義。比如,幹事業要勇於拚搏,但也不能蠻幹不要命;美食要好好享受,但也不要撐得難受;減肥少吃一點是必要的,但不能為此餓出病來;外出旅遊勞累難免,但若非得一天去八個景點,定會累得一塌糊塗,還怎能感受快樂?
古人有一首《半半歌》曰:“飲酒半酣正好,花開半時偏豔,半帆張扇免翻顛,馬放半韁正穩便,半少卻饒滋味,半多反厭糾纏。”此中哲理,值得我們借鑒。
人生不要太圓滿、太幸福,當生命中有個小小的缺口,也是很美的一件事,它讓我們永遠有追求幸福的動力。
珍惜你所擁有的
一個小姑娘坐在公園的長椅上哭泣,冬天就要來了,夏天不穿鞋很涼快,秋天不穿鞋尚可以忍受,可是冬天沒有鞋怎麼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