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精氣——氣聚則塞,氣散則通(3 / 3)

【貼心提示】

如果您在補肝過程中又怕肝火過旺,建議您可以喝粥養肝,下麵是兩款養肝粥,您可以一試。

豬肝綠豆粥:新鮮豬肝100克,綠豆60克,大米100克,食鹽、味精各適量。先將綠豆、大米洗淨同煮,大火煮沸後再改用小火慢熬,煮至八成熟之後,再將切成片或條狀的豬肝放入鍋中同煮,熟後再加調味品。此粥補肝養血,清熱明目,美容潤膚,可使人容光煥發,特別適合麵色蠟黃、視力減退、視物模糊的體弱者。

決明子粥:炒決明子10克,大米60克,冰糖少量。先將決明子加水煎煮取汁適量。然後用其汁和大米同煮,成粥後加入冰糖即成。該粥清肝,明目,通便,對於目赤紅腫、畏光多淚、高血壓、高血脂、習慣性便秘等有非常好的療效。

【語錄鏈接】

補血者,總以補肝為要。

——唐宗海

補氣者,當求之脾肺;補血者,當求之肝腎。

——張秉成

7.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黃帝內經·素問·六節藏象論》

津液,是機體一切正常水液的總稱,包括各髒腑組織器官的內在體液及其正常的分泌物,如胃液、腸液,以及涕、淚等。津液,同氣和血一樣,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

津和液,同屬於水液,都來源於飲食,有賴於脾和胃的運化功能而生成。

一般地說,性質較清稀,流動性較大,布散於體表皮膚、肌肉和孔竅,並能滲注於血脈,起滋潤作用的,稱為津;性質較稠厚,流動性較小,灌注於骨節、髒腑、腦、髓等組織,起濡養作用的,稱為液。

脾對津液起著輸布作用,脾胃通過經脈,一方麵將津液“以灌四旁”和全身,另一方麵將津液“上輸於肺”。這兩個方麵統屬於脾的“散精”功能,因此,做好養脾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食補

(1)紅棗:味甘,性溫,歸脾、胃經。有補益脾胃,養血安神的作用。宜於脾胃虛弱,食少便稀,疲乏無力。氣滯、濕熱和便秘者忌食。

(2)蜂蜜:味甘,性平,歸脾、肺、大腸經。有補脾緩急,潤肺止咳,潤腸通便的作用。宜於脾胃虛弱胃痛,津虧腸燥便秘,近代用於消化性潰瘍。濕證、濕熱證、胃脹腹脹、嘔吐、便稀者忌食。不宜與蔥、萵苣同食。

(3)豬肚:味甘,性溫,有補益脾胃的作用。宜於虛弱、泄瀉,近代用於胃下垂和消化性潰瘍。

(4)牛肉:味甘,性平,歸脾、胃經。有補脾胃,益氣血,強筋骨的作用。宜於脾胃虛弱,食少便稀,中氣下陷,慢性泄瀉。

(5)粳米:味甘,性平,歸脾、胃經。有補中益氣,健脾和胃的作用。宜於中氣不足,倦怠乏力,食少便溏,脾胃不和,嘔吐泄瀉者食用。

(6)栗子:味甘,性溫,歸脾、胃、腎經。有補脾健胃,補腎強筋,活血止血的作用。宜於脾虛食少,反胃,瀉泄者食用。氣滯腹脹者忌食。

藥補

(1)陳夏六君子丸:有補脾健胃,理氣化痰的功效。

(2)參苓健脾丸:有健脾,開胃,消食的功效。

(3)補益資生丸:有滋陰補氣,調養脾胃的功效。

(4)複方消食顆粒:有健脾利濕,開胃導滯的功效。

(5)補脾消食片:有補脾健胃,消食化滯的功效。

【貼心提示】

脾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幾乎所有的胃腸道疾病都可出現或伴有脾虛。根據脾虛者的飲食宜忌原則,應當忌食或少吃性質寒涼,易損傷脾氣的食品,如苦瓜、黃瓜、冬瓜、茄子、空心菜、芹菜、莧菜、茭白、萵筍、金針菜、柿子、香蕉、枇杷、梨、西瓜、綠豆、豆腐、蓧麥等。

【語錄鏈接】

人之氣道貴乎順,順則津液流通,決無痰飲之患。

——朱震亨

營氣者,泌其津液,注之於脈,化以為血,以榮四末,內注五髒六腑。

——《黃帝內經·靈樞·邪客》

腠理發泄,汗出溱溱,是謂津。穀入氣滿,淖澤注於骨,骨屬屈伸,泄澤,補益腦髓,皮膚潤澤,是謂液。

——《黃帝內經·靈樞·決氣》

脾主為胃行其津液者也,陰氣虛則陽氣入,陽氣入則胃不和,胃不和則精氣竭,精氣竭則不營其四肢也。

——《黃帝內經·厥論》

8.津血同源

——《黃帝內經·素問·營衛生會》

津液和血都是來源於飲食的精氣,並能相互資生,相互作用。津液耗損常使氣血同時虧虛,而氣血虧虛,同樣會引起津液的不足。例如大汗、大吐、大瀉或溫病耗損津液時,往往相繼出現心悸氣短、四肢厥冷、脈微細等氣血虧虛的證候。大量失血後,常有口燥渴、舌幹無津、尿少便秘等津液不足的現象。因此,保持津血平衡非常重要。

神養

中醫認為,若情誌不暢,肝氣鬱結,則最易使血液暗耗。所以保養津血首先要有平和的心態,心情愉快、開朗樂觀,不僅可以增強機體的免疫力,有利於身心健康,同時還能促進造血機能更加旺盛,使麵色紅潤,津血調暢,精力充沛。

睡養

生活規律、起居有時、勞逸結合、娛樂有度、性生活有節,特別是保證充足的睡眠、戒煙少酒,做到這些可以保證人的身心健康,使津血更加調暢,延緩衰老。

動養

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特別是生育過的女性,更要經常參加一些體育鍛煉和戶外活動,每天至少半小時。如健美操、跑步、散步、打球、遊泳、跳舞等,可增強體力和造血功能。

靜養

動靜結合、勞逸適度是健康的重要保證。所以,在重視運動的同時,也要重視靜養。尤其是在嘈雜動亂的環境中工作時間較久,或身心過於疲勞,或心情比較煩亂時,都需要一個安靜的環境調養精神,或獨處靜坐,或閉目調息,或聽聽音樂,或繪畫,或編織等,均可達到寧心養神的效果。

藥養

貧血者應進補養血藥膳。可用黨參15克,紅棗15枚,煎湯代茶飲。也可用首烏20克,枸杞20克,粳米60克,紅棗15枚,紅糖適量,煮粥服食,有補血養血的功效。

食養

脾胃為後天之本,所以必須重視飲食調養。“食養”首先要注意保持脾胃的健康和旺盛的食欲。其次,要適當多吃富含“造血原料”的食品,特別是富含優質蛋白質、微量元素、葉酸和維生素B12的營養性食品,如豆製品、動物肝腎髒、動物血、魚、蝦、雞肉、蛋類、大棗、紅糖、黑木耳、桑葚、花生、黑芝麻、胡桃仁,以及各種新鮮蔬菜和水果等。

【貼心提示】

紅棗本身雖具有補血的作用,但若隻單吃紅棗一樣東西,效果是相當微弱的,建議您用紅棗搭配葡萄幹、龍眼等食品一起吃,效果會比單吃紅棗要好一些。

【語錄鏈接】

治血之法有五:曰補,曰下,曰破,曰涼,曰溫是也。

——李用粹

9.汗為心之液

——《黃帝內經·素問·宣明五氣篇》

汗液,是津液通過陽氣的蒸騰氣化後,通過汗孔排出的液體。由於汗液為津液所化生,中醫講血與津液是同出一源,因此有“汗血同源”之說。而血又為心所主,故有“汗為心之液”之稱。

出汗是人體因為周遭環境溫度上升,為了不使機體溫度過高而出現問題,人體皮膚下邊的汗腺分泌體液,使其蒸發帶走體內過高的溫度,從而保持體溫正常的一種方式。人體的產熱和散熱在正常健康情況下,一般保持著動態平衡。當患某些疾病時,此相對平衡的關係發生障礙,使產熱過多,散熱過少,則引起發熱。

多汗

醫學上有一種病叫“多汗症”,多汗除了與全身性疾病有關以外,還有一種是由於控製出汗的交感神經出現紊亂引起的。中醫把清醒狀態下的多汗稱為“自汗”,將睡眠中出現的多汗稱為“盜汗”。前者皮膚表麵常是濕潤的,而且有陣發性出汗。後者多汗常見於手掌、足、腋下,其次為鼻尖、前額、陰部等,多在青少年時發病,常伴有末梢血液循環障礙,如手足皮膚濕冷、青紫、易生凍瘡等。

對多汗症,應針對病因進行治療,如與全身性疾病有關的,應治療全身性疾病。如屬交感神經故障,可采用鎮靜和營養神經藥物治療,如安定、穀維素、穀氨酸等。中醫辨證施治,常采用益氣固表或補氣固澀等藥物。

無汗

有的人熱而無汗,驚而無汗。這並不是什麼好事,這種病影響了正常出汗所起的新陳代謝和體溫調節功能,造成口幹舌燥、肌膚幹燥、腰膝酸軟,甚至經常發燒等。其原因,有的是由糖尿病、腎髒病、神經損傷、某些皮膚病等引起,也有的與先天性汗腺發育不良或汗腺缺乏有關。因此發現少汗或無汗時,應及時到醫院查明原因,對症治療。

【貼心提示】

如果出現盜汗長期不止,心陰耗傷十分嚴重時,除應采取治療措施外,還要特別注意自我養護。

第一,在藥物治療的同時,應加強必要的體育鍛煉,養成有規律的生活習慣,注意勞逸結合。

第二,在飲食方麵,要摸索出與自己病證有利或有弊的飲食宜忌規律,進行最適合自己的食療調養。

第三,在條件允許時,適當調節一下居住環境的溫度與濕度,如陰虛血熱者的居住環境就應稍偏涼一些。

第四,被褥、鋪板、睡衣等,應經常拆洗或涼曬,以保持幹燥,並應經常洗澡,以減少汗液對皮膚的刺激。

【語錄鏈接】

心主血,汗者血之餘。

——《黃帝內經》

心主血,汗乃血之液也。

——《黃帝內經·素問集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