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道德修養(1)(1 / 3)

001枕戈待旦

晉朝時期,出了一位名叫劉琨的英雄。他喜歡與一些有誌氣的年輕人結交,討論天下大事,要為國家做出一番大事業,博得個青史留名。

一天,他得知朋友祖逖已經當上了朝廷的官員,心裏著急起來,就給親屬寫信說:

“我每天都是枕著兵器躺在床上,一直等到天亮,一心想要為朝廷出力,殺退賊兵。可惜祖逖比`我先一步去建功立業了!”

劉琨到了二十六歲的時候,也被朝廷委任為官員,為司隸從事,一直做到著作郎、太學博士、尚書郎。

在劉琨擔任並州刺史的時候,晉陽鬧起了災荒,很多老百姓因為找不到吃的,活活餓死了。災民沒有辦法,隻得攜兒帶女逃往南方,剩下的人家不到兩萬戶。賊寇也趁機作亂,百姓們嚇得不敢出門。

劉琨得知消息後並沒有驚慌失措,而是招募了一千餘人,帶領他們去晉陽平亂。平亂之後,劉琨派人將屍骨好好埋葬,重新修造衙門、廟宇,讓百姓耕種土地,派軍隊對他們進行保護。不久,災區的情況有了很大改善,人口也增多了,又能聽到雞鳴狗叫之聲了。

不料,胡人想到晉陽劫掠財富,派兵將晉陽城團團圍住。城內隻有很少的一點兒軍隊,沒有力量殺退賊兵。大家非常焦急,劉琨表現得非常鎮靜。到了夜間,他趁著月光,在城樓上吹起簫來。劉琨的簫聲悲切淒涼,如泣如訴,城外的胡兵聽了,一個個淒然長歎。

到了半夜,劉琨又吹起了胡笳,那樂聲使胡人暗生思鄉之念。其實,胡兵來打仗實在是身不由己,他們之中,哪一個不想念親人呢?他們想著家鄉,全都流下了眼淚。天快亮的時候,劉琨又吹起了簫,胡人再也受不了了,紛紛騎上戰馬,回家鄉了。

成語釋義

頭枕兵器等待天明。形容殺敵報國的心情非常迫切,一刻也不懈怠。

故事出處

《晉書·劉琨傳》:“吾枕戈待旦,誌梟逆虜。”

出處譯文

我每天都是枕著兵器躺在床上,一直等到天亮,一心想要為朝廷出力,殺退賊兵。

002百折不撓

東漢靈帝時期,有一位叫喬玄的大臣,性情非常剛毅,疾惡如仇。

喬玄在京城任職的時候,有一天,三個強盜在他府門外轉悠,看見喬玄十歲的小兒子正在門口玩耍,就劫持了孩子作為人質,想狠狠地敲詐喬玄一筆。校尉陽球得知消息後,與河南府尹、洛陽縣令統率軍隊,將喬府圍了個水泄不通,但是不敢進攻,害怕強盜狗急跳牆殺害了孩子。

喬玄趕到自己的府第,大聲喝道:“強盜如此猖狂,難道我會為了孩子而縱容他們的罪行嗎?”喬玄還催促陽球立刻進攻。結果強盜全部被抓獲,他的小兒子也因此遇害。

喬玄擔任尚書令時,發現同僚蓋升有經濟問題。蓋升官至太中大夫,他和靈帝私交甚好,就仗著這層關係,毫無顧忌地收受賄賂,搜刮民財。

喬玄非常氣憤,就給漢靈帝上奏章,要求將蓋升罷官,將他的家產抄沒。可是,漢靈帝庇護蓋升,不但不對蓋升進行處罰,反而升了他的官。喬玄便以生病為由,辭職還鄉。

人們非常佩服喬玄這種剛毅果敢、勇往直前的精神,蔡邕為他寫下了《太尉喬玄碑》,對他“百折不撓”的英雄氣概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成語釋義

多用來形容意誌堅強,無論遭遇多少次挫折都不動搖,不屈服。撓:彎曲,比喻屈服。

故事出處

漢代蔡邕的《蔡中郎集·太尉喬玄碑》:“其性莊,疾華尚樸,有百折不撓,臨大節而不可奪之風。”

出處譯文

他的性格嚴正,痛恨奢華,崇尚儉樸,有百折不撓的精神和在重大原則問題上決不轉變自己意誌的風範。

003聞雞起舞

晉代祖逖是個胸懷坦蕩、有遠大抱負的人,可他小時候卻是個不愛讀書的淘氣孩子。進入青年時代,他意識到自己知識的貧乏,深感不讀書無以報效國家,於是就發奮讀起書來,從中汲取了豐富的知識,學問大有長進。

祖逖曾幾次進出京都洛陽,接觸過他的人都說,祖逖是個能輔佐帝王治理國家的人才。祖逖24歲的時候,曾有人推薦他去做官,他沒有答應,仍然堅持不懈地努力讀書。

後來,祖逖和幼時的好友劉琨一起擔任司州主簿。他與劉琨感情深厚,常常同床而臥,同被而眠。他們還都有著遠大的抱負:建功立業,振興晉國,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

一次,祖逖半夜裏聽到公雞的鳴叫聲,就一腳把劉琨踢醒,對他說:“別人都認為半夜聽見雞叫不吉利,我偏不這樣想,咱們幹脆以後聽見雞叫就起床練劍如何?”劉琨欣然同意。於是他們每天雞叫後就開始起床練劍,劍光飛舞,劍聲鏗鏘。春去冬來,寒來暑往,從不間斷。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長期的刻苦學習和訓練,他們都成了能文能武的將才,既能寫一手好文章,又能帶兵打仗。祖逖之後被封為鎮西將軍,實現了報效國家的理想;劉琨做了都督,兼管並、冀、幽三州的軍事,也充分發揮了自己的文韜武略。

成語釋義

形容奮發有為,也比喻有誌之士及時振作。

故事出處

《晉書·祖逖傳》:“中夜聞荒雞鳴,蹴琨覺曰:‘此非惡聲也。’因起舞。”

出處譯文

夜裏祖逖在睡夢中聽到公雞的鳴叫聲,他一腳把劉琨踢醒,對他說:“別人都認為半夜聽見雞叫不吉利,我不這樣認為。”兩人就起來開始練劍。

004威武不屈

戰國時期,各諸侯國有強有弱,強國想爭霸天下,弱國則想自保,於是,說客應運而生。他們到各國遊說,宣揚自己的政治主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