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後記(1 / 1)

在短短的幾個月時間內,聆聽阿竇講那過去了20年的創業故事,感受他眼花繚亂的真知灼見,感悟他精彩紛呈的創業故事與融彙古今的創新精神,實在是受益匪淺。

我和羅懿在寫作過程中,力圖還原主人公經典創業片段與思想源泉所在,並歸納總結他奇思妙想的創業路徑,為的是能給微創業者和即將走向創業舞台的人士,提供成功榜樣與創業智庫。

我們願以此與本書讀者及有誌於創業的朋友們共享,並願我們都能從中受到啟發,從而更好地發展自己的職業生涯,拓展自己的事業空間。

本書的成功出版,首先要感謝的是我的老師、著名傳媒人易偉先生的大力支持。此外,我的另一個學長,著名作家、《青瓷》作者浮石先生,也為本書提出了很多中肯意見。《中華工商時報》海南記者站站長蘇群先生為本書提出了很多建議。其中蘇璿、楊方舟、尹虹、傅崢、莊宗偉、鄒鵬、江柯等為本書出版也做出了巨大貢獻。還有程學軍、李憲洲、何淼玲、李翼、胡贇翔、何七山、李向東、李敏、劉頌鬆、張城根、梅光林、周紅民、陳金平、翟美玲等朋友與創業者,都為本書的寫作提供了不少案例及創業知識的解答,在此一並表示感謝。

從本書的創意策劃到具體執行過程中,阿竇先生及他的微創業團隊,為我提供了無微不至的關懷與許多建設性意見,使寫作得以非常順利地進行下來,體現了“微創業”代表人物的優良品質。

當然,我心裏很清楚,故事的主人公、微創業研究領域的代表人物阿竇對本書是不滿意的,並與我的思路有些出入。

第一,他認為是這本書寫得太“正”了,而他的創業是通過一些反傳統做法獲得成功的,他的“旁門左道”的方法還寫得不夠。

第二,文章中選取的故事衝擊力不夠,很難達到他理想的感覺。

第三,對創業者實際指導操作這塊的取舍不夠準確,創業的指導讀本,最根本的要求就是創業者的實用性。

第四,書中過多提出了名望與黑茶等概念,有植入廣告的嫌疑,阿竇要求盡量要少,但為了說清情況,肯定又不能少。

第五,阿竇是主人公的另一個名字,我一直是不同意將主人公的小名放在一本正式的出版物中來用的。但阿竇卻堅決要求用這個名字,說是聽起來輕鬆親切,並希望作者盡可能減弱對他個人的美化,但這是不是符合出版社的標準,還有待審查。我隻能當作是阿竇低調處世、閑雲野鶴、飄逸人生的風格吧。

本書是三易其稿,才與讀者見麵的,阿竇對本書的精雕細琢及苛刻要求,使我數次產生了放棄的念頭,但他經常性地把莫言獲獎的新聞,拿出來給我“打雞血”。阿竇的想法是,如果出版一本不好的書,那麼寧可不出。為了安慰我,更為了鼓舞我的信心,他發來了不知道這是不是算是詩詞的東西:三改出名作,好事須多磨。

我想,他苦口婆心的心願,就是希望能夠把他的創業經驗及心得,與眾多後來的微創業者分享,讓大家在成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順暢。

很多人曾向阿竇請教,同在一個環境中創業,為什麼有的蒸蒸日上,有的卻走得不順暢?阿竇回答說,原因很簡單,平者庸,奇者勝。

這本書裏的三十六策就是三十六種出奇製勝的創業之術。這是一套與傳統創業方法背道而馳的新創業論,我稱之為“反常規創業法”。並且我在10多年調查記者的生涯中,發現絕大多數成功的小微創業公司,都或多或少有著這種方法的影子。

本書詳細介紹了阿竇不一樣的創業方法。雖然它被部分幸運的微創業公司使用著,但卻從未記錄成文;雖然它是成功者的指南,但卻與常人的認識相抵觸。它是隱藏在成功背後的神秘道路,有緣分獲得這本書的人就會有著不一樣的收獲。

每一個有願景的創業者,都希望為自己的成功找到一種方法。他們或是受到一本書的啟發,或是接受了朋友的建議,或是受到榜樣的啟迪,或是出於自身強烈發展的意願和本能,從此邁向了成功。

所以說來,成功與背景無關,更與年齡無關,而與你的創業方法與手段有關,與你的平台有關。

誰都想一創業就獲得成功,所以絕大多數創業者一開始,就一頭紮進創業的具體事務中,而很少注意什麼方法,純粹是依靠經驗憑感覺在做。雖然創業成功沒有什麼絕對的公式,但如果能依賴某些方法的話,就能將成功的希望提高許多,這本書就是告訴你創業方法的一部實操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