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1 / 2)

湖畔派是英國文學史上對詩人華滋華斯、柯勒律治、騷塞3人創作傾向的一種總稱。這三位詩人屬於前期浪漫派,他們都主張自然美和田園生活是詩歌的土壤,好詩則是強烈感情的自然流露,詩人寫詩就是為了表達自己的內心世界。他們本人的詩作也大體實踐了這樣的主張。其中華滋華斯成就最高,影響也最一大。騷塞思想很保守,熱衷於給皇帝效勞,當了桂冠詩人,藝術上也遠遠遜於其他兩位。

湖畔派名稱的由來是因為他們都長期生活在英國西北部湖區進行創作的緣故。

憤怒的青年

英國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出現的一種文學思潮。1051年萊斯利?保羅出版了一本自傳叫《憤怒的青年一代》,後來約翰-奧斯本寫了個劇本叫《憤怒的回顧》,這才最終地確定了這個用語。

憤怒的青年大多出身於勞動家庭,但他們在受了高等教育後,反倒在上層社會和下層社會都沒有他們的位置,於是他們便感到困惑、苦惱、怨憤,這些實際上也是二次大戰後的一種社會心理。

屬於這派作家的還有約翰-布萊恩,艾倫-西托利等。

七墨社詩人

七星詩社是法國文藝複興時期聲望最高的一個文學團體和詩歌流派,於16世紀中葉形成。由當時著名的詩人皮埃爾-德-龍薩(公元1524年-1585年)、若阿基姆?杜貝雷(公元1522年-1560年)、讓-安東納-德-巴依夫(公元1532年-1589年)、蓬蒂斯-德-締亞爾(公元1521-1605),雷米-貝洛(公元1528年一1577年)艾丁納若岱爾(公元1532年-1573年)和讓-多拉(公元1508年-1588年)七人組成,故謂之七星。其中,龍薩和杜貝雷是最有成就的兩位。1549年,由杜貝雷執筆的《保衛和發揚法蘭西語》即是七星詩社的藝術綱領。他們極力要求統一法蘭西語言,提高法語的規範程度和豐富性,主張運用民族語言進行創作,反對用拉丁文寫詩,主張詩歌要有重大的社會內容和高超的藝術技巧,他們還積極主張對外來文學和古典文學的借鑒。七星社詩人的這些主張和實踐,積極推動了法語的發展和法國文學的民族化,從而打破了貴族階級對語言文化的壟斷,擴大了人文主義思潮的影響。盡管如此,他們的詩歌理論和創作仍然帶有明顯的貴族傾向,他們在一味模仿古希臘羅馬文學的同時,又拋棄了法蘭西民族自身的文學傳統。正是這樣,七星社詩人的長期努力並沒能使他們在文學上獲得更大成就。

巴納斯派

法國19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的一個詩歌流派。它以希臘名山帕爾納索斯的法語譯音而得名。

這一流派的成員主要有勒孔特、李勒、蘭坡、馬拉美等。在詩歌創作上他們反對浪漫主義的主觀隨意性,主張嚴格的形式,要求詩歌科學化、客觀化,講究語言藝術技巧。

荒誕派

第二次大戰後西方出現的戲劇流派。最早發源於法國,在50-60年代達到高潮。荒誕派最著名的作家有尤內斯庫、貝克特、阿達莫夫等。他們的劇作大都通過對現實的極大誇張變形,表現對人生荒誕性反感和諷刺。因此荒誕派戲劇都沒有具體情節和現實人物,也沒有結局。在舞台上出現的都是存在本身的這種荒誕性的視覺形象,所以荒誕派完全走著一條和古典戲劇不同的藝術道路。然而荒誕派的出現並不荒誕,它是西方文明發展到一定時期對人自身的一種嘲弄,在客觀上暴露了資本主義製度所造成的社會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