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經穴命名方法(1 / 2)

經穴是腧穴的一部分,因這些腧穴皆分布在一定經絡線,故稱經穴。據《索問.氣府論》中述及人體約有160個經穴,到晉,皇甫謐根據《明堂孔穴針灸治要》等古典文獻,編撰成《針灸甲乙經》分按頭、麵、項、胸、腹、四肢等部確定了349個經穴,到北宋,王惟一著《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時增補5穴,定為354穴5到明代楊繼洲著《針灸大成》時又補入5穴,其後《針灸逢源》檔加中樞、急脈二穴,始成361個經穴,至今經穴仍沿用361穴為正經穴。

經穴命名,始於《內經》,據《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指出“氣穴所發,各有處名”。由於經穴主治功能和它分布部位都有一定的特點,古代勞動人民及其醫務工作者,根據經穴的這些特點,在實踐中反複認識,逐漸地歸納、概括,從而製定出經穴的名稱,其命名方法,大致有如下四種。

―、比擬法

它是根據經穴的特性,依據主治功能,所在部位為基礎。然後根據事物之間相互聯係的現象和性質,用比擬的方法,借助自然界的多種事物,來分別刻劃和記述所命名的經穴實質和特性,以便通過穴名米反映穴位的主治功能和所在部位的特殊性。

由於經穴有361個,因此,不能專取一種事物來命名,所以較廣泛地采用了天文、地理、人事等等。從多方麵來反映經穴的實質。如《針灸大成》記載“或溝池溪穀以歧異,歧者,路也。其脈穴之中,有呼為溝、池、溪、穀之名者,為歧道之各異也。若水溝、風池、後溪、合穀之類是也。一雲《銅人經》乃分四穴:溝者,水溝穴;池者,天池穴;溪者,太溪穴,穀者,合穀穴。所謂四穴同治而分三路,皆皈於一原。”從這段比擬穴位的特點可以說明,曆代醫者觀察到人體經脈之氣的循行,有如流水相似,故借用彔、池、澤、海來比擬穴位,所以才有水泉、陽池、尺澤、小海等名稱。

又如《針灸大成》記載,“或山海丘陵而隙共,隙者,孔穴:或取山、海、丘、陵而為名者,其孔穴之同共也,如承山、照海、商丘、陰陵之類是也,一雲《銅人經》亦分四穴;山者,承山穴;海者,氣海穴;丘者,丘墟穴;陵者,陰陵穴;四經相應,包含萬物之眾也。”從這段記載中說明經穴的命名,也是借用大自然的物質,來比擬穴位的特點,這說明曆代醫者觀察到四肢穴位的分布,有的分布在凸出部位,故比擬為山陵丘墟,所以才有承山、陰陵泉、商丘、丘墟等名稱。反之,穴位分布區域,骨骼、肌肉低陷者有似淺池、深井,故用穀溪溝瀆命名,如曲池、肩井之類。這些都是借用自然丨結合經穴特點來命名的,如用府、庫來表示經氣的遊行出入,故有氣戶、雲門;用道、裏來表示經氣的經過,故有三裏、神道;用室、舍來表示經氣的留止,故有誌室、氣舍等。正如《千金翼方》卷二十八雜法第九載有“故穴名近於木者屬肝,穴名近於祌者屬心,穴名近於金玉者屬肺,穴名近幹水者屬腎。是以神之所藏,亦名有所屬。穴名府者,神之所集。穴名門戶者,神之所出入,穴名屋舍者,神之所安,穴名台者,神之遊觀。”可見經穴的命名,用比擬法來反映經穴的實質,是命名的道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