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脆的鈴聲響起,容納三千人的主考場裏開始了第一場的素描考試,總計三個小時的時間,說不上是充裕還是短暫。
小良整理好繪畫工具,拿出該用的鉛筆、橡皮、尺子等工具,等待著第一場考題的公布。誠然,對他來說,從小學畫到了高三,將近十年的美術基礎,從人群中嶄露頭角毫無困難,美術統考就是來愉悅身心,輕鬆過關,對他來說關鍵的還在後麵的校考。每一位有充足準備的美術生都不會被統考所難倒,真正緊張的是那些文化課不行改道學美術才一年的考生,他們熱愛的不是畫畫,而是畫畫給自己帶來的未來前景。
第一門的試題公布了,今年的素描題目是默寫,比較難,不給你原圖來臨摹,隻能給一張紙條,上麵寫著“一個白瓷盤,四個蘋果,一個高腳杯裏半杯可樂,兩塊襯布”。
“考的是對畫麵布局的協調和視角的選擇方式。”小良心裏有了主意。
已經過了二十分鍾,小良還再往草稿紙上選擇最合理的構圖,不下用了十種不同的方式,搭建出最完美的整體感,此時是胸有成竹,思路與框架躍然於紙上。但是小良遲遲不肯下筆,1個小時來作畫完全夠用了,小良想觀察一下前排的考生們有什麼想法,所謂考場萬年不變的定律:誰先下筆誰先死。
小良坐在最後幾排,放眼放去一半的學生開始構圖,所表現出來的成果無非是最普通的幾種形式,他們都陷入了死板的教條式理論,大多是突擊統考的畫室裏培養出來的應試學生,麵對這種靈活的考題掉入了墳墓式構圖的死胡同。在啟墨美中,這樣的繪畫方式隻會被美術老師們嫌棄,就憑平時不正經的郭瑞也完爆他們一條街,更別說有上進心的任飛和嘉銘了。
小良唏噓著教育的悲哀,一邊開始了自己的畫麵,俯視構圖,從半空中俯瞰整幅圖畫,襯布被壓在白瓷盤的下方,蘋果堆在白瓷盤裏,旁邊是一個隻能看到杯口和底座的高腳杯,整幅圖渾然天成。
走出了考場在,吃完父母做的中飯,中午出租房裏休息。下午一點前來到相同的考場,隻有半小時的速寫時間,給出的題目一張畫有一蹲一站的兩個女青年的圖片。
對小良來說還是太容易了,半個小時算很長了,過去有幾場鬥畫比賽的時間也是半個小時,也能趕著畫完,更何況他在雲麓山集訓的時候連動態速寫也都掌握的駕輕就熟,更何況這種靜態速寫。
最終還剩下五分鍾的時間小良結束了戰鬥,畫的人物麵部表情比別人要豐富多了。
和那些臨場應變的考生差距在哪裏,他們隻會生搬硬套,不動腦筋想想人物的特點和光線條件,結果就是生動性全無,一片死灰。平時過分局部的細節,集中在眼、鼻、嘴的精細描繪,忽略五官之間緊密的聯係,結果畫麵沒有整體,很瑣碎。如果要畫一張平時完全沒嚐過過的人物造型圖,立馬會原形畢露潰不成軍。
休息了半個小時,最後是三個小時的色彩考試,有些人認為色水彩是重頭戲,和素描同時占到40%的高分,也是最能區分考生水平高低的一項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