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4章(2 / 2)

“博陵崔氏?他們不是在北地嗎?”陸言很驚訝,崔陵什麼時候去過北地了?

“我讓你阿舅特地跑了一趟。”崔太後道,“他這次入宮就是想選個並宗的良辰吉日。”

陸言聞言眉頭攏了起來,“大母,博陵崔氏是北方大族,家族在我們宋國不顯,反而在魏國很顯貴。”

崔太後點頭道:“不錯,崔氏就是這點不太合我心意,可建康這邊也沒合適的。”士族本來就不多,又要和他們同姓,又要門第不低,崔太後選來選去也就隻有崔氏這一家了。

“現在魏國局勢有點亂,大母我看並宗之事還是暫時緩一緩吧。”陸言說,魏國自五年前叛亂後,就一直沒太平過,跟宋國在邊境又多有摩擦,現在陛下身體又不好,陸言並不想多事。

崔太後臉色沉了沉,“這不過隻是我們崔家的家事罷了,怎麼就和國事牽扯到一起了呢?”

陸言心裏暗歎一聲,“可大母你現在是我們大宋的太皇太後啊,皇家無私事。”

如果沒有大母、沒有樂平長公主,博陵崔的族長又怎麼可能答應並宗呢?她知道大母一直耿耿於懷崔家的家世,可就算並宗了又如何?崔家要是後繼無人,他們就算入了博陵崔的族譜,也沒有人會把他們當成世族看待的。當年陸氏先祖也是起於微末,也沒有和什麼世族並宗,全靠族人數十代的奉獻,陸家才有今天的地位呢?就如現在的太尉高威的家族,如果高家可以像現在這樣,家族繼續人才輩出,那麼再過上幾十年,氏族譜上也能再多一個家族。

“那你的意思是我濫用權勢了?”崔太後臉色一沉。

“不是。”陸言搖頭,柔聲勸大母道:“我隻是想讓大母緩一緩並宗的事,陛下他——”提及丈夫,陸言麵露哀色,皇上原本身體就不是太好,但隻要調養得宜也不會出太大問題,不然當初阿舅也不會選他當太子了。阿舅看上了皇上的仁善有孝心,他對自己說他和祖翁就是殺孽太過,結果讓他有了報應,最後不得不廢了太子,所以他要找一個仁善皇子當皇帝,好好打理守住他們掙下的這片江山。

阿舅眼光很好,陛下是一位仁善之君,也是一位很好的守成之君,可是——陛下的身體也是毀在“孝”這一字上,在曾大母和阿舅去世後,他不折不扣的按著古禮守孝,時下重孝道,當初高祖駕崩,阿舅也是照著古禮守孝的,所以大臣也隻是上書勸了下,見陛下堅持也就沒多勸,卻不想陛下照著古禮睡茅草房、土枕,不過幾個月功夫就生大病了,他身體底子原本就不好,這場大病更是牽出了許多病根,身體一下子就虧空了,無論太醫署怎麼調養都調養不好,這也是陛下迄今無後的主要原因。

“陛下身體好些了嗎?”崔太後關切的問,鄭桓的身體真正情況除了太醫署的太醫令外,最清楚的就是她和陸言了。

“今天喝了藥,我讓陛下先休息一會再說。”陸言說。

“阿嫵。”崔太後手搭在陸言手上,“對於太子你還是要早作打算為好。”

“打算?”陸言抬頭。

“不錯。”崔太後點頭,“陛下有說過他想立誰為太子嗎?”

陸言搖頭,“陛下沒說。”陛下對她說過自己意屬廣陽王世子,一來是因為廣陽王世子年紀最大,主少國疑,陛下絕對不會選擇一個太過年幼的孩子為太子;二來也是因為廣陽王是的才華和品行在諸位宗親也是數一數二的,他生性節儉、恪守自律,又喜好讀書,見識廣博……但是這些陸言即便是大母也不會說。

“我覺得安慶王世子不錯,你覺得呢?”崔太後問。

“安慶王是世子?他不是今年才三歲嗎?”陸言錯愕道。

“就是年紀小才養的親,難道你還想選年紀大的?”崔太後道,“年紀大的你待他再好,他心裏想著的還是自己父母。”

陸言並不說話,如果是尋常大家族,過繼兒子是可以選年紀幼小的,可皇家的事怎麼能和尋常家族一樣呢?

“阿嫵你年紀還小,不知道孩子不養在身邊的痛楚,生恩不如養恩,要選太子就要選個年紀小的,將來也會親你。”崔太後說,先帝就不是她養大的,即使後來他當了皇帝,封她做了皇太後,他們母子感情依然不太親近。

“嗯。”陸言對崔太後一笑,“陛下還沒打定主意呢,說不定他身體過幾天又會好了呢?”

崔太後道:“那是最好的!”當今陛下個性和善又孝順,又有阿嫵當皇後,還有身為長公主的樂平,崔太後是真心不希望陛下出事。

涿縣

“你說什麼?陛下身體不好?”陸希和高嚴入寢室後,就聽高嚴說了這麼一條震撼的消息。

“不錯,陛下原本身體就不是太好,後來因為守孝虧了身體,引發了舊疾,現在隻能慢慢調養了。”高嚴說。高威退下了,高皇後避居長樂宮四年不出,但這不代表高皇後已經失去了對宮廷的掌握能力,鄭桓的身體情況對某些人來說,並不是秘密。當今陛下是不錯,可到底年紀小了些,有些地方比之先帝還是差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