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張機,月明人靜漏更稀,千絲萬縷相縈係,織成一段,回紋錦字,將去寄呈伊。
其實,要嚴格說起來。這位頗具傳奇色彩的方夫人,在未嫁之前,還真倒有些來曆。不但是宮廷裏麵教養秀女的女官。
曾經還是朝中一位翰林學士之女,閨名叫做姚月華。早在十三歲幼小年紀的時候,就以才華出眾,譽滿京都。
被太後在賽詩宴上挑選中,送入宮內候選。
可等到正式大選冊封的時候。剛剛登基不久的年輕皇上,喜愛媚色嬌容,根本不愛惜才華。加上也還年幼稚氣;因此不受聖寵,沒有被冊封任何品級。
可是,又因為是由太後親自欽點的。為了皇家的顏麵,怎麼也不能再將她放還歸家。就隻能留在太後那兒,當了太後宮中一名執掌記事的女官。
好不容易,等到過了幾年,年齡漸漸長大一些以後,正值風華卓約。不知怎麼被向來善嫉多疑的皇後注意到。借口她才華品行好,故意將她調派去偏僻的別院,成為教導新入宮秀女們的訓導女官。
從此再也無緣得以見到皇上。本該就這麼終生無望,老死在深宮內院的。
鬥轉星移,歲月流逝,直到十幾年以後。
當朝太後薨天,皇上按製國喪三年。按照太後臨終時的遺願大赦天下,宮內放出三千宮女以示天恩,多積善緣。
特別是那些已年長的白發宮女,大部分要遣返回鄉或入寺修行。也有一些再也找尋不到親人的,若年紀尚還年輕一些的,如果自願可由官媒們牽線搭橋許配人家。
才華出眾的姚氏當然也被皇後下懿旨,盡快的遣返回家中。
家中老父母早以往生。
迫不得已,兄長也隻能勉強的收留她。不過她雖已是年過三十有幾,慕名前來求親的人倒還是不少。
最後還是由當時的禮部尚書大人親自出麵保媒,讓她得以嫁給了鰥居多年的正四品太常寺少卿方淮玉方大人為續弦之妻。也算是不辱沒了一代才女的身份。[主要負責皇家禮儀、祭祀的較主管次一級官員]
婚後的數年裏生育了五個兒女,夫婦二人相敬如賓,琴瑟合鳴。以為就這樣過一生一世。方大人不但才華橫溢,博古通今。後來還提升成為大學士,官拜從三品。為人處事更是耿直清廉,公正無私,從來不收受賄賂錢財。教導兒女們時,態度也很開明大度。
從不以時下的三從四德來強求、規範女兒們。讓她們盡可能在可以的範圍內,學習一切的知識、技能;也充分給予了她們機會發展自己的性格和能力。
一家人過得是其樂融融。
可惜的是,如此開明的方大人在五年前,卻不幸染上嚴重的無名疾病在身。花費了大量積蓄,家人們四處尋醫問藥,終究怎麼醫治也沒用,不久就悄然過世。
方大人這一死,也就再無人攀附,況且人走茶涼。留下一大家子孤寡婦孺,頓時生活拮據無依,隻能是舉債度日。方家母女在京中舉目無親,想要前去投靠外放做官的娘家兄長,卻得到書信一封要她再為馮婦。
無賴之下,性格剛毅的方夫人說什麼也不肯屈身再嫁。可又苦於隻是一介婦孺,全無半點謀生之道;不得已,隻好遣退家中眾多仆役,變賣了房產作為盤纏。帶著年幼的兒女們千裏迢迢返回到夫家祖籍。
幸好方家當時在府南郡城裏,還有那麼幾間祖上留下來的大宅和鄉下的幾十畝放租的田地,由老仆一直盡心盡力地看守著。
一家人總算安頓下來,勉強以收租度日。
女兒們從小到大是方夫人親自教育督導。無論她們的琴棋書畫,歌舞詩詞,女紅廚藝,樣樣都非常出眾。而且還鼓勵她們要多看書,甚至是那些禁止女兒們家看的閑書。她偶爾也出麵去教授那些達官顯貴家的閨閣千金小姐們,學習德藝。
這一家子大大小小的女人,看似外表個個軟弱,骨子裏就實在是難說了!
後來,姚氏更是頑強地憑借單薄的婦人之力,借貸買下與方府相鄰的老宅子。擴建後開起了這間錦箴閣。
平日裏主要是城裏的達官顯貴,有錢人家的夫人小姐來光臨惠顧。偶爾也接一些人家婚嫁用品的訂單。
以往一直都由是方夫人跟兩個大丫環出麵看管店鋪,教授技藝。姐妹幾個人則由奶娘陪同著,一起在後宅裏刺繡習藝,偶爾才會露麵幫幫忙。
用了不到三年時間。
在大家的齊心協力之下,錦箴閣已經鼎鼎有名。
女兒們也自由自在的長大成人,隻要是不傷風敗俗,她們如何的在外麵拋頭露麵,方夫人也隻一笑了之,因為她深深的知道被禁錮是怎樣痛苦的事情。
如今,方家有女初長成。
求親的媒人們都快要踏平門檻了。方夫人卻總是不慌不忙。好女不愁嫁嘛!況且她從來也不想去強迫女兒們嫁人。
方晗菊將繡品用白絹一一地包裹好。碼到櫥櫃內,歸放整齊。
昨天夜裏,為了看幾本閑書,一直到三更半夜才勉強睡了一陣子。今天一大清早都快爬不起來,一直蒙混打盹直到現在。
娘送弟弟昊英是去山上的那間,非常有名的鬆濤書院求學。往返需要用上數日時間才能夠回來。臨行特意帶走嚴厲的奶娘,讓沒有大人的姐妹幾個小小放肆了一下。
好像是輕鬆了不少。
或許娘是故意在這樣做的;等到娘回來以後,恐怕就要相繼地開始,給她們姐妹幾人說訂婚事了。從今以後,再也沒有什麼機會,可以讓她們能夠這麼悠然自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