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述律氏影響皇位之爭(上)(1 / 3)

終遼一代,湧現出的傑出女性不勝枚舉,從強勢幹政的太祖淳欽太後述律氏,到雄才大略的景宗睿智皇後蕭燕燕,再到多才多藝的道宗宣懿皇後蕭觀音……,她們無一不在曆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也許這些女性並非完全出於主動來參與曆史事件,但是她們的行動細節卻對曆史產生了深刻的、不可忽略的影響,有時甚至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這種情況與契丹的民族特性和遼朝的社會環境息息相關。

契丹是東胡族係鮮卑的一支,興起於中國北方草原東部,自公元4世紀下半葉的十六國紛爭以來,其先祖就過著畜牧狩獵的生活。艱苦的生存環境造就了契丹民族堅忍剛毅的性格。在北方草原上,部族間的戰爭是非常頻繁的,當男子從軍打仗之時,婦女們就承擔起了全部的生產勞動。日複一日的磨練使她們對外界環境具有很強的適應能力和生存競爭能力,她們出色的自立性令整個社會刮目相看,再加上北方少數民族受封建三綱五常的傳統道德觀念的影響較少,人們在思想上很少受到束縛,社會上有著不同於中原儒家傳統社會的男女平等觀念和尊重女性的習俗,因此契丹社會女性的地位通常較高。這就為她們在曆史演進過程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

眾所周知,每個朝代在創始之初都必然會經曆一個艱難的成型階段,遼代也不例外。自由而艱苦的生活環境賦予了契丹人獨特的民族精神,因此無論是經濟形態上還是思想文化上,他們都與中原民族有著較大的差別。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建立契丹國,開始入主中原的進程之後,必然要麵對如何處理本民族文化傳統與中原華夏文化傳統的關係問題,這不僅是擺在阿保機麵前的問題,也是擺在阿保機之後各任皇帝麵前的難題。因此,由什麼樣的子嗣繼承皇統並實行切實可行的政策就顯得格外重要。同時,在王朝建立之初,政權交接模式尚未成型,雖然中原漢民族政權實行的嫡長子繼承製對遼朝的皇位繼承製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但作為遼王朝這個北方民族建立的政權來講,卻並不嚴格遵循,每個才能突出的皇子都有可能繼承皇位。對一個王朝來講,能否實現政權的平穩交接,對國家政權統治的穩定有著莫大的影響,遼朝初期也曾經曆了數次這樣的考驗,但每次都能化險為夷,這就為遼後期的政治統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這些明爭暗鬥的皇位交接過程中,太祖皇後述律氏所起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對遼代曆史的發展進程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初露鋒芒

據《遼史·後妃傳》記載,述律皇後名平,小名月裏朵。為人剛正果斷,有雄才大略,太祖繼位之後群臣曾上尊號曰“地皇後”,以示臣民對她的景仰和敬重。她是遼代扮演特殊角色的掌權太後第一人,在遼早期政權建立中,處處以積極的姿態發揮著作用。

阿保機當政期間,述律皇後盡心盡力輔佐朝政,敢於上諫,還曾親自帶兵作戰,可謂太祖身邊的得力助手。她建立了自己的軍帳,並指揮著兩萬騎兵部隊,當阿保機外出征戰時,她就率軍負責保證後方的安寧,必要時還親自指揮軍隊與敵對部落作戰。

有一次,耶律阿保機與黨項族大戰,室韋部企圖趁火打劫,偷襲契丹軍隊。述律皇後得到消息後馬上調集軍隊阻擊敵軍,同他們展開殊死奮戰,最終大破室韋軍隊,保障了契丹軍隊的後方安全。又有一次,南方的吳國向契丹國進獻了一種猛火油,說是遇到水後火不但不會滅,反而會燒得更旺。都說水火不容,世間難道還有這種神奇的事?阿保機卻聽得動了心,馬上就想領兵去攻打幽州城,試一試這種猛火油到底是不是像他們說的那麼神奇。述律皇後得知後,心中隱隱不安,於是趕忙阻止阿保機的輕率行為。她是一個心細的女人,更了解丈夫的個性,所以當時並沒有直接勸阻剛直倔強的丈夫,而是很有策略地提出隻擾不打的方案。她說:“臣妾竊以為倘若陛下冒險地用兵,萬一不能取勝,也許會慘敗。因此不如先用三千騎兵埋伏在幽州四野,截斷城內的糧草供給,不出幾個月,幽州城便會不戰而敗了。”阿保機開始不以為然,但也意識到了草率出兵的不妥,倒也不再一時衝動地去攻打幽州城了。在此之後,阿保機曾兩次南下攻城掠地,但都因為沒有聽取述律皇後的計策而以受挫告終。

述律皇後不但對戰爭決策有著敏銳的判斷力,她還時常為阿保機發現人才,保舉人才。有一次晉王李存勖想與遼國結盟,派大臣韓延徽去求援。見到太祖耶律阿保機之後,韓延徽拒絕跪拜,阿保機大怒,扣留下了韓延徽並且罰他去為契丹人放馬。述律皇後卻說:“韓延徽剛直不屈,是一位有氣節的賢者,陛下應該以禮相待。”正是述律皇後的這句話改變了韓延徽的命運,太祖聽從了皇後的意見,再次召見了韓延徽,二人在許多治國方略上的看法不謀而合,這次會談非常愉快,太祖也改變了對韓延徽的看法,對他極為器重。從此以後,韓延徽成為太祖身邊的一名重臣,對遼代初期的政治統治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三子各不同

述律皇後一共為太祖育有三子,長子耶律倍,即渤海國東丹王;次子耶律德光,即後來的太宗皇帝;幼子李胡。史書記載了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傳說太祖阿保機曾經命令三個兒子去拾柴,次子德光見柴就撿,一點未加挑選,最先回來交差;長子倍則精挑細選,隻撿幹燥易燃的木柴,因此第二個回來;幼子李胡則是撿得少棄得多,最後一個才到,而且一回來就把手抄在袖子裏。這個故事形象而生動地刻畫了耶律阿保機三位皇子迥異的性格,仿佛為三人一生命運的發展埋下了伏筆。

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曾對三個兒子有過這樣的判斷:“長巧而次成,少不及矣。”由此可見,他最鍾愛長子耶律倍,認為最不成器的是小兒子李胡。史實也證明,在這三位皇子之中,最受器重並且最有可能繼承皇位的是長子耶律倍。

耶律倍自幼便聰敏好學,性格內斂穩重。他是一名出色的書畫家,許多作品都被宋朝皇室收藏;他也是一位有造詣的作家,可以熟練地用契丹文和漢文寫作;他擁有一座規模龐大的私人藏書館,精通漢家文化,同時對音樂、醫學、占卜也頗有研究,是契丹族最著名的知識分子之一。由於深受中原文化的影響,耶律倍的性格中有強烈的孝悌仁義色彩,這在契丹貴族中是非常少見的。神冊元年(916年),太祖將耶律倍立為皇太子。

一次,太祖問身邊大臣:“作為皇帝應當事天敬神,朕應當最先祭祀哪位大功德者呢?”大臣們都說應當祭祀佛祖,耶律倍卻說隻有孔子才是萬世景仰的大聖人,太祖聞聽此言大悅,於是便聽從了耶律倍的意見,建造了孔廟來供奉孔子。在太祖征戰的過程中,耶律倍不但獻計獻策,還多次帶兵征戰,立下了汗馬功勞。正是在耶律倍的進諫下,契丹軍隊才順利地打下了渤海,並將其改名為東丹國,將版圖擴展到了東部沿海地區,耶律倍也因此成為東丹國的國主,貴為“人皇王”。在他的治理下,東丹國“一用漢製”,體現了濃厚的漢化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