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得看你問什麼了,聲音不錯,念的詩也能聽。”
二十一娘道:“聲音是很好的。”鄭琰也知道她的癖好,對她擠擠眼睛。
安康大長公主便為馮綸遊說:“他是馮綸,本欲北上為國效命,不想政事堂改了章程。”看得鄭琰的目光別有深意。鄭琰作無辜狀:“考試不就得了?”
“這不是要有保人嗎?”
二十一娘道:“這裏人手不就夠了嗎?”都不用別人,公主,正一品,國夫人,正一品,三個女人簽完名,馮綸就能考試了。安康大長公主笑看鄭琰,鄭琰推脫不過,向馮綸道:“你試做一題罷。”
二十一娘道:“你還試什麼?我看不錯。”
鄭琰道:“三個女人聯簽了名,你我固不覺得,隻怕朝臣不喜,於他仕途有礙。答出我的題來,他的本事大約在別處也能看了,你們再去尋衛王殿下做個保人……”
安康大長公主道:“好。”
鄭琰考了馮綸三道題,一道是斷案,一道是問當大軍過境之時要如何安撫軍民,一道是問假若狄人兵臨城下要怎麼辦。
馮綸第一道題答得最好,其餘兩題就略空泛,顯然是缺乏經驗值。鄭琰很溫和地道:“馮郎君還是先看看簡章,隻有一次考試的機會,考個把握大些的才好。我看你之所長在民事,不妨從這裏入手。先前未做過官的,此番是不能考主官的,輔官做得好了,一樣有人看得見。”
馮綸道:“在下想考取郡主簿一職。”
鄭琰也不給他打包票:“這回考試是糊名的,寫完了的卷子把名字一封,批完了才知道誰是誰,馮郎君可要用心了。”
十九娘抱怨道:“偏偏今番多事。”
鄭琰道:“就要開戰了,能一樣麼?得,你去找衛王殿下罷。”
“成了?”
“嗯。他的保書呢?”看一看上麵寫著馮紹的個人簡曆,看來是一個土財主出身,原籍出了證明,他要報考的是主簿,鄭琰看一眼沒有問題,便蓋了個章。
安康大長公主對馮綸道:“這下可以放心了?你且去吧。”
馮綸退後,蕭氏姐妹還說鄭琰:“你眉毛都不動一下的,難道嫌馮郎君生得不夠好?固不如池郎,難得也是個溫柔體貼的人。”
鄭琰心說,你們一個顏控一個聲控,老子隻控池脩之,才不會暈頭呢。此後鄭琰又簽了幾份保書,內中也有鄭黨內部想往北發展的,還有與池脩之有舊,想碰一碰運氣的。最坑爹的是崇道堂的高年級學生,有三個中二期的高年級學生,自覺學問很好,在崇道堂也學了很多官場、政界之事,頗有信心地請鄭老師給簽發通行證!你們最大的才十五歲好嗎?!
鄭琰不得不告訴他們:“十六才是成丁,你們還不是成人呢,除了親衛,你們什麼也做不了!都給我讀書去!”
建安侯喬嶙之子喬君安腦筋比較靈活,很大膽地問:“山長,學生明年就是十六了,聽說明年進行還要招考司州官員的,是也不是?”他是建安侯之幼子,上頭五個哥哥,就算是跑關係,輪到他也不剩什麼了,不如自己拚一把呢!
鄭琰道:“我記得崇道堂須得至少學滿三年才能畢業考。”
喬君安鬱悶地垂下了頭,跟著同學跑掉了。
考試很快地舉行了,地點就設在國子監裏,一隊禦林開過來把門一封,所有人都趕到一間屋子裏,發卷子考試,試卷是印刷品。一頭印著姓名欄,一個青衣小官不停地道:“把姓名寫在右邊欄裏,超出右邊欄的以作弊論處!”
考試最終從三百餘名考生出選出了七十三人進入麵試,麵試由鄭靖業主持,他卻把蕭複禮給拉出來當擋箭牌:“聖人年紀漸長,當知國家選材之事。”一派忠心老臣的風範。
有蕭複禮在,世家挑刺的時候也算有克製,最終七十三人裏隻有十五人得以通過,馮綸占了長相的光,也赫然在列,鄭琰一共簽發了七張保書,得取的有五人,也算是大豐收了,她大方地給這五人贈以盤費。
新官到任,緩解了池脩之的部分用人困難,卻還是不夠用,池脩之再次上書催促:還缺人,再派一點過來,如果不派人來,就隻有眼看著當地土豪劃分勢力範圍了,到時候地方保護主義抬頭,別怪我沒打招呼。
池脩之把話說到這個份兒上了,哪怕是世家裏的頑固派,都不能承擔這個政治風險也不肯承擔這樣的道德風險,時人可以不怕皇帝、不怕權臣、不怕百姓,卻不能不怕史書記上這麼一筆。他可以禍國殃民,卻不肯在史書上記上這麼一筆。
鄭靖業提出的“在京畿、冀州試行郡縣試,選司州俊賢分派各地為官”的建議,不得不被通過。
由此,京城世家中彌漫的考試之爭,也蔓延到了冀州考還是不考,它是個大問題!
“科考之事,始於鄭靖業,推廣於池脩之,完善於池憲。部分見解深遠的世家成員坦然接受了這種改變,並且積極應對,適應發展。另一部分世家成員固步自封,堅決不參與變革,由此,產生了世家內部的一次大分裂。正是由於這一次分裂,才使得世家集團沒有徹底覆滅。
對於考試的態度問題使得世家成員在意識上分裂為兩個大的部分,雖然沒有明確對立,卻對雙方的發展產生了極大的影響,銳意進取的一部分人經過陣痛之後得到了持續發展,抱殘守缺的一部分人則漸漸衰落了下去。自鄭靖業正式提出考試選官製度五十年之後,至池憲執政後期,在蕭複禮的支持下正式將科考製度推行全國,確立了‘非經科考不得為官’的規定,不以‘務實’為要、刻意追求風骨的人漸漸退出了政治舞台。與此同時,全國教育事業得到了大發展。”《科考製的形成與世家的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