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好。”陳浮生點點頭,“這件事以後也不妨堅持下去。對了,你剛才說到那些權貴之家,不妨給我好好介紹一下咱們蜀地有哪些勢力組成。”
“是。”陳安止住話頭,稍微轉變一下方向,開口介紹:“當年戰亂,不少人遷入了咱們蜀中,再加上咱們這裏百年來沒有遭遇饑荒,文脈昌盛,猶勝中原以及江浙之地。雖然劍南士子不喜功名,但百年來還是出過不少大官,這些人的家裏有的隻是顯赫一時,有的卻真正綿延下來,甚至日益興旺,其中就有文、蘇、黃、宋這最為出名的幾家,他們連同像咱們陳家這些富商勢力基本上可以覆蓋整個蜀地。”
“蘇家我聽說過,就是那個出過父子三進士的三蘇之家,那個文家,我來的時候聽說他們家好像有個狀元郎文洞明要辭官去錦江書院教書。”陳浮生開口試著問道。
“沒錯,雖然外麵還不確定,但是在那些稍有勢力的家族裏麵卻都已經傳遍了。這也是我接下來想要跟您說的。畢竟無論是文家、文狀元本人還是錦江書院都不簡單。”
陳安點點頭,表示這個消息真實無誤。
“文家始自文翁在蜀地已經綿延近千年了,蜀人年年祭祀不絕,堪稱根基最為穩固。錦江書院乃是蜀地最為出名的一家書院,咱們蜀中士子許多不出仕,專心治學,書院自然就成了他們的大本營,而他們身後多少都和大家族有所關係,書院在蜀中的地位自然而然地就崇高起來。至於文洞明,”
陳安搖搖頭又點點頭,歎息一聲才終於開口:“他乃是不世出的天才,又是文家這種出身。據說他三歲正式識字,七歲寫詩,九歲能文,十三歲就成為了秀才,十七歲中了解元,然後出外遊曆七年,一連中了會元、狀元,做了十二年官之後,就決定返回家鄉,潛心研究學問。大家都說如果不是因為當年遊曆的關係,他一定能成為本朝最為年輕的狀元,而他做官也隻是為了更好地研究學問。所以自聽說他要執教錦江書院,整個蜀地乃至其他各地不知有多少人打算將自家的孩子送過去。”
說到這裏,陳安眼睛瞪大,有些明白過來:“難道少爺,你也打算拜他為師?”
“不錯,我這次回來,就打算一鼓作氣,參加明年的科舉。”陳浮生直言不諱。
“可是,少爺你從小離家習武,隻怕沒有多少時間學習這些東西吧?”陳安有些忐忑不安地看向陳浮生,生怕自己說的話打擊到了自家少爺。
“放心吧,別忘了我也是從小開始讀書的,在師父那裏也看了不少書籍,自認文章經義了熟於心,隻不過對於這種考試的文風不太熟悉罷了,既然文大人乃是三年一度的狀元,如果能夠拜入他的門下,得到些指點,自然是事半功倍。不過我還需要你出去搜集些科舉的名家範文以及文大人所有寫過的東西,我要好好研究一番。”
陳浮生擺擺手,示意陳安無須擔心。
看到自家少爺這麼自信,陳安也平添了幾分信心,如果陳浮生能夠拜入文洞明門下,科舉成功自然而然能夠將之前外麵的風言風語消弭於無形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