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原則

智慧原則指作為人格健康的人,他(她)對人類社會的知識和文明持有一種基本肯定的態度和一種向往、追求知識的心理傾向,人格對社會個體的展示具有綜合性、全麵性、豐富性、具體性的特點,因此,要確立健康人格的生活方式,就必須建立在豐富的知識基礎上,文盲或半文盲不可能成為理想生活的建設者。馬克思曾經指出:如果一個人的生活條件隻能提供給他發展這種特征的材料和時間,那麼這個人就不能超出單方麵的、畸形的發展。一個人的勤奮、學識和社會閱曆是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健康人格和正係數。

健康人格對待生活,懷有遠大的、現實的奮鬥目標,酷愛學習,追求知識,並在學習和工作中積極向上,奮發進取,充分地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竭盡全力獲取最大的成就。

健康人格注重並善於從人類豐富的、優良的知識寶庫中提取養料,培養自己的智慧和提高自己的聰明才智。從知識海洋中學會正確認識自己的方法,處理好自己與行為的關係;學會戰勝寂寞、絕望和煩憂的方法,處理好自己與環境的關係,學會善於在工作中獲取成就,處理好自己閑暇娛樂活動與工作的關係,形成自己良好的知識素養、文化素養、道德素養和思想素養。使他人爭相以己為友,正確處理好自己與他人的關係。

□創造性原則

現代科學研究已經揭示,人人都有從事創造性活動的稟賦,隻是在這種能力的發展和發揮作用的水平上有所不同。因此,作為與社會發展和社會進步相適應的健康人格,發揮自己的創造性稟賦就是其本身內在的要求。馬斯洛認為,高峰體驗(一個人的創造性潛能發揮時刻的心理體驗)是自我實現人格者的一個重要特征。所謂創造性原則,是指能最大地發揮自己的優點和長處,使自己的人生道路和生活更符合自己的特性,為社會的發展和進步發揮自己獨特的作用,盡管每個人都受到了現實世界的各種各樣的限製(這些限製是由一個人的經濟和社會的條件,以及一個人特有的精神和肉體的能力所強加給他的),但是,隻要他了解自己最擅長的方麵,不欺騙自己,就能明智地、客觀地選擇一定的創造目的和成功的生活方式。

健康人格生活的創造性原則主張:在一定的條件下或他人的幫助下人能夠進行設想,選擇重點,作出計劃,並把價值觀見諸行動。遵循創造性原則的人不相信“撲克牌算的命運”,不時地享有自我創造性所帶來的成功喜悅的機會,同時,這種創造反過來又促使其積極地對待生活,促使其不斷地進步,增強信心,使其更有效地生存,培養出一副更聰明、智慧的大腦,使其在工作、閑暇、人際關係和婚姻等方麵更富有美感和健康的情趣。

□團體原則

所謂團體原則。是指具有健康人格生活方式的人具有樂於與人交往的特點,在與人相處時,對他人持有的肯定態度(如尊敬、信任、誠摯、謙讓、善良等),總是多於否定態度(如憎惡、懷疑、恐懼、欺騙、驕傲、敵對等),對自己所屬的團體或群體有一種休戚相關、安危與共的情感,與人和睦相處,把自己置身於同他人之間關心的、真實的、信任的關係之中。

人類是社會性的動物,與人交往和群居生活,乃是全人類共有的現象。馬克思在談到人的群體性和社會性時,曾經指出:“首先應當避免重新把‘社會’作為抽象物同個人對立起來。個人是社會的存在物。因此,他的生活表現——即使它不直接采取集體的、同其他人共眠的生活表現這種形式——是社會生活的表現和確證。”因此,集體性和團體性,乃是作為一個具體的、現實的人的存在的重要前提。

馬斯洛把人的社交需要看作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本需要。他認為,假如一個人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獲得了滿足,他就會產生一種愛和歸屬的需要。在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希望得到友誼、愛情、配偶和孩子,希望為團體所接納,有良好的人際關係。社會心理學研究證明,一個人在愛和團體中,可以得到他人的幫助,減少孤獨和心靈上的痛苦;可以減少恐懼,宣泄自己的憤怒和不快樂的情緒,從而減少心理壓力。如果愛的需要受到阻撓或威脅,往往會成為生理和心理的失調狀態的基礎,有時還會造成正常的死亡。人們渴望成為團體的一員,有所歸屬,如果一個人被別人拋棄或被家庭、團體拒絕於門外,他便會產生一種孤獨感,精神上不免受到壓抑。孤獨的人感到空虛、失落,無處訴說,憂愁、抑鬱,日積月累,便會產生不同類型和不同程度的人格病症。在團體中,人們則能夠充分表現自我的身心品質,如身材、容貌、活動能力、智慧、知識、應付困難的本領…能為他人重視和讚美,在團體中處於適當的位置。獲得安全感、平衡感和自信感;在團體中,能訴說自己的喜怒哀樂,增進人際間的情感交流,有益於身心健康。因此,團體原則蘊藏著人格健康的強勁動力,成為健康人格適應現實生活的重要前提。

111.靈活些,別難為自己

□做人別太固執

固執己見似乎讓人感到個性,但更多時候給人的感覺是頑固不化。

太固執的人總會自以為是,很輕易地得出一個結論後,就認定是最終真理,別人如果有不同看法,就肯定是他哪兒出問題了。太固執的人也很容易輕視別人,否定別人。太固執的人常常剛愎自用。三國名將關羽之所以最後敗走麥城,被俘身亡,最大的一個原因就是固執偏激,剮愎自用。

太固執的人很容易對人產生偏見。在他們眼裏,爺爺是小偷,孫子也好不到哪兒去;一個人從監牢裏出來,他這一輩子肯定不會幹好事;黑人永遠是劣等人種;希特勒肯定是個固執狂;曆史上所有的劊子手都是固執狂……讓一個太固執的人去當老師,班裏的“差生”永遠得不到翻身;讓一個太固執的人去做老板,他的職員永遠不能犯錯誤。世界“牛仔大王”李維的公司卻有38%的職員是殘疾人員、黑人、少數民族和一些有犯罪前科的人,他們在那裏都幹得好好的。

太固執的人不易接受新事物。他們總認為自己的一套是最佳的,對新事物,他們其實根本不了解,但他們卻煞有介事地說出一大堆憑空想象的局限和不足,儼然像專家。他們會堅持認為計算機沒有算盤準確,即使他兒子還是個電腦工程師;他會認為生兒子當然比生女兒好,即使他女兒成了名人,他也會堅持認為這是上帝開的一個玩笑。

太固執的人肯定沒有好的人緣。要想改變這種壞脾氣,首先得試著去理解人,試著從別人的角度來考慮問題。抱著一個信條:在不了解一個人或一樣東西之前,別妄下結論。

□換條路可能會更好

“千萬不要吊死在一棵樹上。”做一件事可以有無數種方法,而隻有一種才是最佳的,而你想到的可能是最差的。開動腦筋,試著換種方法,你會感覺豁然開朗。有了這種“換條路”的思考方式,你會發現很多最佳的方法。

聰明人總在想著如何“偷懶”,別人做這件事花了360元錢,我能不能少花些,別人做這件事用了兩天,我能不能隻用一天半。很難想象一個隻找到一種方法就當寶的人如何去參加數學奧林匹克競賽。辦法是人想出來的,即使你比別人笨一些,隻要你多花些時間去想,就可能做得比其他人更好,在別人眼裏,你就是一個聰明人。所有成功者都是用與眾不同的方法才做出了驚人的成績,“船王”包玉剛之所以能從一條船起家,由一個不懂航運業的門外漢一躍成為一代船主,就是因為他時時處處都在想著如何才是最佳的。當別人都在搞房地產的時候,甚至當他父親也主張投資房地產時,他經過分析卻決定投資航運業;當別的船主都在用“散租”的方式獲取暫時的高額租金時,他卻用“長租”的方式獲得穩定的收入,但同時卻贏得了無數固定的大戶顧客。他之所以成功,不是因為他是“包青天”包拯的第2q代子孫而有特殊的遺傳基因,而是因為他總能發現常人所用方法的弊端,同時又想出一套更佳的新的方法。